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其他古代才女不同的是,王贞仪不仅擅长诗文,更因在科学领域的探索,成为我国古代才女中,唯一的天文学家、科学家。祖父家藏书丰厚,有75橱之多,既包含经史子集等经典,也有从西方翻译的数学、天文、地理等方面的书籍,这让王贞仪大开眼界,激发了她博览群书、探寻世界的兴趣。

古代不乏传奇的才女,比如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有咏絮之才的谢道韫、东汉文学家班昭等。

而今天介绍的一位才女,虽然声名在外,国内却少有人知。她就是清代才女王贞仪。

与其他古代才女不同的是,王贞仪不仅擅长诗文,更因在科学领域的探索,成为我国古代才女中,唯一的天文学家、科学家。

我国古代的才女,大多是“文科”突出,而王贞仪却是一个“文理全才”。

在文学领域,她的诗文“说事理,不为藻彩”,去除脂粉,融入理趣;

在天文学方面,她留下了世界上第一份完备的月食成因解释,她还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从宏观与微观结合来解释地圆说的人;

在数学方面,她写了三卷书向国人讲解西洋筹算,并对复杂难懂的西洋筹算法进行了增补;

在医学方面,她第一次提出了“医道五诀”,因而被誉为“女中华佗”……

很难想像,在二百多年前的古代,曾有过这样一位全才女子;而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这样精彩美丽的生命,却只有短暂的29年……

那是在乾隆年间的一个晚上,一个清秀的姑娘关在房间里,开始了一场深入的思考。

封建时代的女子,会思考什么呢?

是如何嫁一个好夫君,如何将女红做得更精美,抑或是写下几句诗文,抒发闺阁女儿的惆怅?

这些都不是正确答案。这位了不起的女孩,正在思考宇宙层面的问题:月食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古代,人们因为无法解释这些异象,往往会说是天狗吃了月亮,以此来敷衍复杂的天文现象。

即使在清代科学已有了进步,却仍没有人能以通俗的语言,详细地解释月食的成因。

而这位与众不同的女子,却正通过一项模拟实验,来填补这项空白。

她将头顶的一盏挂灯当作太阳,将一张小桌当作地球表面,又将一面镜子当作月亮,一边移动镜子一边观察、计算、思考……终于,困扰她许久的问题有了答案。

后来,她根据多次实验的原理,以浅显直白的语言,配以直观明了的图案,撰写了《月食解》一文,文中对日食和月食的说明,十分符合现代天文学日月食的原理。

而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份完备的关于日月食成因的说明。

这位思考宇宙问题的姑娘,就是本文的主人公王贞仪,写下这篇天文学著述时,她刚刚20岁。

除了思考月食等形成原理,王贞仪还对地球是球形的合理性进行了解释。

她以逻辑推理的方法指出,人们都会认为自己所在之处是正中,因此看远处别的地方都是倾斜的,而实际上那些倾斜的人和物却不会倒,这是因为各地的人头上都是天,脚下都是地。

以此可以推论出,人们居住的这个地球,处在四周都是天空的空间。在这个宇宙空间中,没有上、下、侧、正之分。

她将这一理论,写在《地圆说》中。这在二百多年前的古代,是十分有见地的科学认知。

她也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以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来解释地圆理论的人。

王贞仪还喜欢夜观天象、预测风雨,而且预测得非常准确。

一次,她忧心忡忡地预测,安徽宣城会发生洪涝,便赶紧提醒了周围的农民,希望他们提早做准备。

然而这些人却哈哈大笑,认为这黄毛丫头是信口胡说,便都把这些话当成了耳旁风。

结果不久宣城连降大雨,给农民造成了巨大损失。事后有人问王贞仪,是如何预测风雨的,王贞仪没有故弄玄虚,她说:我看到很多蚂蚁爬到树上,这些小昆虫往往能预测天灾。

生活在封建社会的王贞仪,总是能以理性、探究的态度,对待各类自然现象,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在二百多年前,为何会有如此传奇的女子呢?这既是与生俱来的天赋,更与她的成长经历有关。

王贞仪出生于江宁府上元县,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她的祖父王者辅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官吏,热爱钻研,性格耿直,思想开明。

王者辅十分疼爱这个孙女。王贞仪学写字差不多时,爷爷就开始教她诗文,同时教他最擅长的历算,而聪明伶俐又认真的王贞仪,总是能很快学懂、学透。

祖父家藏书丰厚,有75橱之多,既包含经史子集等经典,也有从西方翻译的数学、天文、地理等方面的书籍,这让王贞仪大开眼界,激发了她博览群书、探寻世界的兴趣。

而王贞仪的父亲,对医学颇有研究,这给她打下了医学基础。

后来发生了不幸,祖父因遭人陷害,被发配到遥远的吉林,结果病死在戍所。11岁的王贞仪,流泪随父亲奔丧,又在吉林生活了4年多。

这是王贞仪生命中关键的4年。一有空闲,她就钻进书堆里,沉迷在祖父的藏书中,这让她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而除了阅读,王贞仪还结交了不少好朋友,和他们一起唱和诗词,钻研学问。

