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毕业典礼开始前,在上海纽约大学教学楼304教室,俞立中主持了一个小型的分享会,他把4位上海纽约大学2020届毕业生介绍给媒体朋友,他想让毕业生现身说法,来呈现上海纽约大学作为一所不一样的大学,能给学生烙下什么样的印记。俞立中以及自己的团队不得不花很大的力气去跟学生和家长解释,上海纽约大学到底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

“三天后,我将正式退休,今天是向大家告别的时候了,尽管没有想到是会在这样一个特殊时刻,特殊的场景。”

5月29日这个夜晚,对于俞立中而言,意义非同一般。

作为上海纽约大学的校长,俞立中出席了当晚在学校多功能厅举办的2020届上海纽约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基于当前疫情防控的现状,毕业典礼转为线上举行。

这还不是本届上海纽约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最特别之处。毕业典礼进行到俞立中校长致辞时,他宣布了一个有关个人的重大消息:退休离任。

文化衫

毕业典礼开始前,在上海纽约大学教学楼304教室,俞立中主持了一个小型的分享会,他把4位上海纽约大学2020届毕业生介绍给媒体朋友,他想让毕业生现身说法,来呈现上海纽约大学作为一所不一样的大学,能给学生烙下什么样的印记。

俞立中穿了一件衬衫。这让周到君感到少许有些意外。印象里,但凡在上海纽约大学教学大楼里与俞立中相见,他似乎总是穿着印有上海纽约大学LOGO的校名文化衫。

作为上海纽约大学的校长,俞立中堪称上海纽约大学的“首席品牌官”,他不轻易放弃在公众场合穿校名文化衫的机会。

新闻晨报举办首届未来媒体人创意实践活动的启动仪式时,作为嘉宾的俞立中也是穿一件校名连帽卫衣,出现在主席台上。

作为我国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美合作创办的大学,上海纽约大学成立于2012年,次年开始招生。上海纽约大学很年轻,为了让更多的考生和家长所熟知和了解,主动的宣介,的确也十分必要。

上海纽约大学不仅是第一所中美合作举办的高校,还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

俞立中回忆说,在上海纽约大学成立之初,确实碰到了严峻的挑战。因为在当时很多学生和家长的概念里,中外合作大学是那些成绩够不上升入好大学、而家里又有钱的孩子去读的学校。

“但上海纽约大学不一样,我们要办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录取要求严格,评价标准不同,有机会上清华北大的学生也未必能被上海纽约大学录取。”

2013年正式开始招生时,因为时间紧迫,第一届招生只在十个省市试点,俞立中自己带着团队到各地做招生宣讲。

“上海纽约大学是985高校,还是211?”

在招生宣讲会上,这是俞立中被家长问及次数最多的问题之一。

俞立中以及自己的团队不得不花很大的力气去跟学生和家长解释,上海纽约大学到底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

时至今日,上海纽约大学已经迎来了第四届本科毕业生。社会对于上海纽约大学的态度,也开始由最初的陌生、疑惑、观望,转变到今天的认可、赞许乃至追随。

然而,仍难免有人以世俗的、肤浅的眼光来打量这所大学。

俞立中曾在与周到君聊天时透露过,在上海纽约大学发展的初期,一些一流的高中并不都会对自己的学生选择上海纽约大学时,报以尊重和支持的态度。

原因很简单,上海纽约大学的硬件就颠覆了人们对于大学校园的认知。严格地说,上海纽约大学目前没有校园,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在世纪大道上的一幢楼内。另外,年轻的上海纽约大学不属于985,也不属于211,也无法用一本、二本这样的分类来界定它,学生考入上海纽约大学,会影响高中学校诸如重点率、一本率之类的升学统计数据。

要想在广度、深度上获得社会的进一步了解,主动传播的确是一件不可间断的基础性工作。俞立中爱穿校名文化衫,并不仅仅出于他对自身的身份认同,更多地是在向外界宣传上海纽约大学。

“上海纽约大学占地面积很小,我们的教学活动目前就在世纪大道的这幢楼里,但我们包容的格局很大,”俞立中曾这样表示过。

他进一步指出,在上海纽约大学,中国学生和来自全世界各国的同学共处一室,他们同堂学习,也互相从对方身上认识异国文化,学会沟通、共处、合作。本科期间,学生们前两年在上海学习,大三时可以在纽约、阿布扎比以及纽约大学遍布五大洲的11个海外教学点学习,毕业后能同时获得美国纽约大学和上海纽约大学颁发的学位证书。

在上海纽约大学,中外学生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拓宽了全球视野,提升了跨文化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成为连接世界和中国的一代年轻人。

“我们既不简单地照搬国外的范式,也不走传统大学的老路,希望通过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不一样的学习和发展模式,从而影响基础教育的变革,改变社会公众对于高等教育的认知。所以,我们的关键词是‘探索’、‘改革’、‘创新’。”

微信群

俞立中的微信朋友圈不设半年可见、三日可见之类的权限,与他互加了微信朋友的人,都可以看到他的全部朋友圈信息。

在俞立中的朋友圈中,没有花鸟鱼虫,没有风景名胜,没有美酒佳肴,占绝对比例的都是上海纽约大学的信息。

上海纽约大学前滩校区复工开建、线上毕业典礼预告……俞立中的微信朋友圈,像极了上海纽约大学新闻的不间断播报。

无疑,朋友圈是俞立中推介上海纽约大学的一个重要平台。

熟悉俞立中的人都知道,在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任上时,他已经是各类社交媒体都能娴熟运用的为数不多的一位大学校长。

