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间很快到了7月份,正在医院陪老人复查的孙申接到单位电话通知,说他被确定为第二批援青干部将赴青海玉树开展为期三年的援助工作。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至关重要,在北京对口支援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支持协调下,7年来,孙申持续组织并实施玉树州寺院管理干部、宗教界代表人士、非公企业、党外知识分子分批次赴北京、四川等地开展交流交往学习活动,使全州统战代表人士通过到国内发达城市的参观学习,真切感受祖国的繁荣发展和改革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了全州统战代表人士感恩祖国、感恩党、感恩社会主义、感恩北京人民的自觉意识,丰富了民族宗教地区统战工作的内涵和方法,加深了两地友谊。

图为孙申(右二)入户了解贫困户情况。孙申提供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老百姓有句话叫:人往高处走。有这样一个人,这些年的确一直都在往“高”处走,先是从故乡河北平原来到高原古城西宁,多年后又从海拔接近海平面的首都到了更高的地方——地处三江源头、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的玉树草原。两上高原,一待数载,越“走”越“高”,就这样,他与青海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就是中央统战部援青干部、玉树州委统战部副部长孙申。作为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连续三批的援青干部,七年的援青生涯在这个铮铮铁汉身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也让他早已融入到了玉树这片草原,当地干部群众亲切地称他为:暖心豪放的“康巴汉子”。

其实,作为第二批援青干部,早在2016年,孙申三年援建期满就可以回到北京。然而,寒来暑往,草原的草黄了又绿,援青干部换了一批又一批,而孙申却一再选择延期,一直坚守玉树。

问及眼前这位饱经沧桑的汉子,是什么促使他选择一直留在这里时,孙申质朴地说:“我希望多一些时间,为玉树多做一些事,多帮一些人,我不能辜负牧民群众对援青干部的期望。”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孙申是援青干部中留任高原时间最长的,他用七年的实际行动生动回答了援青的三个问题——

来青为什么?

经常有人问孙申,不远千里来到高原藏区为什么?

憨厚的他总是笑着说:“对青海我有着割舍不下的情怀,援青是我的家国梦。”

2010年玉树“4·14”地震发生后,北京市在第一时间参与玉树灾后重建的同时,也全面开启了对口援建玉树的序幕。

当年在听到要报名去青海玉树开展援建工作的消息后,在中央统战部办公厅工作的孙申第一个报了名:“青海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理当义不容辞。”孙申说,青海在他人生当中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感,因为1994年当兵就在青海武警总队,那时是从河北老家来到西宁,应该说人生当中最美好的岁月和时光都留在这个地方,所以对这里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而且非常凑巧的是,在部队服役多年回到北京后转业到中央统战部工作,工作中涉及民族及藏区的很多工作又和青海对口,有着密切的联系。

“遗憾的是,由于一些原因没能参与第一批援青。”孙申说。即便如此,对青海有着特别感情的孙申,此后一直和第一批前去援建的同事通过电话联系,持续关注玉树前方的情况。

转眼三年过去了,第一批援建工作就要结束,第二批援建开始报名。2013年5月,孙申在接到第二批援青工作报名通知后,没来得及和家里人商量自己毅然决定报了名,梦想着一定要去援青,弥补自己的遗憾。

然而,就在孙申决定报名之后没几天,岳母被查出癌症,摘除了一个肾,做完手术后,每周都需要定期复查。时间很快到了7月份,正在医院陪老人复查的孙申接到单位电话通知,说他被确定为第二批援青干部将赴青海玉树开展为期三年的援助工作。单位因考虑到要离开家好几年,需要做临行前的准备,安排专人电话和孙申再次确认,如果家里没有问题就要做启程准备。

突然接到的这个电话让孙申一下犯了难:“那时家里正乱成一团,老人刚做完手术,一周要复查一次,妻子在民企上班比较忙,很难抽出时间来照顾老人,孩子尚小,都需要人照顾。”回到家里,当孙申把要去援青的消息告诉妻子后,事先并不知道孙申再次报名援青事情的妻子一听就蒙了:老人患重病复查、外出都需要轮椅推着,孩子那么小,家里正是需用人的时候……其实不用妻子说,孙申也明白,他这一走好几年,意味着,家里的重担将全都压到瘦弱的妻子身上。第二天一早,就在孙申打算不得不放弃援青计划时,妻子却说:“援青是你一直的梦想,你喜欢到曾经战斗的地方去,我支持你,家里的困难我来克服。”

