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闽粤边陲的武平县岩前镇灵岩村,是一个美丽的千年古村。这里物产丰饶,矿藏丰富,历来为武平工贸重镇,是福建的南大门。又是“定光佛卓锡地”、“何仙姑故里”。可鲜为人知的是,这里不仅民风淳朴,风景秀美,而且地灵人杰,古迹众多,积淀深厚,许多角落都刻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记。


洞天福地

古村灵岩,地理优越,得天独厚,国道205线和永武高速公路贯穿南北,是连接广东、福建的交通要道和贸易集散地。宋朝时,这里已商贾云集,十分繁华。古人描述岩前:“翠嶂丹崖,四周如抱;中忽另辟一境,延袤可数千顷,而青涧萦纡,随方合局,不假疏凿,盖福地亦旺地也”。明朝时,为抵御外侵筑起了城墙, “岩前城”的名称由此而来,城中心地带的“岩门首”由此改名为“灵岩”村。之所以被称为“灵岩”,因缘于狮岩洞里的定光古佛灵验异常。


在灵岩村中心平地上耸立着一座巨大的岩石,岩石下方有一大岩洞,宽敞高耸,可容数百人,形似一头昂首张口的雄狮,素有“一峰狮子吼,万象尽皈依”之说,故名狮岩,古称南安岩,曾入选中国36个名胜风景区之一,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而名闻遐迩。

狮岩洞口有块硕大的椭圆形石头恰似狮子的舌头,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曾题诗其上:“吹角峰头晓散军,春回万马下氤氲;前旌已带洗兵雨,飞鸟犹惊卷阵云;南亩稍欣农事动,东山休作凯歌闻。正思锋镝堪挥泪,一战功成未足云”。可惜此石已在文革中被毁。狮口岩洞弯弯曲曲直通岩石北面,洞口藤萝垂挂,阴翳蔽日,在藤蔓和树荫中可仰望蓝天,称为“通天第一洞”;洞口崖壁上刻有明万历年间武平县知事成敦睦的题字“人世蓬壶”,题字方正厚重,苍劲有力。狮岩底下有两条清流交汇,如玉带环绕其下,由狮岩口入洞,旧志云“此谓蛟龙窟宅,俗呼龙穿洞”。洞内石室天成,石钟悬吊,乳柱笔立,形态各异;四时泉滴,冬暖夏凉。朱熹曾为狮岩洞题联曰:“一窍有泉通地脉,四时无雨滴天浆”。

洞口正中是定光古佛宝殿,奉祀着三尊客家保护神定光古佛的塑像,正中的是“古佛”,左右两边的是“古佛”的分身。洞的右侧约50米有一亭子,亭内供奉着八仙之一何仙姑塑像,依次还有观音堂、地藏王宫;左侧则有财神宫、药王宫、圣母宫,等等,各路尊神俱会于此。狮岩脚下是始建于北宋乾德二年(964年)、重修于乾隆十六年(1806年)的“仙佛楼”和“均庆寺”,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均庆寺,又名均庆院、定光院,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三宝殿、大院坪、仙佛楼;大院坪两侧为钟楼、鼓楼。仙佛楼居高临下,香火旺盛,来自福建、广东、江西以及台湾、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各国的进香者终年络绎不绝。洞、寺、庵、殿连属,庄重宏伟,富丽堂皇;四周古木参天,林荫掩映,风景优美,被称为“普陀清院”。当年李纲贬谪兼沙县税务时兼摄武平县事,在游狮岩后留下了多首诗词,择其一以饷读者:“石壁玲珑万翠封,天然坠却绿芙蓉。灵根透出虚空界,玉笋排成十二峰。藤蔓绿崖窥法座,涛声夹雨入疏钟。跻攀最有烟霞癖,乘兴还须借短筇”。

狮岩及灵岩西侧的山都是喀斯特地貌,当地人称之为石灰岩。连着狮岩有一蜿蜒起伏的小山岗,其状酷似蹲伏的狮身,在狮身的肚脐位置有一口井泉,是从石灰岩缝隙里流出来的地下水,清冽可口,沏茶尤佳,被称为“狮井泡泉”。

沿着狮岩东侧弯曲崎岖的石阶登上岩顶,俯瞰灵岩,白墙黑瓦,翘角飞檐,古屋相连,小巷交错;(惜有许多古屋已被毁坏,而代之以新的建筑间杂其中,破坏了古村的整体美。)但见街上人流摩跟接踵,熙熙攘攘,肩挑手提者、引车卖浆者、地摊叫卖者、酒肆豪饮者……好一幅市井民俗图!放眼近郊,阡陌纵横,良田万顷,春意盎然;极目远眺,湖光山色,霞晖岚影,尽收眼底。远山含黛,十二峰并峙,人云乃当年定光古佛之偈语“一峰狮子吼,十二子相随”而得名。

