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在座的爸爸妈妈们都听过李玫瑾和尹建莉两位育儿大v吧?

李玫瑾教授在育儿界的地位毋庸置疑,作为犯罪心理学的专家,她见过太多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也研究过很多未成年罪犯的心理成因,从这个角度上提出来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理论,并且能够把这一套理论应用在家庭教育,以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培养方面,可以说是非常专业并且非常有深度的;

尹建莉老师在育儿界也是一个很专业的存在,根正苗红的教育学硕士,学院派的杰出人物,其所著《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确实是千万家庭必备的枕边书,无论是问题的解决还是建议的提出,都是非常专业,并且非常有效的。

不管是李玫瑾教授的各种育儿讲座,还是尹建莉老师的著作,开心爸爸都曾经不断研读不断学习。而且她们一个是探讨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一个是探讨如何更好教育孩子的,可以说两个人的研究领域并不一样,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最近她们忽然就开始“掐架”了。

事情起因很简单,尹建莉在自己的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的头条发了一篇文章,叫做《李玫瑾教授讲育儿很火,但我不建议你再听了》。这篇文章刚一发布,就引起了许许多多爸爸妈妈们的争议。

有人坚持李玫瑾教授说的对,觉得其教育理论很适合现在被惯坏的,被忽视的孩子们;也有人支持尹建莉老师,认为李玫瑾教授的观点比较片面;还有些人觉得好像两个人说的都对,自己都不知道该听谁的了......

虽然之后尹建莉老师又发了一篇《“不建议跟李玫瑾教授学育儿”惹争议:对昨日头条留言的集中答疑》的文章,也对大家关注的焦点做了一些说明,但评论区的争议依旧很多。在这里开心爸爸并不想简单的说谁对谁错,只是想和大家一起聊聊,作为爸爸妈妈,该如何看待这些育儿专家的观点,如何把这些观点转化成为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方法。

关于两位老师的育儿观念

从两位老师的育儿观念来看,她们所侧重的方向其实并不一样,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南辕北辙”。

尹建莉老师更加偏重于西式教育

从尹建莉老师的书中,我们大抵可以看出她是主张西式教育,主张给孩子“爱和自由”的,简单的来说就是教育孩子要以爱为驱动,而不是以目标为驱动;从孩子的成长规律出发,而不是说爸爸妈妈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子就怎么做;在育儿的过程中,最好是能够看到孩子的需求,接纳孩子的情绪,满足孩子的需求,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才会心理健康,懂得接受爱也能够爱别人。

其实开心爸爸是非常认同这一点的,孩子的成长心理健康很重要,而一个健全的心理,与爸爸妈妈给予孩子情感的满足,情绪的认同是离不开的。而且育儿还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爸爸妈妈本身也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根据孩子的成长情况来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给予孩子更加合适的教育,才能帮助他们在成长的路上走的更远。

当然,尹建莉老师的教育观念好是好,问题也是很明显的,那就是不好实现。

是的,不好实现。

光是一个接纳孩子的情绪,就够很多爸爸妈妈们学上几个月的时间了。为什么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如果看到孩子的情绪,如何开导孩子表达,如何真正接纳孩子的情绪,如何帮助孩子从情绪中走出来......理论上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要考虑的问题其实一点都不少,很多时候爸爸妈妈们只能陷入“明知道这样做不好,但就是不知道怎样做能够更好一些”的怪圈中。

李玫瑾教授更加偏重于方法的讲述

其实准确的说,李玫瑾教授给出来的各种各样育儿建议,并不见得是正儿八经的教育,更多的是偏重于孩子各种心理问题的解决,或者是预防。

毕竟李玫瑾教授本身是犯罪心理学的专家,见过数不清的案例,也有着极为丰富的解决方法,所以很多时候她给出来的育儿方式很接地气,有的时候爸爸妈妈几乎可以照搬她的观点。

比如孩子该不该打这个问题上,李玫瑾教授觉得还是应该的,她说:“孩子小的时候,还是应该对某些事情有些敬畏之心的,这样才能更好的约束他们的行为,才能更好的指导他们的成长”;比如在给孩子定规矩的时候,李玫瑾教授表示:“6岁前要给孩子定好规矩,超过6岁就真的晚了”......

等等等等,可以说李玫瑾教授给出的案例是很多爸爸妈妈曾经面对过的,给出的方法也是切实可行,改变孩子效果很好的。所以近些年来,李玫瑾教授的育儿视频才会火到一塌糊涂。

不过我们教育孩子并不仅仅是解决已经显现出来的问题,更多的应该是站在一个更加高的角度来搞清楚问题的根源,从而找到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改正。这些方面的内容,在李玫瑾教授的视频中很少出现。

所以,综合来看两位老师的理论其实都没有什么问题,用在具体的场合上也确实是能够对孩子起到一个好的教育作用,虽然说二者可能会有一些分歧,但是在教育孩子底线这个问题上还是很一致的。

比如孩子该延迟满足,还是及时满足

这个话题也正是《李玫瑾教授讲育儿很火,但我不建议你再听了》一文中,被拿出来讨论的例子之一。正好开心爸爸看过李玫瑾教授的这个视频,也读过尹建莉老师书中关于这个问题的讲解。

李玫瑾教授觉得应该给孩子立一些规矩

李玫瑾教授觉得,孩子超过了3岁,很多时候的哭闹都是有很强“目的性”的,或者是要零食,或者是要好玩的玩具,总的来说这个时期的哭闹更多的是想要爸爸妈妈满足他们的需求。

作为爸爸妈妈该怎么办呢?很简单,延迟满足。

比如孩子已经有了很多玩具,但出门之后还是要求爸爸妈妈再买,一旦没被满足后,孩子就大哭大闹甚至是躺在地上不起来,爸爸妈妈该怎么做呢?李玫瑾教授的建议是:先把孩子带走,然后做到4件事,让孩子哭完,不要打骂,不要说教,不要离开。

