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要教育幼兒理解並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爲規則”,如在上街之前就跟孩子講好要求,這樣孩子就會有意識的去剋制自己無理的需求。2、幼兒園方面:老師對孩子的家庭情況瞭解的不夠詳細,導致家長對這件事情有誤會。

2018年6月以來,巫山縣西坪幼兒園研究的課題《幼兒園家庭教育指導策略研究》被確定爲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十三五”滾動立項課題。本次研究旨在幫助家長轉變“重智輕能、重智輕德”的家教觀念,加強家園溝通方式和提高教師的家庭教育指導能力。“六一”前夕,本報刊發四個教學研究案例,展示最新學前教育科研成果。

01

磕碰風波

觀察者:蘇賢英

觀察地點:巫山縣西坪幼兒園

幼兒年齡:3歲

場景再現

戶外活動結束了,我整好隊組織孩子回教室,剛到走廊上,只聽到“哇哇哇”的哭聲。我循聲望去,只見果果倒在地上,我趕忙抱起她問是怎麼摔倒的?她說是排在她後面的宇兒推的。宇兒也不知所措直給她道謙:“對不起,果果!”

放學時,我把事情的經過詳細地給果果媽媽講了,她媽媽聽完後臉瞬間耷拉了下來,“到底是怎麼回事,讓我看看嚴不嚴重,哎呀,這麼大一個包呀。哪個是宇兒呀,把我們家果果推了摔成這樣了。”她大聲呵斥着那個小朋友。我趕忙把果果媽媽叫到一邊安撫她的情緒並跟她作進一步的溝通。

分析成因

1、果果媽媽爲什麼有如此過激行爲呵斥那個孩子?原來果果媽媽在家是一個“高度權威”的人,什麼事都是由她說了算,包括果果自己能做的事情都是由媽媽包辦。

2、作爲教師在與家長溝通時要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問題,靈活地實現有效溝通。

指導策略與思考

幼兒教育是件很複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能勝任的,也不是幼兒園一方面能勝任的,必須要兩方面通力合作才能發揮更好的功效。作爲教師應主動與家長溝通、理解和信任家長,常常換位思考,才能使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緊密結合。

1、正確的心態。果果媽媽要用正確的心態來面對孩子的磕碰現象,不要過分誇大,也不要視而不見,正確引導和教育孩子去面對困難和挫折。

2、要學會放手。在果果成長路上會經歷很多磕碰,每一次磕碰都是教育契機,我們可以藉此機會告訴她這些事情怎麼做,讓她慢慢學會保護自己。孩子上幼兒園最重要的是培養生存能力,學會獨立生活、學會學習,培養規則意識。

3、瞭解孩子的年齡特點。小班幼兒語言溝通能力較差,有時候就會出現打、推、抓、咬等動手的情況。家長可以多學習育兒知識,教師在組織活動時,要首先講清楚規則並多次強調。

4、有效的溝通。無論是老師向家長反饋問題,還是家長向老師反饋問題,和家長溝通時態度都要誠懇,認可家長的感受。

02

任性的倩倩

觀察者:歐發瓊

觀察地點:巫山縣西坪幼兒園

幼兒年齡:3歲

場景再現

倩倩是小四班的小朋友,一天早上入園的時候,只見倩倩抱着媽媽的腿哭嚷着不上幼兒園,我走上去,摸了摸倩倩的頭輕聲說:“倩倩不哭,倩倩最乖,老師最喜歡倩倩了!老師帶你和小朋友們一起玩好嗎?”,倩倩不但沒有停止哭鬧,反而哭的更厲害了。其實倩倩平常在幼兒園也特別愛哭,也比較的任性。

下午瞭解了一下倩倩在家的情況,倩倩媽媽說倩倩讓她很頭疼,每次去商場,只要看到她喜歡的東西就大哭大鬧非買不可,每次都給她買,所以現在越來越任性了。

分析成因

其實像倩倩這種任性的孩子有很多,爲了實現自己的要求,哭鬧是孩子最常用的手段,而很多父母怕的就是孩子這一招,一旦孩子哭鬧起來,父母馬上繳械投降,無條件滿足孩子的要求,在父母對孩子過分寬容嬌縱、愛不適度、放鬆教育、無節制地滿足、無一定的生活常規和行爲準則下,在孩子不聽話時,有的父母感到無奈,於是對孩子放任自流的情況下,導致了幼兒任性個性的形成。

指導策略和思考

正確引導

家長讓幼兒看一些故事書、連環畫之類的書讓幼兒分辨誰是好孩子,誰是壞孩子,提高幼兒的明辨是非的能力。

約法三章

用事先“約法三章”的辦法來預防任性的發作。《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要教育幼兒理解並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爲規則”,如在上街之前就跟孩子講好要求,這樣孩子就會有意識的去剋制自己無理的需求。

冷處理

當孩子沒有得到滿足而發脾氣或打滾撒潑時,大人可暫時不予理睬,也不要露出心疼、憐憫或遷就,更不能和他討價還價。當無人理睬時,孩子自己會感到無趣而作出讓步。事後,家長說明這件事不能做的原因,並鼓勵孩子下次做個乖孩子。

