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清代著名戏剧家李渔的《闲情偶寄》,简直被惊到了。

被世人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和“世界戏剧大师”李渔,用一种悠闲的心情来品味生活,感知生活,并将对生活的一些想法和情趣写入了奇书《闲情偶寄》之中。

可以很负责地说,李渔的《闲情偶寄》就是一部生活百科全书。所谓《闲情偶寄》,是最闲适,最奢侈的情趣记录了。

《闲情偶寄》共分八部,分别为《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馔部》《种植部》《颐养部》等八个方面。

前面的几部可以称得上是闲情中的雅趣,而最后的一部《颐养部》中,却藏着治病不用吃药的秘密。

想知道秘密吗?那就和我一起来解读,李渔是如何有病不吃药,却能身体棒棒哒的。当然,有些放到现在是可行的,但有些却行不通,我们就去解读行得通的。

第一种是,本性喜好的东西,可以当药。

李渔提出了自己的一个观点,就是说本身喜好的东西是可以当药的。

也就是说人的一生中肯定是有一种偏嗜偏好的东西,就像刘伶好喝酒,卢仝喜欢饮茶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喜好的食物。

而一个人对食物的喜好与他的身体是有关系的,当身体有了重病的时候,不一定说必须要吃药,就吃自己喜欢的食物也能治愈。

李渔的这个观点无论是放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会被医者们锤得死死的,认为是不可能的,但是李渔引经据典,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是对的。

若想让别人来信服,那么一定要拿出例子来证明。所以,李渔就举了自己的例子,曾经他得过一次病,那次是瘟疫盛行,李渔病了,而且病的很严重。

别人都是寻医问药,而李渔这个时候却只想吃杨梅。他喜欢吃杨梅,而他得病的时候恰好杨梅成熟了。

但是家里人却不让他吃,百般的阻挠。

李渔就开始问家人,为什么不让我吃杨梅呢?原来,医生说杨梅性很热,跟病症冲突,不要说吃多,就是吃一两颗也会丧命。

“平庸的医生,哪能知道这个道理?”

李渔不信邪,坚持让家人买来了杨梅。买来之后,刚吃下去一口,满胸的郁结都舒展了,咽到肚子里,全身都觉得舒服了,已经不知道刚才的病是怎么回事儿了。

真的有这么灵吗?

我想说是真的,我有过亲身经历。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因为经常写稿子,晨昏颠倒,结果全身很疲惫,每天都是昏昏沉沉的,食欲不振。去医院看了病,开了一大堆药,但我真心不想吃。

我不想吃药,当时的脑子里却只想吃鱼,平时我也喜欢吃鱼,而对猪牛羊肉不是很感兴趣。有病的时候,对于吃鱼特别执着又迫切,甚至做梦都在吃鱼。

于是,我就开始吃鱼,每天适量的吃,慢慢的身体竟然好了起来,再也没有了昏昏沉沉,食欲不振的感觉。

所以,对于李渔提出来的,本性喜好的东西可以当药,我是举双手赞成的。

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你的身体里缺了什么,那么身体就会发出信号的,缺什么补什么。

所以,没有任何病不可以自己医治,没有任何一样东西不能当成药。需要注意的就是要逐渐尝试,由少到多,不能说身体缺了什么就要拼命的去补,凡事要有度,吃也要适量。

第二种是,人急需的东西,可以当药。

李渔提出的“人急需的东西可以当成药”,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就是精神胜利法。

人的精神可以左右人的意志,意志坚强了,那么就能战胜一切。意志不坚强,并且衰弱时,那么疾病就会趁虚而入。

李渔对此的解释是,人不论穷困还是显贵,都有急切需要的东西,比如穷人需要钱,富人需要官职,贵人需要提升,老人需要长寿,都是紧急想要的东西。

因为想要得到,所以很焦虑。因为焦虑导致精神状态不佳,那么精神状态不佳,身体可能就会出现疾病,这个时候用药已经无法治愈了。

只是李渔的这个理念,不能用古代的想法去理解,而要用现代的观点来理解。

比如人很穷,那么就想富,那么想富怎么办?如果想富,肯定不能是去偷去抢,那么只能是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

如何获得呢?

