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堪称被耽误的顶级好编剧、好演员。

她来到人生地不熟的贾府,全凭三寸不烂之舌,瞎编捏造讲故事,瞬间俘获所有人的注意力和兴趣。

从贾母到李宫裁再到黛玉、探春等众人,年龄跨度非常大,个性爱好迥异,喜欢的追剧种类也非常差异化

同时给这群人讲一个同样的故事,想让所有人都喜欢,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但刘姥姥能轻松完成,不费吹灰之力掌控全场。

她的时时直播,一度成为贾府里最受欢迎的当红博主节目,编排故事的能力堪称一流。

书中还强调,贾母很感兴趣、哥儿姐儿们也都爱听,“认为比说书女先生们讲的都好”。

为什么非专业人员刘姥姥,脱口秀演出效果能超过专业人员呢?

明明是没受过科班训练的业余人员,却偏偏能轻松赢过职业人士?

第一点,套路模式之外的新鲜感。

贾府中的少爷和小姐们,听过的说书故事少吗?

无论是家族晚宴还是生日聚会,抑或是亲戚家的社交场合,都会请最顶尖的戏班、说书人员等前来表演,用现在的话说,这帮公子小姐看过所有最顶级最当红的演唱会现场、脱口秀现场。

他们的鉴赏能力自然毋庸置疑。

更何况以贾母的年纪、阅历、审美,寻常表演完全不能入她的眼。

那么为什么刘姥姥能脱颖而出呢?

题材的新鲜是重中之重。

话本说书讲什么?无非是西游水浒、无非是王侯将相才子佳人,上一句没说完、观众都能接出下一句。

无需剧透人人都知晓大结局。

并非这些内容本身质量不好,而是过于模式化、程式化,没有新鲜感。

相反,刘姥姥说的东西,说她在田间日头听到的故事或者自己的经历,这是说书戏文模式之外的东西。

题材本身非常新鲜。

对于这群没有见过庄稼地的侯门贵胄来说,土地里的故事充满了无可替代的新鲜感。

第二点,非虚构的表达方式。

刘姥姥和专业说书人员的不同,在于她以非虚构文学的方式出现,明明是瞎编故事她却伪装了一套“这是我亲身经历的真实事件”的说辞。

纪实文学和虚构故事之间的不同,在此处也表达得很鲜明。

刘姥姥这套“我告诉你们一些真事”的秘辛般的话术,也更容易引起好奇感。

第三点,表演之外的加持效果。

刘姥姥阅历丰富,虽然没读过书不认识字,但对人情世故有着非常透彻的认知。

很会看人下菜碟,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王熙凤和鸳鸯想让她哄老太太开心,她那一套“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的表演,其实还包含着很多看不见的部分。

比如夹鹌鹑蛋时的话语,比如喝酒时对杯子的感慨,诸多话语都非常精准塑造着自己的人设:没见过市面、大开眼界的穷苦人。

这种反差心态能取悦贾母,于是刘姥姥便拼命放大这一点。

同样,在刘姥姥瞎编的诸多故事里,她对受众感兴趣的热点也拿捏得非常清晰。

这是一个深深知晓甲方需求的乙方。

刘姥姥在贾府的时间不长,表演脱口秀或者讲故事的次数也并不多,但表现让人印象深刻,一度是贾府中最红的演艺人员,演出效果让所有专业人员都望尘莫及。

倘若给刘姥姥一次机会,她或许能成为京城中最红的“非典型女主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