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名将石守信的儿子石保兴善于作战,才能不在石守信之下,通过数次战役可见其雄才大略。

石保兴字光裔,原名保正,宋太祖赵匡胤取振兴宗族的意思,给他改了名字,叫他为石保兴。建隆元年,石保兴十四岁,因父亲恩荫被赐予供奉官,第二年。升为尚食副使。宋太祖召见功臣子弟们,询问时政,石保兴年纪最小,回答得清楚明白。宋太祖觉得他不同寻常,授他如京使。开宝年间,担任顺州刺史,宋太宗征伐河东的时候,让他担任御寨四面都巡检。太平兴国八年,石保兴离京,担任高阳关监军。石守信去世后,石保兴服丧未满期限,就被朝廷召回,任本州团练使。雍熙初年,契丹侵扰边境,石保兴与戴兴、杨守一共同担任澶州前军驻泊。

石保兴所任官职大多是武官,能带兵打仗,他的战场才能是在一次和西夏人对战的战斗中凸显出来的。

石保兴担任银、夏、绥、府都巡检的时候,曾经到罨子砦巡视考察,沿着黑水河,进入谷地。西夏人得知后,派出数千骑兵占据险要之地,渡河求战。石保兴所率领的军队不满两千人,不能和敌军硬碰硬。石保兴观察战场形势之后,率领不满两千人的军队,手持短兵器,埋伏在河边,等到西夏人渡河到一半的时候,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迅速拦截击杀,斩首数百级,追击数十里,打垮西夏人的骑兵。因此,受到皇帝的褒奖。

石保兴利用有利的地理形势,以己之长攻彼之短,有效打击敌人。而西夏人的骑兵在过河的时候却发挥不出威力,只能被埋伏的石保兴军队偷袭,无力还手。由此可见,石保兴卓越的军事才能。

石保兴善于偷袭,以极少的兵力打败敌人,取得很好的效果,这当然需要谋略和勇气。

至道二年,石保兴调任延州,任都巡检使兼署州事,改本路副都部署,和范重召等人分兵五路讨伐敌人。当时,有岌伽罗腻等几个部族的人马前来抵抗,石保兴挑选数百名不怕死的士兵,在黑夜展开偷袭,歼灭了他们。从此,石保兴名声大振,为朝廷挽回了尊严。吴移、越移等部族都来归降朝廷。

如果说,石保兴只是善于搞偷袭,出奇制胜就太小看他了。他作战勇猛,即使正面对敌也是身先士卒,临危不惧,从不贪生怕死。

就在他们班师回朝的时候,走到乌、白池,敌军又立方阵来抵抗,打算消灭他们。面对大批敌军,石保兴指挥兵将出入阵中,奋勇杀敌。他的战马被乱箭射中,可他还是挺身开弓射击,更换坐骑之后,大声呼喊,一边走一边作战,在三天的时间里,指挥并参与战斗四十二次之多,终于打退敌军,班师回朝。

石保兴有他父亲石守信的大将风度,也有临危不惧、身先士卒的勇气和魄力。他面对危险从不退却,直到把敌人打退才罢休。

大将军就是要当场决断,而不是听什么朝廷的命令。毕竟,战场瞬息万变,朝廷远在大后方,不能有效指挥战事,更不能决胜于千里之外。石保兴作为大将,有“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权力,即便没有,他也敢突破常规,自作主张,打赢战争。

咸平二年,朝廷派石保兴掌管威虏军。正赶上西夏人入境劫掠,边境吃紧。石保兴拿出数万缗官钱分给战士们,而主管官钱的人坚决不让他这么做。因为官钱是朝廷的钱,不能随便分了,也不能因为石保兴的一句话就分配给将士。大宋还是有律法的,限制官员徇私枉法。石保兴说:“城池已经如此危急,那里还来得及报告呢?等事情平定以后,如果上报得不到批准,我甘愿用我的家产来偿还。”兵士们得到官钱,受到鼓励,信心大增,战斗力增强,守住了城池。西夏人退去之后,石保兴通过驿使把这件事汇报上去,宋真宗知道后,宽恕了他,没有追究他的责任。

在战场吃紧的情况下,散了官钱,应该是不得已而为之,散了官钱还能鼓舞士气,增强抵抗力;不散官钱,城破之日,官钱就被西夏人抢走。石保兴衡量再三,还是要把官钱散给士族,保住了城池。

石保兴作战有计谋,有勇气,能体现他的雄才大略,在审案的时候也想明察秋毫,不惜加大处罚力度。

他担任澶州知州的时候,要求州郡刑罚加大执行力度,每次对人施以刑杖,都命令行刑人放慢刑杖速度,用很长的时间才能打完,以此提高刑罚的威严,让人们不敢以身试法。

石保兴无论做武将还是文官都有雄才大略,也累积了无数的家产。只是治家方面却不是个内行,他的家产全都被小弟石宝从的儿子给败光了,是为可惜。

能带兵打仗,能平天下,却不能修身齐家,石保兴可称将才,却不是儒生。他的成才与毛病可能和他父亲有关系,也可能和当时的制度有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