首先就要确定人生的目标是什么,然后按照自己制定的目标去努力,慢慢的一点点达到自己的需求。

只有你的行动,决定你的价值。朝着目标去努力,因为努力而精神变得富有,随之经济也会富有,哪里还会有病?

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废掉一个人就是让他闲着,有些人身体有病,大多都是因为闲出来的。人一忙起来,哪里还有时间生病?

当然,忙也要适度。

一个人所急需的东西想要拥有,只要方向正确积极努力,就会发展得越来越好。无论精神还是身体都是愉悦的状态,疾病也会退避三舍。

第三种是,平生最敬仰钦慕的人,可以当作药

真的,你没看错,李渔的理念是平生最敬仰钦慕的人,是可以当做药的。有没有吓到你,别害怕,不是把最敬仰钦慕的人吃掉。

按照心理学上的观点来说,就是一种精神寄托。

李渔举了一个例子。

古人传说韩非的书传到秦国,秦王看见以后说:“我如果能见到这个人并且可以与他交往,就死而无憾了。”

汉武帝看到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之后非常欣赏,说:“遗憾的是不能跟这个人生活在同一时代。”

还有一个太守叫杨宣,他非常喜欢晋代的宋纤的画,把他的画挂在楼上,出入的时候都要看。

李渔说,秦始皇、汉武帝、杨宣这三个人如果生病的时候,突然让他们平时最敬仰钦慕的人出现,那么他们就会马上起来握手言欢,忘记疾病跑到哪里去了。

其实李渔的这个理念,和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差不多。因为喜欢,所以愉悦。人在开心快乐的时候,是能够战胜身体疾病的。

因为发自内心的喜欢,整个人精神焕发,疾病就只能跑路了。所以,一个人的心态如何很重要。

第四种是,平常喜欢做的事情,可以当作药来用。

李渔提出平常可以做喜欢的事情,那么可以是当作药来用的。这个理念是不是很牵强呢?其实仔细想一想还是很有道理的。

假如一个人没有任何爱好,那么他的人生是不是很乏味呢?一个很乏味的人生是不是很苍白呢?苍白而空洞,没有任何乐趣。精神会萎靡,疾病就会悄然侵入。

李渔的爱好是著书,所以在刚得病的时候,他就开始构思怎么写书,如果能起能坐就开始下笔写,如果不能起坐,就先打好腹稿,病快好的时候就是新书完成的时候。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这是治愈文人最好的良药。

凡事都有相通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比如吟诗、喝酒、下棋、追剧、读书等等,只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心情开朗,那么也是调理病人的一种方法。

生而为人,最可怕的就是单调乏味,无趣,而爱好往往会给自己的生活增添一抹光彩,整个人神彩飞扬,也会战胜疾病。

李渔在《闲情偶寄》里的治病良方,真的是颠覆了世人的认知。

在我们的认知里,有了病就一定要看医生吃药,但是李渔完全不按常理出牌,而是通过精神疗法来战胜疾病。

当然,关于精神疗法,李渔还有几种,只是不太适合我们现代人,而这几种无论是从理念上,还是操作上都比较可行。

其实总结下来就是,一个人有病很正常,但需要做到忘记自己的病。倘若一个人总是把疾病放在心上,总是想着病,人就会被疾病所控制和利用,生死只能由它。

而如果忘记疾病的存在,转而去做其它有意义的事情,所做的都是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么,注意力也就都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而不会对疾病过多重视,通过调理性情而达到治愈疾病。

所以,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表达出来的理念是,有病不吃药,而是通过本性喜好、人所急需、敬仰钦慕之人等等来治愈,其实就是精神疗法。

一个人只要精神好,那么心态就会好,而心态则决定一切。

李渔的《闲情偶寄》虽然是在闲情下写出来的书,但却比许多所谓的“风流才子”们高出了许多,这部寄情之作不仅体现了作者毕生的情趣与笔墨修养,还有千古卓绝的才情和智慧,更是一部珍贵的生活笔记体散文,被冠以“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生活百科全书。

有时间看看李渔的《闲情偶寄》吧,它会让你在浮躁的社会里,通过闲情来滋润躁动的心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