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了解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发展经验,研讨后疫情时代民族乡村旅游地的社会治理与旅游转换升级。5月29日至31日,由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主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承办的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教学实践工作坊在西江苗寨举行。

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民间传统治理智慧是引领乡村振兴的关键。在“民族旅游社区治理的西江模式座谈会”中,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社会学区域一流学科核心队员与西江景区执法局、司法所、旅游公司、村两委等主体进行了交流,就自2008年旅游开发以来,西江苗寨在文化传承发展创新、社会治理成效、新冠疫情应对、旅游转换升级、乡治德治与法治的有效衔接等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为继续深化民族文化旅游发展与社会治理的“西江模式”的提炼与研究,校地双方为相关教学实践基地进行了授牌。

在“社会治理西江社会组织座谈会”中,围绕西江十年来从农业共同体到旅游共同体转型过程中,针对文化传承发展和社会治理的难点、痛点、热点,工作坊团队与以“鼓藏头”、“活路头”、“寨老”为代表的当地传统精英,与西江商会、西江文化艺术中心以及当地商户为代表的现代村寨精英就行了深度研讨。双方认为,在乡村振兴的路上,社区原住居民是民族旅游地实现高治理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各主体达成发展共识是夯实乡村振兴重要第一步。

理论是检视实践的重要工具。为了把握西江苗寨十年发展的学理逻辑,29日和30日,工作坊团队举行了两场“社会治理圆桌讨论”。参会团队从民族学、社会学等不同维度对西江苗寨的发展进程与未来发展进行了交流,并着重讨论了高质量社会治理与民族乡村振兴的内在关联。

作为世界最大苗寨,西江苗寨自2008年以来,经济、文化、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偏僻贫穷的民族村寨,蝶变为全国乃至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由以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一流学科所深化、提炼的民族文化旅游脱贫致富“西江模式”引起了学界业界的高度关注。此次工作坊活动的举办,旨在继续推动民族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校地联动,从而助力乡村振兴。

“此次西江工作坊活动的开展很有意义,通过西江苗寨十年的文化发展和社会治理现场研讨,让民族高校师生的科研与实践做到了知行合一,彰显了民族高校科研工作者的大地论文精神。”此次工作坊领队、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王国勇教授在工作坊活动结束后这样说到。参与这次工作坊活动的贵州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黄平表示,工作坊的举办让高校师生看到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文化大踏步大发展的西江缩影,西江缩影就是贵州的缩影。希望以后能多有这样接地气有温度的工作坊活动,从而更好地促进民族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