摘要:把新州改为武安州,似乎是辽对高梁河之战获胜的一种纪念,体观了契丹族的尚武精神,即“以武安天下”之意。武安州作为一个典型的头下军州,先俘木叶山的汉民,又迁入辽西之户,高梁河之战后又有汉民俘虏迁入。

文 啸吟

“这塔恐怕不中了。随时可能塌。一年?十年?一场大雨可能说塌就塌!”近日,一则话题“千年辽代白塔快塌了”迅速攀上热搜。话题的主角是一座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的佛塔,正名“武安州白塔”,建于辽代早期。
武安州白塔现状这座白塔,是现存始建年代最早、最具辽中期特色的空心式砖塔,同时还是唯一一座采用穹顶式佛龛的现存辽塔,研究价值颇高,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早在2016年,国家文物局就在《关于武安州遗址——武安州塔保护加固工程立项的批复》中,就同意了白塔的修缮工作,可之后迟迟不见内蒙古启动维修。地方的重视程度不够,修缮计划一直没有实质进展。现在,它裂开至少18道黑缝,生出100多个黑孔,塔身倾斜,不时有砖块坠下。

这座千年辽塔的正名,叫做“武安州白塔”。武安州在辽代的地位比较特殊,它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最早建置的头下州之一,并由此开创了头下军州制。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画像

什么是头下军州?

头下军州,也称投下军州,它是契丹、辽朝贵族的领地,是一种特殊的地方行政机构,也是军事行政的联合组织。契丹贵族在初期的征服战争中,劫掠了大量的人口,他们将这些人口聚集起来,建立州县城堡等组织,称为头下。这些被劫掠的人口大多来自河北、山西和原渤海国,都是汉人或渤海人。头下的人口身份既有称为部曲的农耕者、手工业者,也有驱奴,前者为依附身份,后者为奴,奴所占的比例在少数。头下军州的刺史由中央任免,其他官吏由头下主自行委派。赋税除酒税和一半田租交纳辽政府外,其余皆归头下主,这些头下主自然都是辽的宗室、外戚、大臣和所属部族首领中立有战功的人。


武安州遗址

《辽史》载:“武安州,观察。唐沃州之地,太祖俘汉民居木叶山下,因建城以迁之,号杏埚新城。复以辽西户益之,更曰新州。统和八年改今名。”

这里是草原建城或建立据点的先驱,也就是缩小游牧移动的开始。所谓“杏埚”,即“新的斡鲁朵”,辽太祖阿保机在幽燕一带掠抢大批汉人,先在木叶山那里建宗庙,建完后把这批汉人又移至这里建他的新的“斡鲁朵”(宫帐、宫殿),故传音为“杏埚”。

辽太祖阿保机建国之后,仿唐制把这里改制为“新州”,并“以辽西户益之”。统和八年(990),新州更名为武安州。这年三月,又一次建城,并“以宋俘实之”,第三次迁入汉民。


宋辽高梁河之战

这里说的“宋俘”,即由当时著名的辽宋高梁河之战所获。宋太宗为夺回燕云十六州,平北汉后未经休整准备,即转兵攻辽,企图乘其不备,一举夺取幽州。但辽景宗耶律贤得知幽州被困,急令精骑增援,在高梁河大败宋军,宋太宗乘驴车逃走。

把新州改为武安州,似乎是辽对高梁河之战获胜的一种纪念,体观了契丹族的尚武精神,即“以武安天下”之意。

武安州作为一个典型的头下军州,先俘木叶山的汉民,又迁入辽西之户,高梁河之战后又有汉民俘虏迁入。当地人口构成想必非常复杂。

在这样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中,建造如此高大的佛塔,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再放眼契丹人二百余年的辽朝历史,会发现辽地建塔数以千计,而且分布极为广泛,许多州府都有自己的城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