轉移注意

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易爲新鮮的事物所吸引,要善於把孩子的注意力從他堅持的事情上轉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孩子注意力被轉移後,很快會忘記剛纔的要求和不愉快。

03

不要總是欺負我孩子

觀察者:唐世燕

觀察地點:巫山縣西坪幼兒園

幼兒年齡:4歲

場景再現

“不要總是欺負我的孩子!”班級羣傳來了浩浩爸爸的責備聲,接着一張額頭泛紅的照片出現在羣裏,一看,是浩浩的奶奶發出來的。我感受到了家長的怒火,連忙解釋:“浩浩的額頭是放學排隊的時候,小靜不小心碰到的,請家長理解一下!”“前幾天浩浩說有個孩子也碰了他的,請你們不要總是欺負我的孩子!”浩浩的媽媽也發言了。看到“欺負”兩個字,我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連忙在羣裏發言:“浩浩的家長,先別激動,我馬上打電話給你們。”

分析成因

1、家庭因素:浩浩是家中的獨生子,所以全家人特別寵愛他;浩浩的爸媽常年在外打工,不知道孩子在園的真實情況;家庭成員文化層次較低,性格急躁,在處理孩子的事情上,顯得不理智。

2、幼兒園方面:老師對孩子的家庭情況瞭解的不夠詳細,導致家長對這件事情有誤會;當孩子發生狀況後,應該第一時間和家長溝通,做好事情的解釋工作。

指導策略與思考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家園合作對孩子的發展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1、家長應多看育兒書籍,形成正確的育兒觀念。《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指出:幼兒應喜歡和小朋友一起遊戲。與同伴發生衝突時,能在他人的幫助下和平解決。浩浩媽媽不許其他孩子和浩浩一起玩,原因是怕其他孩子碰着浩浩,這顯然是錯誤的。

2、家長應該多給孩子關愛。浩浩的父母都在外面打工,孩子缺乏陪伴,孩子孤僻、難接觸。父母應利用視頻、電話等方式,多和孩子聊天、多給孩子更多的關愛。

3、在幼兒教學活動中,老師應注重品德教育,比如:要團結友愛、懂得分享、關愛集體等。

4、家園應該加強溝通。老師可以利用晨間接待、微信、家訪等多種形式,瞭解每個孩子的家庭情況,給留守兒童、家庭貧困兒童更多的關愛,對隔代教育的家庭提供正確的指導。

04

“哭鬧”是我的法寶

觀察者:譚家平

觀察地點:巫山縣西坪幼兒園

幼兒年齡:5歲

場景再現

我園大班孩子鵬鵬,父母離異,父親外出務工,奶奶留守租住縣城專門接送孩子上學。一天放學,我告訴奶奶,鵬鵬在學校和小朋友遊戲或玩玩具時,自己喜歡的東西習慣用搶,搶不了的就哭,遇事總是喜歡用哭鬧解決,請奶奶加強引導教育。聽到這,奶奶連忙告訴老師,我們家鵬鵬和周圍的小朋友關係有蠻好呀,在家也蠻乖。我問:您在家中是怎樣教育孩子的?奶奶回答:孩子還小,沒有媽媽,爸爸必須外出務工養家,我沒什麼文化,不能讓他受欺負。我也不能和老人爭執,只得聯繫其父親進行溝通,父親也只是無可奈何地回應,拜託老師嚴格教育。

成因分析

幼兒的知識經驗處於啓蒙階段,幼兒的道德認知主要來源於日常生活實踐,而家長或者監護人是幼兒最常接觸的人,幼兒的認知和道德水平主要來源於成人的引導。家長對道德認知的價值觀念的樹立和道德認知教養方式的採取,都會影響兒童的道德認知發展。該孩子嚴重缺乏母愛,安全感嚴重缺失,父親長期不在家,年末回家也只是無原則的讓孩子感受父愛,沒有正確引導的太多機會和精力,奶奶沒有文化,在她的道德認知世界裏只有對孫子的過分溺愛,不受約束的“不受欺負”,該孩子在奶奶的“教養”下只能是唯我“獨尊”了,什麼謙讓、禮儀、包容、愛心等人生品質教育因受到的干擾而變得蒼白。

家庭指導策略與思考

作爲幼兒教育人,或作爲家長,我們必須重視道德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處是遵守國家、社會對公民的道德要求,而不是“奶奶式”的自我中心意識。

作爲家長,要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不能因爲孩子的特殊原因, 就無原則的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讓孩子從小樹立正確的是非觀。

作爲教師,要主動親近和關心幼兒,鼓勵孩子多參與集體活動,在活動中教育孩子。

作爲幼兒園,必須重視孩子道德啓蒙教育,從幼兒情感認知爲起點,以活動情景影響爲抓手,重視孩子良好品格行爲的養成

主辦 :三峽都市報社

覺得不錯點“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