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学家卡萝拉·舒斯特说过:「孩子哭的时候,最先需要处理的是家长的情绪。很多父母不允许孩子哭,根源是自己内心深处复杂的情绪没有安放好。

在公共场合中,经常会看到孩子哭,在这个时候,大多数家长,都会选择不让孩子哭。

但其实哭泣是孩子一种发泄方式,当他的情绪不被理解,当他的情绪不知道该如何表达的时候,就会通过哭泣来发泄自己的不安。

被允许哭的孩子,不仅不会变脆弱,而且因为情绪被完全接纳,内心充满安全感,才拥有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勇气。

家长在孩子哭的时候不要再一味的制止了,哭泣是一种天性,一种本能,家长在这个时候只需要好好地引导孩子就好了。

一、要处理孩子的情绪,先安放自己的情绪

心理学家卡萝拉·舒斯特说过:「孩子哭的时候,最先需要处理的是家长的情绪。」

很多父母不允许孩子哭,根源是自己内心深处复杂的情绪没有安放好。孩子的哭,不仅让我们手足无措,还让我们产生“自己没有把孩子照顾好”的负罪感。

面对孩子哭闹不止时,不妨先问问自己,我们想真正看到孩子的需要,还是只想发泄自己的情绪?

二、替孩子说出他的感受和需求

如果孩子的语言能力比较弱,遇见不开心的情绪,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需求时,就会急得哇哇大哭。这时候,他的哭,是在寻求你的帮助。

如果我们能走过去抱抱他,替他说出感受或需求,孩子的心情得到安抚,情绪多半会缓和下来。

当孩子情绪稳定以后,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标识情绪,告诉他,遇见困难的时候,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不是一味去哭。

三、不给孩子哭的「特别权力」

有些孩子哭时,父母为了阻止或者「安慰」孩子,就会赋予孩子一些特权。

规定每天只能看20分钟动画片,孩子看完了还想看,父母不同意她就哭。允许孩子哭,不等于向孩子妥协。

这时,应该接纳孩子的情绪,对孩子表示理解:

妈妈知道你还想看动画片,不让你看,你很生气、伤心。你可以哭,你也可以来找妈妈抱抱,但是已经定好的规则我们必须要遵守。

用一种更为理性的爱,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有原则地规范孩子的行为。

四、生活是需要眼泪的

哭,曾经是我们来到世间的第一声报到。可是,当我们渐渐长大,哭的权利开始被限制。

哈佛大学讲师苏珊·大卫认为:一味的地强调正面思考,忽视负面情绪,情绪敏感力就会不足,孩子会无法敏锐体会到他人的感受。

哭泣可以,但是天性不能。遏制孩子哭泣,其实也是在遏制孩子的天性,使得情绪发泄不出来,积压在心里,反而会产生不好的后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