距狮岩一公里处有一天然泉水湖叫“蛟湖”。湖面宽广,湖水清澈,无论久旱或淫雨,水位不变,水深鱼肥,茭白丛生;湖上水气氤氲,雾霭弥漫,岸边芦荻葳蕤,鸟雀成群;尤其在月圆之夜,山峦倒影,月在水中,分外美丽,被称为“蛟湖涌月”。《大明一统名胜志》云:“武平县有蛟湖,相传为定光大师所凿,盖自南安岩,洞壑玲珑,含烟罩雾,伏地流泉,泄为此湖,黛蓄泓涵,水深不测,萍藻冬芹,竞川含绿。乡人趁春时合钱鬻(疑为‘购’字之误)鱼苗放之,至冬乘筏张网取之,长已逾尺,至为肥美,堕地辄冰裂肌流。其长有数尺者,则历年来所漏网也”。

除了“人世蓬壶”、“普陀清院”、“狮井泡泉”、 “蛟湖涌月”,狮岩及其周边还有“玉洞观澜”、“琼宫接汉”“芙蓉映月”、“ 鸳鸯听涛”等景观,合称“岩前八景”。

狮岩与蛟湖,一阳一阴,阳刚与阴柔齐美,雄浑共秀丽同辉;阴阳并济,相得益彰,让灵岩这块宝地平添了许多魅力,风姿更加迷人。

文华雍厚

岩前地处闽粤交通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为防广寇剽掠,乡民免遭涂炭,时任明朝“钦差整饬汀漳等处兵备、分巡赣南道、福建布政司右参政兼按察使佥事”顾元镜巡视岩前后说:“汀郡毗连江(江西)粤(广东),为七闽藩篱;而上杭、武平直与程乡(广东潮州府程乡县)、平远接壤,则又汀郡之门户也,乃最要无如岩前”。把岩前看作最重要的“汀郡门户”,并会同知府竺继良、同知黄色中、上杭知县陈正中,率堪舆黄敬贤,相其要害,于崇祯五年(1633年)八月岩前城墙动工兴建,花费白银万余两,次年十月竣工,屯兵三百把守。城墙周围长四百二十丈,宽八尺九寸,高一丈六尺,四座城门分别为:东迎禧门,西靖远门,南阜安门,北宝艮门。建城楼四,铺二十四,瞭望墩台三,兵房三百二十,公廨一。清朝时,革除守备司营兵后,由象洞巡检司移驻岩前城,在东门、南门、西门共设十门大鉎炮。从此,岩前城内人民安居乐业,少了许多骚扰。岁月变迁,沧海桑田,如今,古城墙只留下狮岩边上的一小段。

灵岩自古以来就是商业重镇, 早在三百多年以前便开辟了多条街道,“东门街”、“中街”、“背街”、“南门街”、“曾屋街”、“城脚街”、“翠丰街”、“通广街”,这些街道或千米之长或百米之短,多用鹅卵石铺就。街道两边商铺林立,酒肆、馆所热闹非凡,四方商贾纷至沓来。但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那些老街均已拆旧建新,到今为止,老街只剩下一条城脚街,那些曾经热闹繁华、风光无限的“东街”、“中街”、“南门街”、“十三行”等等,只能残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了,代之而起的是一条新建的、长500多米、宽20多米的更加繁华的新南街。 老街在消逝,老房子也在逐渐消逝。在这纵横交错、狭窄古朴的街巷里,众多的古民居曾是岩前城辉煌历史的见证,有庄重肃穆的练、王、曾等各姓宗祠;有古色古香仿照江南水乡建筑的“芙蓉映日”;有构建宏伟的岩前大宅门——崇山居(占地6000平方米,最多时居住过20多户100多人);有仿照《红楼梦》大观园建造的园林式建筑、“青山第一家”——淇澳园;有民国24年德籍神父贾赖谋创立的天主教堂;城脚街至今仍然保留着国民党中将副军长、抗日将领练惕生故居“晖照楼”,大理石门楣上阳雕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的“晖照楼”三字仍依稀可辨,老街上还有练惕生另外一座故居“凤歧庐”;有蛟湖边国民党中将军长莫希德故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道南楼”,台湾“救济院院长”、“地上行仙”曾国光故居“忠恕第”,有工艺师练毓山的“萼园”,清末秀才钟伴星的“伴星草庐”;此外,保存较好的还有“亦鲁居”、“守约别墅”、“念庐”、“求志居”、“雨汀草庐”、“三槐世第”“桃李园”等等,可谓洞天福地,人文荟萃!遗憾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也由于人们对古建筑保护意识的淡薄,许多古建筑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或遭到人为的破坏。许多古建筑(包括寺庙、古宗祠、古民居、古塔等)被毁于一旦,如上中街的关帝庙、城隍庙,城角街的天后宫,下东街的龙源宫;钟家祠、紫阳祠;浸月藏烟、辉映南极、文光塔等等都是当时名极一时的古建筑。