就这样,带着依依不舍和殷殷嘱托以及满心期待,孙申踏上了援青之路,如今再回忆起这段时光孙申感慨万千,同时对妻子、对家人充满了愧疚:妻子因学骑电动车送孩子上学路上一次次摔伤,自己却不能陪伴照料;2013年、2019年岳父、岳母先后离世,他也都没能在身边尽孝,妻子为了照顾他的感受,总是在事后才告诉他消息,而那些错过却成了他一生无法弥补的遗憾……谈及此,铁血男儿的眼中闪烁起晶莹的泪花:“我妻子真的很伟大,正是有了她这么多年的支持,从第二批到第三批再到第四批,才让我一直坚持下来。”孙申说,家人的支持给了他莫大的鼓励,是支撑他一直走下去的动力。

到青干什么?

玉树境内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高寒缺氧、气候恶劣,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40%左右,这里许多地方被称为“生命禁区”。面对极限海拔高度我们总能听到有人会说:“在这里躺着,什么事情都不做也是一种奉献。”

虽曾在青海当兵,但从未去过玉树的孙申,初上玉树,便出现了强烈的高原反应:头疼、胸闷、失眠等症状接踵而至,但农村出来又曾是军人出身的孙申并没有被这些外在的困难所吓倒,从踏上青海大地的那一刻起,他的脑海中就在思考三个问题:为什么来到这里?来到这里要做什么?离开时能留下什么?

进行工作对接、开展基层调研……带着援青“三问”,再大的困难也阻挡不了前进步伐,一到玉树,孙申就马不停蹄,每天顶着高原缺氧的诸多不适,从早忙到晚。大家都说北京来的“干部”是个工作狂,工作起来就停不下来。

作为第二批援青干部,2013年下半年孙申随大部队抵达玉树时,当时州上还处在灾后重建当中,作为过渡期,州委、州政府临时办公都在距离州府十公里外的德卓滩搭建的板房里进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时常被流浪狗追逐,经常遭遇停水停电,除了高原反应,还要忍受着难以想象的孤独、寂寞……”,然而,艰苦的环境并没有吓倒他,孙申说,在那里,他度过了援青生涯中最难忘的一年半的时间,也深深地被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打动和感染着,继而转为自己援青的实际行动。

“对口支援青海藏区工作是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作为一名来自中央统战部的援青干部,就是要做好对口支援帮扶工作,做民族团结践行先锋,树援青干部良好形象。”孙申说。

地处三江源头的玉树藏族自治州,藏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98.3%。民族团结进步既是事业发展的生命线,又是行稳致远的压舱石。2013年,为了落实省上提出的“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转变”,玉树州启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制定了三年强基础,五年创建民族团结先进示范州这样一个工作部署。按照职责分工玉树州委统战部成为全州创建民族团结牵头单位和主体单位。

作为玉树州委统战部副部长的援青干部,孙申主要负责协助部领导分管玉树州统战对口支援帮扶、干部培训和藏胞办工作,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主抓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八进活动,即民族团结进机关、进乡镇、进村庄、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军营、进寺院等。为了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孙申亲自带领工作组,结合灾后重建工作,深入到这些行业宣传党的民族团结政策,宣传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展情况。

为了工作取得实效,孙申要求自己做到三多一少,即多走、多看、多听、少说。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孙申走遍了玉树的山山水水,踏遍了玉树的每一寸土地。这种在高海拔地区开展高强度工作的直接后果就是身体机能迅速退化,夜里整宿整宿睡不着觉,白天气短胸闷,甚至有时候连呼吸都很困难。但这并没有让孙申退缩,反而激励他以更加坚强的意志坚守在工作岗位。

自踏上玉树这片土地,孙申便多次深入州所属各个寺院和基层统战部门调研,掌握统战对象及系统单位的动态、需求,在玉树州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平安寺院”、“和谐寺院”、推进宗教寺院依法管理中建言献策。本着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不落掉一个行业和部门的原则,孙申根据调研宣传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及时增加了民族团结创建进市场、进合作社,使“八进”变为了“十进”,做到了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的全覆盖。2018年底,玉树如期完成了创建目标,同年12月29日,国家民委命名玉树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玉树州委统战部也被国务院评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

离青留什么?

