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孩子渐渐长大,他会明白,童话里的世界是虚构的。“童话是假的,但其中的道理是真的,不告诉孩子是假的,他们长大后自己就懂了。

“父母该不该告诉小朋友,童话都是假的?”

这道奇葩说的新辩题,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很多网友都赞同反方的观点:

“我不会告诉孩子童话是假的,童话陪伴着我一路走来,即使是虚构的,我也依然得到了精神的救赎。”

“童话是假的,但其中的道理是真的,不告诉孩子是假的,他们长大后自己就懂了。”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发现,孩子在思维上有一个特点,认为万物皆有生命。正因为如此,孩子们会相信,童话世界真的存在。

迪士尼乐园开业初期,有一个装扮成米老鼠的职员和孩子玩耍,孩子很开心。孩子离开后,职员摘下头套坐着休息,孩子回头时,看到这副场景很失落。

从那之后,

迪士尼创始人规定:所有的职员不能在观众面前摘下头套,以保护孩子内心的童话。

一百多年前,有个小女孩写信给《纽约太阳报》, 信里说:“记者先生,我8岁,我的朋友里边,有的小孩说‘没有圣诞老人’。我问爸爸,爸爸说,‘去问《太阳报》看,报社说有,那就真的有了。’因此,拜托了,请告诉我,圣诞老人真的有吗?”

报社编辑写了篇社论,回复这个小女孩:“圣诞老人是存在的,就像爱,善心和忠实是存在的一样,你知道它们比比皆是,才使你的生活变得美好和快乐。如果没有圣诞老人的话,这个世界会多么枯燥乏味啊!”

“没人见过圣诞老人,这不表示就没有圣诞老人。世界上最真实的事情,反而是大人和小孩都看不见的。”

……

或许,孩子长大后会明白,那个白胡子的圣诞老人,只是大人假扮的;那些礼物,也都是大人买的。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爱与温暖,已经在相信童话的过程中开始传递。

童年里,每年从圣诞老人那里得到心仪已久的礼物,所获得的快乐与满足感,已经成为滋养孩子心灵的养分,成为人生的一部分。任何时候回忆起来,都是满满的幸福感。

前段时间,我给孩子读童话《牙齿大街的新鲜事》。孩子说:“妈妈,我不希望哈克和迪克住到我的嘴巴里。”

我就借机对他说:“只要你坚持每天刷牙,哈克和迪克就永远不会住到你的嘴巴里。”孩子信了,他每次刷完牙,都会开心地说:“妈妈,我的牙齿刷得可干净了,哈克和迪克不会来啦。”

和孩子一起看动画片《熊出没》时,孩子问:“妈妈,熊大熊二不让光头强砍树,为什么光头强生病时,他们又去照顾他呢?”

我告诉孩子:不让光头强砍树,是为了保护森林。照顾光头强,是因为他生病了。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吵过架的人是完全可能成为朋友的。

这就像孩子前两天幼儿园和小朋友打了架,今天又成为好朋友,在一起快乐玩耍一样,并不稀奇。

这种道理,孩子听了秒懂。

这个世界,其实也像童话故事里所讲的一样,有好人有坏人。童话可以让孩子在故事中认识生活,在生活中体验故事。

父母不必担心孩子相信童话,会无法面对残酷的现实。事实上,很多时候,孩子在童话中不仅看到了美好,也看到了问题及问题的解决过程。

当孩子渐渐长大,他会明白,童话里的世界是虚构的。但童话给他的美好感受,却是真的。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在这个发现的过程中,孩子会明白自己长大了,变得更聪明了。

童话,是虚构的。但童话对人内心的救赎,却是真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