走在鹅卵石铺就的小巷里,看着一座座古老门楼和粉墙斑驳的老房子,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灵岩古村厚重的历史!尽管原来的街道、小巷建起了一座座新楼,但依然有一些人眷恋着古旧的老房子,守望着那份远去的安宁和淳朴!

灵岩村有5000多人口,以钟、曾、温、练姓居多,邓、王、林、莫、罗、陈、高、李、赖等姓杂居其中,乡亲们世代友好,互通婚姻。这里人文鼎盛,文华雍厚。位于灵岩的狮岩,是“客家人的保护神”定光佛的卓锡地和传说中“八仙”之一何仙姑的成仙处。历史上5次被朝廷敕封的定光佛(唐末宋初高僧)郑自严大师在此弘法52年, 在当地及闽粤赣周边留下除蛟伏虎、疏通航道、活泉涌水、祈雨求阳、赐嗣送子、筑陂止水以及屡显神异、护国佑民的传奇故事,被称为“客家人的保护神”。定光佛信俗成为闽粤赣边客家地区以及台湾客家人最重要的民间信仰。

一千多年来,定光佛信仰随客家人繁衍迁徙,明清时期传入台湾,定光佛成为闽台客家人的共同信祖。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民间信仰交往的日益频繁,海峡两岸定光佛文化旅游节借助两岸客家共同的民间信仰——定光佛缘而举办,2011年以来,圆满举办了四届,吸引了台湾许多团体及信众前来参加。定光佛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传播更广,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了灵岩古村。

唐宁化知县何大郎之女何仙姑,自小在南安岩修炼,采药行医,治病救人,积德行善,传说她终于在狮岩修炼成仙成为“八仙”之一,活到了一百五十岁。千百年来,灵岩人在这里修亭塑像,吸引了四方民众来此朝拜观光。

除了这“一佛一仙”,灵岩还出了两个国民党中将,中将军长练惕生曾经率领将士英勇抗日,并于1948年偕同另一中将军长莫希德率军起义;还有时任台湾“救济院院长”、人称“地上行仙”的曾国光,他们秉承客家传统,热心家乡教育和建设事业。

夕阳西下,料峭寒风掠过蛟湖,吹皱了一湖春水。如今的蛟湖已面目全非,近几年有关部门投资3亿元改造蛟湖,修建了沿湖大道、音乐喷泉、健身广场和亲水平台、观湖洋房、临湖别墅,一座新城在湖岸拔地而起。富起来了的人们消费美丽的风景,这是迟早的事。只是蛟湖再也没了野趣,再也没了诗情。倒是岩前中学在夕阳的照耀下,焕发了生机,那四五栋粉红色的教学楼倒影在湖中,像迷宫一般漂亮。

岩前中学培养了许多人才,这与灵岩村人自古以来重视教育分不开。灵岩人早在雍正2年(1724年)就办起了“紫阳书院”。1775年办起了全县最早的官助书院“希贤书院”,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为“崇正学堂”,即今岩前中心学校。三、四十年代,灵岩练姓创办了“私立锦纶学校”,曾姓创办了“私立翠英学校”,天主教堂创办了“崇德幼稚园”。练惕生、莫希德、曾国光等人创办了“武平私立灵岩中学”,即今岩前中学的前身。崇文重教,蔚成风尚。“世上几百岁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至今每家每户仍是把孩子读书当成头等重要的大事。

灵岩,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一个美丽的客家小镇。不仅有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灿烂的人文景观,还有它淳朴的民风,久远的民俗和精美的小吃,吸引着八方游客流连忘返。其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交通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更吸引着众多客商前来投资兴业。一村连闽粤,万象承古今,灵岩,正在书写更加美好的明天。 (原载《八闽古镇古村丛书》,2017年4月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图:郑启荣

综合编辑:文旅龙岩 来源:梁野快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