“谢谢您让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深切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和翻天覆地的巨变,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巨大创造力和凝聚力。”孙申手机里保留着这样一条短信,字里行间表达了一名僧人对这位从北京来的好干部的由衷感谢。

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至关重要,在北京对口支援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支持协调下,7年来,孙申持续组织并实施玉树州寺院管理干部、宗教界代表人士、非公企业、党外知识分子分批次赴北京、四川等地开展交流交往学习活动,使全州统战代表人士通过到国内发达城市的参观学习,真切感受祖国的繁荣发展和改革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了全州统战代表人士感恩祖国、感恩党、感恩社会主义、感恩北京人民的自觉意识,丰富了民族宗教地区统战工作的内涵和方法,加深了两地友谊。

跟孙申一起共事过的一位统战干部这样说,每一次交流交往交融活动看似很平常,背后所付出的辛苦和汗水只有他自己知道,尤其是宗教代表人士外出参观,事先要把食宿、交流等每一个细节都要考虑到,参观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提前亲自把关,才能保证不出差错,让参加学习活动的每一位统战工作对象感到满意,而孙申从没把自己当成统战部副部长,跑前跑后,有时累得说话间打起小盹,在北京连续几年的交流交往交融活动中,孙申路过几次家门而没进家,他深知肩负的担子和责任,亲力亲为,做到活动万无一失。

“我只是做了力所能及分内的事情。”“只要群众有需求,我还想为群众多做一些事情。”面对记者的采访,孙申这样说道。在几年的援建工作中,孙申积极向中央统战部反映、发挥多渠道社会帮扶,积极搭建各种平台,为企业帮扶、社会帮扶玉树提供服务、牵线搭桥,积极推进援青项目落实,不仅联系北京国兰服饰有限公司、中华慈善总会为称多县扶贫点和杂多县三所小学捐赠三万多件价值三百多万元的衣物和学习用品,联系青海省亚康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天昱电子发展有限公司为州佛学院解决了一部分教学设备、捐助了价值五十余万元的教学用品和价值三十余万元的太阳能照明设备、改善了办学条件,而且争取的造价一千八百余万元的援青项目治多县点亮牧民致富路照明工程前期工作已完成,进入实施阶段。

七年的援青之路,让这位从北京来的援青干部,深深地走进了牧民群众心里。说起孙申,干部群众都夸赞说,他是我们的好“扎西”。高原风吹日晒,也把军人出身的孙申磨炼成了地地道道的康巴汉子。

在孙申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幅画,画中身穿藏袍的孙申,俨然一副康巴汉子的样子。交谈中,记者了解到,这幅画正是玉树当地一位画师为孙申所画。

据孙申回忆,那是2016年初夏的一个下午,他们在扶贫点开展帮扶工作,恰巧碰到了正在作画的阿太画师,因为在高原时间长了,晒的比较黑,这位画师误把孙申当成了当地人,一聊天才得知眼前这位皮肤黝黑的汉子,竟是来自中央单位的援青干部,画师非常激动当场为孙申画下了一副身穿藏袍的画像,并取名为:卓巴孙申在玉树(卓巴:藏语,牧民的意思)。

“我将这幅画一直放在办公桌上,也是时时激励自己向康巴汉子学习,向当地干部群众学习。”孙申说,作为连续三批的援青干部,他有幸亲历了玉树震后在党的英明领导下,在全国各地、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在全省、全州各族干部群众的努力下高速发展的过程,这种情节和情怀驱使着自己不断地去了解玉树、深入玉树,扎根玉树。

曾经有战友问孙申:“这些年你抛家舍业,图了个啥?你就当真没后悔过?”孙申却笑着说,对于援青,我真的无悔,若时光倒流,让我重新选择,我还会义无反顾选择这个神圣的使命。

“我虽然没有做到最好,但是我想我没有掉链子。”采访结束时,孙申依旧谦逊又真诚地说,如果组织需要,他愿意继续留在玉树草原奉献无悔青春。心怀对这方热土的眷恋和憧憬,不忘初心,不负重托,不辱使命,鼓足干劲,在熟悉的工作岗位上接续支援帮扶工作,努力为自己的玉树行交上让群众、让组织满意的答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