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最直接最准确的判断方式,就是苏美两军分别对垒的二战德军数量和质量,以及向德国腹地的推进速度。毕竟在二战时期,这两个国家还属于反法西斯同盟国,总不能为了证明一下谁更强而故意打将起来看看,好在他们有个共同的敌人:希特勒德国。
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实施登陆,标志着欧洲大陆第二战场正式开辟,也标志着德军从此陷入真正的两线作战,这也是德国人很早很早就极力避免的战略态势。然而1944年7月,德国的战争总动员和军工生产能力却达到了最高峰,看来两线作战已经把德国逼入最后的疯狂,榨干每一滴血迎战。
仅1944年上半年,在施佩尔的领导下,德国就生产出16000多架军用飞机和8300辆坦克突击炮,以及无数的轻武器,所以虽然遭受了重大损失,德国野战陆军仍然扩充和维持了324个作战师(另5个旅)的规模。这个数字是很恐怖的,要知道,远东的日本人直到投降的前一刻,拼命武装才拼凑出168个陆军师团。
在全部的陆军野战力量中,德军将其中最精锐的179个师级单位和所有5个旅级单位部署在苏德战场上,另外,共同对付苏军的还有仆从国军队的49个师又12个旅,合计作战兵力超过430万人(不是三军总数量)。这些部队拥有59000门火炮或大口径迫击炮,7800辆坦克和突击炮,以及3200架作战飞机。
即便不考虑仆从国的兵力,德国野战陆军在东线的部署占比也达到了56%,如果再考虑部队的精锐程度和战斗素质,整体比例60%那是肯定打不住的。而为了对付美英盟军,算上诺曼底战役打响后增调的部队,德军在西线也只有74个作战师,并且大多数缺编严重,以及杂七杂八的空军野战师、“国民掷弹兵师”等等。
西线德军仅仅拥有1600辆坦克和1700架作战飞机,野战力量约占陆军总兵力的27%,考虑到这些部队的平均素质,合理占比应该在25%以下。那么有人不禁要问,这东西两线才占到总数的83%哪?没错,德军在意大利、东南欧和北欧仍然保持着一定的警备力量,摊子铺得确实比较大,比如挪威集团军直到投降也没有调回来参战。
如果细化到人头上,则美英盟军(后来以美军为主了)大约是200万野战陆军对付100万德军,另有三倍于德军的坦克和五倍于德军的飞机。而苏军是以660万(别抬杠啊,指的是野战陆军数量)对付320万左右的德军,可以发现,差不多都是2:1的的兵力比。说句题外话,由此可见二战德军的单兵素质全部超过了苏美英三国。
虽然兵力对比相同,可是前文提到,东线德军集中了最强悍的一批部队,尤其是武装党卫军若干不要命的装甲师或者装甲掷弹兵师,因此实际上美军和苏军面临的压力是明显不一样的。即便如此,蒙哥马利“市场花园行动”失败以后的1944年9月以后,盟军干脆停止进攻转入休整和防御,准备来年春天再恢复攻势,至1944年底,西线德军经过3个多月的战斗只剩下49个野战师,且每个师的兵力还不到标准兵力的一半,而苏军自始至终也没有闲着,差距不是一点半点呐。
也就是说,美军在如此的巨大优势下,从1944年10月到1945年3月还打了个盹基本无所作为,期间在12月的阿登战役中,还被德军打个灰头土脸,为了牵制德军继续投入兵力减轻本方压力,盟军最高统帅部还要求苏军加强攻势,这脸皮也是有够厚的。
苏军遂于1945年1月13日起,在大雪纷飞中出动三个方面军发起东普鲁士战役,一战歼敌37个师(全歼25个师、重创12个师),东西两线的冬季作战效能,使美苏两军的陆军野战能力高下立判。在盟军登陆的1944年6月,苏军正发起解放白俄罗斯的“巴格拉季昂行动”,在地图上量一量从明斯克到柏林的距离,大大超过从卡昂到德国本土的距离,而最终还是苏军先冲到柏林城下。
美军当然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强大的空军和后勤能力,以及陆军普遍实现摩托化或者机械化的机动能力,话说回来,这些理应包含在综合战斗力之内而不能单拿出来比较,如果没有上述优势,美军在西欧的作战会更加困难,尤其是空中优势的发挥,对美军的推进具有决定性意义。
通常情况下,美国大兵都是在飞机把德军阵地炸成一片废墟后,才会发起进攻,而至于跟德军士兵发生短兵相接甚至肉搏战的情况,在西线实在是少之又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