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史培虎坚毅地说,我们每一个志愿军战士都是怀着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信念上战场的,为了牺牲后让战友可以分辨出是谁,上前线前都会在衣服各处缝补上记载自己家乡地名、姓名以及党员身份的白色布条。史培虎告诉记者,部队刚跨入朝鲜时,战火冲天,到处都是炸弹坑。

在永昌县城关镇,住着一位86岁的老人。他早年参加抗美援朝,经历过硝烟弥漫的战场,曾在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这位老人名叫史培虎。有人这样形容他:“乡里的放羊娃、抗美援朝的老战士、兢兢业业的老干部。”三种身份勾勒出史培虎传奇的一生。

5月11日,记者随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走进永昌县城关镇拜访史培虎。

回忆起那段艰辛岁月,史培虎坐在沙发上,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斑驳的皮箱,摊开一本泛黄的证书。这是一张永昌县武装部1957年颁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军官兵役证”。史培虎说:“这是我一生最珍贵的物件,保存了几十年。”

“无所依靠,我就把国家当成家”

1935年,史培虎出生在永昌县一个贫穷的农家。由于兄弟多,家里穷困,父母无力供他读书,他5岁开始就给富人家当放羊娃,住的是泥草房,穿的是麻布衣,吃尽了人间苦头。

1950年,美帝国主义将战火燃烧至鸭绿江畔,年轻的史培虎坐不住了,他梦想自己能够穿上军装,手拿钢枪,能到朝鲜一线保家卫国。“自小家境贫寒,无所依靠,我就把国家当成家!” 史培虎说。

1950年冬季征兵,他满心欢喜积极报名参军。在进行为期几个月的新兵集训后,史培虎很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

“1951年3月,我所在的部队奉命正式入朝,为躲避敌军侦查,我们是被藏在标有‘内装废品’的罐车中悄悄入朝。”史培虎一边回忆,手里一边比划着,虽已相隔近70年,当年的情形仍历历在目。

当年,他所在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1军2师。很快,部队到达鸭绿江边,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部队首站到达朝鲜的新义州。为防止美国军队在海上登陆,他们在西海岸镇守了三个多月,后调往前沿阵地镇守主要的军事要道。

“不把美帝赶出朝鲜,绝不回国”

由于长期在一线战斗,史培虎老人的听力受到严重影响,全靠他的大女儿在他耳边大声地提示,我们才完成了采访。但老人的记忆力却超强,对入朝作战的每个细节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史培虎告诉记者,部队刚跨入朝鲜时,战火冲天,到处都是炸弹坑。前线穿插打得异常激烈,伤员不断地被转运下来。缺手、缺脚的伤员随处可见,有的伤员甚至肠子都裸露在外面……看到牺牲的战友们,更加燃烧了志愿军的满腔怒火。当时他就心中发誓:“不把美帝赶出朝鲜,护卫我们的国界线安全,绝不回国!”

“由于我军空中力量薄弱,防空武器不足,美军的轰炸机在头顶呼啸而过。”史培虎说,敌军向他们所在的高地狂轰乱炸,当时,志愿军战士顽强阻击敌人进攻,手榴弹五六个捆在一起扔出去,机枪不停地吐着火舌,一波战士倒下了,另一波战士迅速冲上,我军伤亡惨重。就在敌强我弱,装备悬殊的那样一种作战条件下,我志愿军战士誓死守卫,充分发挥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的革命精神,始终坚守着阵地。

在前沿阵地,战地坏境非常艰苦。武器弹药、食品、水等物资,不能直接运送到最前沿,需要通过人背到前沿阵地,没有条件生火做饭,只能吃压缩饼干。

待战修整时,都是住在坑道里。里面黑漆漆的,每五到六米点一盏清油灯,远远就看见一个红星,灯烟把人熏得都像煤窑匠,只有吃过东西的嘴是红的。地上大多数时候有水,空气湿度大,很冷很潮,晚上有条件了就睡在用雨披拼成的小帐篷里,没有时也只能席地而卧。

在连队里,史培虎被选拔为通信兵。史培虎直了直腰板,兴致勃勃得告诉记者,在前线传送信息都使用密语。比如需要补兵时,就说“牛缰绳断了”,而补兵的数量会用“某某烟几箱几条”来表示补兵人数。这样即便美军截获信息也无从知晓其中含义。

有一回,他和战友一起去送信,因为坑道里有冰和水,不好走,他就和战友出了坑道,结果遇到了敌军的轰炸机,一颗炸弹落下,瞬间他失去知觉。等他醒来后,发现自己被炮弹炸晕在山沟里。他抖落压在身上厚厚的土,发现自己只是受了些皮外伤,他赶紧寻找战友,发现在不远处的战友已经牺牲了。

“战争是残酷的,流血牺牲是常有的事,既然选择上前线,就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了。为了保家卫国,必须勇敢坚强。”史培虎坚毅地说,我们每一个志愿军战士都是怀着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信念上战场的,为了牺牲后让战友可以分辨出是谁,上前线前都会在衣服各处缝补上记载自己家乡地名、姓名以及党员身份的白色布条。

“没有他们,就没有幸福的今天”

战争结束后,史培虎仍在朝鲜呆了三年,为朝鲜战后重建奉献志愿军战士的力量。1957年2月他转业返乡,组织上安排他到永昌县纪委工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史培虎在地方建设上也时时、事事冲在最前面,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市纪委工作时,他仍严格要求自己。

在县纪委工作的30年里,史培虎一生正气,两袖清风,从不为儿女谋取私利。他工作严谨认真勤奋,由外行变为内行,成为工作上的行家里手和行业标兵,直到退休。

如今,85岁高龄的史培虎子女孝顺,儿孙满堂。因为年事已高,目前,由大女儿史颜莉夫妇照料他的起居。对于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功臣,国家和政府没有忘记他们。如今,史培虎的各种待遇都得到落实,在家人的照料下安享着幸福晚年。史培虎说:“在今天这样一个好时代,更应该记住当年牺牲的战友们,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幸福。”

文/ 图 记者 文星乃

责编:张积杰总编:王满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