但,俞立中不是为了赶时髦。

在前微信时代,BBS、人人网、微博大热的时候,俞立中曾说过,“我所用的社交媒体都是在追随学生,学生到哪里,我跟到哪里。我用社交媒体,就是为了和学生沟通。”

在华东师范大学工作时,俞立中先开通了人人网账号,又开了微博。

俞立中看中的是社交媒体所具有的沟通的直接性和高效性。“我想通过这些渠道和学生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想法,让学生感到校领导就在身边,感受到学校的关心,并让他们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中来。另一方面,学生对学校决定的疑惑,可以得到有效的回复或解释。”

曾经有一段时间,俞立中每天晚上11点—12点就是坐在电脑前看人人网、微博。华师大的很多处室领导都在半夜12点被他“骚扰”过。比如学生反映浴室没有热水,俞立中晚上12点钟给后勤处长打电话。

“从人人网,到微博,再到潜入各年级学生微信群,俞校长总走在时代的最前沿。”

主修数据科学、经济学的2020届毕业生王子昕即将赴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攻读全球事硕士研究生,他告诉周到君,“有俞校长的微信群里,我们照样可以有翘课的要约,对学校某些政策的不解和个人问题的抱怨,俞校长也都能一一给予的答复。”

不论是人人网,微博,还是微信群,这种去除中间环节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体现的是俞立中“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如果说在体制内高校中俞立中“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某些举止还稍稍显得有那么一点点“另类”的话,而在上海纽约大学,“一切以学生为中心”,那是必须的。

俞立中举例说,过去在考虑校园建设时,往往是从院系的需求出发,学校管理者关注的重点是需要多少面积的办公室、实验室、教室。上海纽约大学的布局规划则是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把服务学生的部门和场所设在最方便、最显眼的地方。教室的桌椅可以随意组合,老师可以按自己的教学理念更改教室格局;大楼内有很多公共空间,满足学生自习、讨论、交流、休息的需要。

120分

“如果100分是满分,前六年上海纽约大学的表现应该打120分。它是超出所有人预期的。”俞立中曾对外界说过这样自信满满的话。

上海纽约大学输出的毕业生之优秀,让俞立中有底气做给出这样的评分。

来看看上海纽约大学2020届本科毕业生基本情况,200多名毕业生中,选择继续深造的比较多。其中143名中国学生中,有92人将继续深造,其中有9人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也有一些毕业生将直接步入职场,将入职普华永道、阿里巴巴、腾讯等知名公司。“本届毕业生中,加入阿里的就有3人,”俞立中介绍说。

四年前,在上海一所知名中学读书的武光宇填报高考志愿时,上海纽约大学刚刚成立三周年,第一届学生尚未毕业。

对于报考这所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试验田”高校,武光宇的高中老师还有些顾虑。然而,武光宇还是决定做“吃螃蟹的人”。

“刚入学时,学校不设专业,这给予我自由探索兴趣的机会,”武光宇说,“金融学(商学与金融),以及互动媒体艺术专业(IMA),也对我产生了极大吸引力。”

四年大学生涯,武光宇从来没有对自己的选择后悔。上海纽约大学帮助他跳出舒适区,发现自己的人生志趣——从事数据分析和科学研究,投身于解决教育不公的社会问题。今年秋天,他将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数据科学硕士学位。

武光宇的成长得益上海纽约大学独特的育人模式。“每位教授都对我的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武光宇说道,“每门学科的教授都有其独特的学科思维和个性化的授课方式。教授在课堂中体现出的对学科的兴趣带有很强的感染力,激发了我和同学对这个领域的兴趣。”

即将赴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深造的王子昕,在上海纽约大学修读了经济学、数据科学双学位。他是“斯坦福中美学生论坛”的现任成员,上大社会影响力社群的创始人。王子昕参加过纽约大学华盛顿特区海外学习中心开设的“全球领导力项目”。“能被苏世民学者项目录取,离不开上海纽约大学四年来的经历与收获,它提供了很多我在其他学校可能不会拥有的机会,”王子昕说。

上海纽约大学能教会同学懂得倾听内心,追寻自己的价值,这是俞立中最为看重的。

上海的一所中学曾组织该校高三学生到上海纽约大学来参观。俞立中和这些高中生交流时问:“你们人生的目标是什么?”孩子们不吱声,不作答。

也许,一些学生有相当明确的当下的目标,比如“我爸爸妈妈要我考上名校”“我想读热门专业,因为将来赚钱多”等。

“但考上名校意味着什么,赚钱意味着什么,毕业后要过怎样的人生,什么样的人生称得上是有意义的?今天的高中生是否认真想过?”

反观上海纽约大学的学子,在俞立中看来,他们并不按世俗标准去谋求所谓优秀完美的人生,而是尊崇自己的内心。毕业生中,既有选择从事商务服务业、教育、资本市场服务等领域工作,也有放弃光鲜职业,去边远地区当支教老师;既有选择去美国常青藤大学深造,也有为了心仪的学科领域,选择了其他一流高校。

俞立中曾对上海纽约大学的学子说过这样的话:生活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需要敢于挑战,需要学会选择,需要学会终身学习;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架构桥梁,需要冲破文化壁垒,增强跨文化沟通、交流和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这样的生活方式,将让你终身受用。

上海纽约大学迄今已经送出了四届本科毕业生。用俞立中的话说,抵达此刻的过程是艰苦的,因为上海纽约大学有很多独特之处,双重身份、多元文化、全球视野、改革创新,“我们在共同探索全球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发展,为我们心目中的新世界铺路搭桥。”

但,抵达此刻的过程,也是丰盈的。当俞立中在昨晚的毕业典礼上说“同学们毕业了,我也将和你们一起毕业”时,与共和国同龄的他,这个句号划的很圆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