甚至,她还和一位蒙古将军的夫人,学会了骑马射箭,不久便练就了好身手,“发必中的,跨马如飞”。

她在自己诗中,描述了那时的风采:“亦曾习射复习骑,盖调粉黛逐绮靡”。

读完万卷书,她又开始行万里路。

16岁时,她随父亲回到江南,又随父亲各地行医,“东出山海,西游临潼,而复历吴、楚、燕、越之地,经行不下万里”。

山海关、泰山、洞庭湖畔、岳阳楼上都曾留下她的足迹……

阅读、行走、思考,这个清秀的女孩,就这样成长为一个有知识、有见识、有胸襟、有抱负的女子。

她在天文方面的成就,我们刚才已经大体了解。而她在数学、医学、诗词等方面,也有不少建树。

她很精通筹算,也就是用“算筹”进行计算的方法。英国数学家纳皮尔,曾发明了这种计算法。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种算法,她还创作了三卷的著述,向国人讲解、增补这种难懂的算法。

有段时间,她还痴迷于几何,甚至在与姐妹的信中,都在探讨这类几何题。

她在给大姐写的一封信中写道:“前两切圆细注寄阅,今接来函并圆内三角切形,然犹多误……今特改正……”

在医学领域,她也是业界大拿。

从小受父亲的熏陶,她对医学颇有研究,不仅能切脉下药方,还深入研究了医学理论,第一次提出了“察脉、视人、因时、论方、相地”的医道五诀,同时提出了治病用药的“八要”辩证疗法等。

因为医学上的卓越表现,她被誉为“女中华佗”。

她的诗文也绝对称得上一流。

比如她的《下邳夜泊》:

“黄石城头雨未干,晚风吹送角声寒。扁舟莫道小如叶,载得春愁分外宽”。

比如她的《卜算子·夏晚》:

雨后晚凉多,衫葛含风细。小摘庭前茉莉花,弱缕穿连蒂。

团扇叶裁蕉,闲坐荷花砌。剥取池荷带湿看,莲子生还未。

这样一个完美的才女,也曾收获完美的爱情。

在博览群书、畅游山河之后,25岁的王贞仪,终于嫁人了。对方是一位叫詹枚的秀才。

他先是爱上了她的诗词,然后便爱上了这位奇女子。二人婚后十分恩爱,时常以诗文唱和,生活浪漫而充实。

詹枚的思想也很开明,他十分欣赏妻子的才华,更是无条件地支持她进行研究和创作,甚至还在闲暇时间,帮妻子整理繁杂的书稿,给了王贞仪莫大的支持。

然而完美的人生,似乎上天都会嫉妒。结婚4年后,王贞仪一病不起,最后香消玉殒。

没能为丈夫生下一儿半女,她在临终时十分心疼夫君,握着詹枚的手说:“君门祚薄,无可为者,我先君死,不为不幸。”

王贞仪生前著作颇丰,有《德风亭初集》、《星象图释》、《筹算易知》、《西洋筹算》、《沈疴呓语》等等。

而她临终前交代丈夫,把大部分手稿都焚毁,只留下一部分交给好友蒯夫人收藏。

而经过漫长的时间,我们能见到的,只有13卷的《德风亭初集》。人们还可以从这些文章中,了解这位清代全才女子的成就。

哈佛大学图书馆藏《德风亭初集》

历史上,对王贞仪的评价很高。比如清代史学家钱大昕,称她为“班昭之后,一人而已”的大才女。

然而人们对古代才女的关注,往往集中于她们的文学才华,因而这位科学领域的才女,反而很少有国人知道。

不过她在国外却一直很有名气。

2000年2月8号,北京天文台发现了一颗小行星,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之命名为Wangzhenyi。

她还多次登上国外科学杂志、期刊、书籍等。

世界权威的科学期刊《自然》,将其列为“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的女性科学家”之一。

美国畅销书《勇往直前:50位杰出女科学家改变世界的故事》,王贞仪也占据一席之地。

美国数学教授alithia Williams创作的《数学的力量:数学的反叛女性》一书中,特地介绍了王贞仪在数学领域的贡献。

……

王贞仪虽出生在200多年前,是封建社会的闺阁女子,却不甘被时代与身份所束缚。

她在《题女中丈夫图》的诗中,表达了自己“足行万里书万卷,常拟雄心似丈夫”的抱负。

然而虽有雄心壮志,身为清代的女子,仍无法摆脱桎梏,不能出将入相,无法大展宏图。

她曾在《题架上鹰》中说:

缩颈坐秋风,雄心冷如鹜,何时脱锦帷,怒翮摩霄去

这样一个拥有智慧头脑、自由灵魂的女子,却只能像帐子里的老鹰,不能尽情展翅飞翔!她内心的遗憾,或许到死都无法释然。

如今,她已化作夜空中的一颗星。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应该想起这位叫王贞仪的才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