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水浒传》的朋友,想必都对蒙汗药十分熟悉,在揭阳岭的酒店里,催命判官李立将蒙汗药掺入酒食中,将过路客人麻翻后劫取财物;在黄泥岗上,白胜提前在酒里掺入蒙汗药,结果杨志一行人简单喝了几口酒之后,立马头重脚轻,晕倒在地,眼睁睁地看着十万贯金珠宝贝被劫走,药力之强,令他们“直到二更,方才得醒”。

也许很多人以为,蒙汗药只存在于小说之中,就像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的含笑半步癫一样,是虚构出来的,但据学者考证后却发现,蒙汗药在历史上却是真实存在过的。蒙汗药的成分很普通,大人小孩都见过——曼陀罗花。曼陀罗花,又称大喇叭花、山茄子、夕颜等,在田间、沟旁、道边都能见到。据记载,曼陀罗花的原产地是印度,不过它现在早已遍布全球。

曼陀罗花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最早在三国时期被名医华佗用来治病,据《本草纲目》记载:“八月采此花,七月采火麻子花,阴干,等分为末,热酒调服三钱,少顷昏昏如醉割疮灸火,先宜服此不觉痛也。”可见,曼陀罗花的麻醉属性已经被察觉到了,华佗已经能利用它进行手术,进行局部麻醉了。关于这一点,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也曾提到:“五溪蛮反,杞以金帛、官爵诱出之,因为设宴,饮以曼陀罗酒,昏醉,尽杀之。”

不过,虽说曼陀罗花是制作蒙汗药的成分,但却不是唯一。蒙汗药的成分还包括乌头、押不芦等,这些都是剧毒的药物,它们加剧了蒙汗药的功效,食用过量会使人毙命。实际上,曼陀罗花之所以会产生麻醉的功效,其实与它含有的东莨菪碱、莨菪碱和少量阿托品有关。

学过化学的都知道,人体神经细胞中的突触是神经信号传递的结构,当乙酰胆碱从突触前膜释放,再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时,便会激活下一个神经细胞,完成神经冲动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然而,东莨菪碱虽然也能以这种方式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但它却不能激活神经细胞,这便是麻醉的机理。

再者,由于东莨菪碱是一种脂溶性化合物,当它接触到人体皮肤黏膜时,很容易就被吸收,可以更快速地使神经细胞“沉寂”下来。在古代,蒙汗药是一种“亦正亦邪”的存在,有的人拿它治病救人,有的人利用它谋财害命。不过,其实李时珍早已在研制出麻沸散的同时,制作出了解药。他发现“大豆配甘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麻醉效果,但世人只愿了解“毒药”配方,却没有几个人愿意了解“解药”,不得不说这是一种讽刺。

到了19世纪,专家发现除了曼陀罗花以外,曼德拉草也有致幻的功效。于是,医学专家利用东莨菪碱和吗啡,研制出了止痛药和睡眠诱导剂,使古代的蒙汗药更上一层楼,使它们能够针对不同病症“对症下药”。所以,蒙汗药并没有消失,而是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进化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