让孩子哭出来,更多的是要接纳孩子的情绪,毕竟需求不被满足对孩子来说是一件不好接受的事情,为了这件事哭闹一阵子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要打骂孩子,是要把孩子当做是一个和自己平等的个体,这样孩子才能够感觉到尊重;不要说教,是要重视孩子对于情绪的正确表达,不要用一些强制手段来让他们学会错误的表达方式;不要离开,是要给与孩子安全感,特别是孩子哭闹的时候,充足的安全感更加重要。

做到了这4点,处理类似的问题就简单多了。

尹建莉老师觉得要用爱和耐心来包容孩子

在尹建莉老师的书中,也讲过类似的问题,孩子不听话什么都想要的时候爸爸妈妈该怎么做。

还是和上面一样的场景,孩子想要买某个玩具,但是没被允许,这时候的孩子很生气说什么都不肯走,甚至躺在地上哭闹。爸爸妈妈该怎么办呢?

尹建莉老师的建议是用耐心和爱来解决。

具体的方式是这样的,爸爸妈妈不要生气,可以很耐心的和孩子说清楚,为什么不能买。然后在旁边看着孩子哭闹,要表现出一种不生气,不在意孩子表现的情绪。要知道孩子的情绪是随着爸爸妈妈情绪的变化而变化的,你越是在意他们闹得会越凶,你要是当做没看到一样孩子哭闹上一会也会觉得自讨没趣而停下来的。

等孩子不哭了,爸爸妈妈就可以当做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征求孩子的意见离开。如果孩子还要哭闹,那就继续重复上面的过程,直到孩子不哭不闹,能够跟着爸爸妈妈离开的时候为止。这个过程中,不用批评孩子,也不用给孩子讲多少的大道理,但效果却是很好的。

一方面孩子知道了为什么玩具不能买,另一方面也试探出了爸爸妈妈的底线,只要她们说不买的东西,就算是自己哭喊半天也没有用,这种教育对孩子正确观念的形成是非常有帮助的。

虽然两位老师给出来的解决方式并不一样,其实内核都是相通的。

那就是: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不要满足他们,而是应该温柔而坚定的维持底线,说不买就不买。另外在教育的过程中,还应该尊重孩子,让他们把情绪全都发泄出来,这样才能更加平静的发现自己的不对,才能学会以后该怎么做。

其实,育儿理论千千万,适合孩子成长的只有一种

其实,不管是李玫瑾教授,还是尹建莉老师,按照她们的方法去做,虽然说过程可能有些不一样,但最终的结果差不了太多,都是能够培养出来一个心理健康健康成长的孩子的。

而不管是什么样的方法,最终归结起来只有一种,那就是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

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要爸爸妈妈把孩子看作是独立的个体

作为爸爸妈妈们,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他们能够做到很多事情,并且能够做得很好;要鼓励孩子,激发起他们的自信心以及内驱力,用兴趣爱好的方式来对待学习;要支持孩子的选择,更加巩固他们的内心力量,在面对日后的人生选择,才能更加游刃有余。

当然想做到这一切,对于爸爸妈妈们来说是很难的,要学习很多育儿理论,要用很大的力量来摆脱“我是爸爸妈妈”的心理,要花很多时间观察孩子的行为了解他们的思想,还要下很大的力气来思考自己的方式......

但是只要做到了,对于孩子的帮助就是非常巨大的,大家说是不是呢?

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要爸爸妈妈们少点焦虑

全中国的爸爸妈妈们都是焦虑的,小时候焦虑孩子长得不高长得不胖;上学后焦虑孩子的成绩不好,作业不按时写;长大后焦虑孩子的个人问题等等,但是爸爸妈妈的焦虑很多时候对于问题的解决并没有帮助,只能是影响自己的心情影响自己的行为。

比如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如果把自己内心的焦虑投射到孩子的学习上,就会预设出一个“孩子都是不好好写作业”的 立场,站在这个立场上看孩子的行为,自然是各种各样的问题了。更可怕的是孩子的行为又会进一步加深爸爸妈妈的焦虑,从而让这件事情陷入到一个死循环之中。

其实这并不仅仅是孩子的问题,更多的是爸爸妈妈对待孩子的方式有了问题。孩子学习上的问题,更多的是爸爸妈妈的教养方式出了问题,找对问题的根源,才能迎刃而解,否则的话只能是事倍功半。

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要爸爸妈妈们别想着控制孩子

很多时候,爸爸妈妈都想给孩子规划好日后的人生,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步步长大,他们觉得这是结合了自己人生经验得出来的人生“最优路径”,能让孩子少吃很多亏。

对于孩子来说,成长本身就是一个趋向于独立的过程。不管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内心活动上,他们都会逐渐有着自我意识,有着自我选择,并且朝着自己觉得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这是一个不断犯错不断冒险的过程,但同时也是一个不断成长不断独立的过程。

爸爸妈妈们的控制呢,看上去是为了孩子,实际上却是剥夺了孩子的成长机会,让孩子没有了独立,没有了自由,也就没有了生存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发展能力。这样长大的孩子是很可悲的。

最后

其实育儿理论和读书是一样的,我们不仅要看到书里面讲了什么,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把这些内容结合自己的情况作出有效的取舍,这样才能真正的学以致用。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不管是李玫瑾教授,还是尹建莉老师,她们的育儿观念其实都没错,都是站在了自己的立场上给出来的育儿最优解,对于爸爸妈妈们呢,就是看着这几个最优解,结合自己孩子的成长情况,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找到最适合的那一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