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三国·谈天说地·第期文无常奉天玉插图东方夜未眠)
说起曹操,大多数人都不会陌生,他是汉末的枭雄之一,自讨伐董卓时,便兴起了义兵,期间虽然有过失败,有过低谷,但是那些挫折丝毫未能阻住他前进的步伐——他仅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便从一个需要袁绍庇护的小势力,成长为了一统江北的最大割据势力,几乎在群雄争霸中,成为了最大的赢家。可是,当他打算一鼓作气,挥军南下的时候,刚刚轻松拿下荆州,便再次遭遇了人生中的大败,即赤壁之败,此后,一直到他去世,十余年的时间里,他一直都未能成功过江,完成统一大业。
说到他败于赤壁的原因,这与他急功近利有关,与孙刘的联合有关,与他的士兵不习水战,且遭遇瘟疫有关。但是最大的原因,还是那一场大火,烧毁了他的连船。真实历史,不同于演义,其中没有诸葛亮巧借东风,没有庞统、徐庶劝曹操连船;也没有“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苦肉计,有的仅是黄盖提出了火攻之法,并献了一纸降书。《三国志·周瑜传》记载:“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说到此处,我们不禁会产生一个疑惑,那就是一向雄才大略的曹操,为什么会轻易上当呢?
说到此处,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因为曹操完全平定了北方,刚刚南下,又有刘表之子刘琮,将荆州拱手相让,他膨胀、轻敌了呗。曹操轻易中计,的确有这一方面的原因,毕竟曹操也是人而非神,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之后,有些骄傲是必然的。但他被黄盖所骗,并不仅仅是这方面的原因,毕竟就算他飘飘然了,其身边还有一群顶尖谋士,不可能全部被胜利冲错头脑。那么他中计还有什么原因呢?对此,小编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黄盖是降书写得合情合理
曹操本身就是一个枭雄,小时候就能坑自己的叔叔,算是玩阴谋诡计的行家,如果黄盖的诈降书有什么破绽,他肯定一眼就能识破,另外他身边的谋士也不是吃素的。可是黄盖的降书,偏偏让人挑不出毛病。因为原文太长,此处不再引述,其大意共有两点,一点是说,黄盖自孙坚时期便开始为孙氏效力,算是三代老臣,可是头上却压着周瑜、鲁肃两个后来者,这一点黄盖虽然没有直白的明说,但是憋屈之情,却溢于言表;另一点则是说,他虽然一心忠于孙氏,但是知道大势不可违,现在曹操军众,而东吴军寡,如果不降,便是以卵击石。当时的江东,有很多大臣主张投降,这一点曹操应该是有所耳闻的,而且他南下志在必得,潜意识也这样认为。所以,在他看来,黄盖既觉得江东没有胜算,在江东又不受重视,选择投降,在情理之中。
二、曹操敢于信任降将
当时是一个乱世,“贤臣择主而事”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曹操麾下本来就有很多降将,在战场上临阵倒戈的也不是没有,例如吕布麾下的魏续、宋宪,袁绍麾下的张郃、高览、许攸等。而且这些降臣之中,并没有诈降之人,唯一一个不是真心归顺的关羽,也没有隐瞒他,所以他在这一方面的防范心理,可能比较低。另外,当初许攸投奔而来,提议他攻乌巢,如果许攸是诈降,他的军队很可能被埋伏,损失惨重,他都敢于冒险一试了,黄盖的到来,他又何必防范呢?
三、曹操不知道当地在冬季会有东南风
另外,曹操并不是完全信任黄盖的,严格意义上讲,他根本不关心黄盖是不是诚心归降,因为,在他的认知中,黄盖再骁勇,也掀不起太大的风浪,他有信心在发现黄盖诈降的情况下,迅速对其进行镇压,避免损失。《三国志》注引《江表传》中提到,曹操收到黄盖的降书之后,特意对送信的人说:“但恐汝诈耳。盖若信实,当授爵赏,超於前后也。”也就是说,曹操早就料到了黄盖有诈降的可能性。只不过曹操机关算尽,却输在了“强龙不压地头蛇”这一点上——他不熟悉当地的气候,不知道当地在冬季也会刮东南风,所以,任他想破脑袋,也想不到黄盖诈降的目的,并不是想要打入他的内部,仅是为了方便将火船送到他的连船附近罢了。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曹操之所以会中黄盖的诈降之计,并非仅是因为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这与黄盖写降书的艺术,曹操本身的性格,以及曹军不熟悉当地的气候都有一定的关系。有这些因素在,就算曹操再冷静,再聪明,中计也是必然了。说到此处,也许有人会说,如果曹操足够谨慎,便不会中计了。可是如果曹操用兵谨慎,不敢犯险,那还是那个敢于直言“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王,几人称帝”的枭雄吗?如果他不敢接纳任何降将,那么他还能够做到麾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还能够迅速一统江北吗?所以,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虽因中计而败,但这并不能算是他的决策失误,更不能将此事定义为骄兵必败。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三国演义》《三国志》《三国志集注》等书,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