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魏老家村按照上级安排部署,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整合土地资源,复垦闲置土地约600亩,实现土地流转约1800亩,推进育林项目,发展种植业,让种植大户和农村合作社发展产业扶贫带领贫困人口增收致富,因户施策为贫困户量身定制产业帮扶措施,积极对接种植合作社吸纳富余劳动力从事其他务工,使贫困人口就业,增加收入,拓宽村民可持续增收的渠道。2015年以来,永城市粮食收购储备中心驻茴村镇魏老家村扶贫工作队协助魏老家村“两委”在党建引领、人居环境整治、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积极探索改变,推动该村进一步发展。

位于魏老家村的亚男西瓜专业种植合作社的负责人查看8424西瓜的长势。 王 蕾 摄

“早些年,我们村‘两委’不健全,村内房屋老旧,道路不通,年轻人外出务工,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茴村镇魏老家村育山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玉山说。

王玉山今年45岁,是村内有名的在外创业致富的“能人”。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回乡探亲的王玉山在村里多住了一段时间,在看到村内的发展巨大变化后,他决定在村里投资,于是成立了育山养殖专业合作社。

2015年以来,永城市粮食收购储备中心驻茴村镇魏老家村扶贫工作队协助魏老家村“两委”在党建引领、人居环境整治、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积极探索改变,推动该村进一步发展。

党建强起来 人心聚起来

老话说得好: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在驻村扶贫工作队驻村前,该村“两委”班子不健全,工作难以推动……面对“烂摊子”,驻村扶贫工作队理清思路,详细了解情况,积极向镇党委建议推荐合适人选,2018年3月,魏老家村选出了群众基础好、办事能力强的村“两委”班子。

村“两委”班子配齐后,魏老家村党支部以树立标杆的精神,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形成了村党组织讲政治、聚人心,村干部谋发展、赢信任,为村民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与凝聚力。

目前,魏老家村共有42名党员,通过开展主题党日将“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制度重新落实,不仅唤醒了党员初心,增强了党员的荣誉感与责任感,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环境好起来 村民乐起来

这几日,85岁高龄的寇学青每天都会坐在家门口,看着家门口初具规模的小果园,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原来这是一片空闲地,上面堆满了杂草,村里利用空闲地给村民修建了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寇学青告诉记者,村容村貌提升了,受益的还是村民。

魏老家村虽紧靠苗太路,但村内基础薄弱,道路不通、房屋老旧、坑塘遍布污水垃圾,生活环境差。为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驻村扶贫工作队协助该村“两委”以“四大革命”为重要抓手,着力补齐村内发展短板,有力有序推进道路革命,对村级5600平方米断头路进行铺修,并在村内修建多条道路;新建村文化广场一处,完善党群服务中心的基础设施;动用挖掘机、推土机等机器治理坑塘3个;加大绿化、亮化投入,种植绿化树2000余株,截至目前,已为群众免费栽种1000余株优质矮化枣树,并增加路灯100余盏。

为助推美丽乡村建设,该村理清思路,按照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谋划推动各项工作。“2018年7月,全村高标准修建了‘户户通’工程,2019年9月,按照上级安排部署,对魏老家组、高庄组进行提质改造,并建立长效保洁机制。”王朝辉说,下一步将结合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经验,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整村提升。

土地转起来 村民富起来

5月17日一大早,魏老家村脱贫户戴思祥来到位于本村的亚男西瓜专业种植合作社,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对戴思祥来说,家门口就业开启了他的幸福新生活。

像戴思祥一样在家门口就业的村民还有很多。近年来,魏老家村按照上级安排部署,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整合土地资源,复垦闲置土地约600亩,实现土地流转约1800亩,推进育林项目,发展种植业,让种植大户和农村合作社发展产业扶贫带领贫困人口增收致富,因户施策为贫困户量身定制产业帮扶措施,积极对接种植合作社吸纳富余劳动力从事其他务工,使贫困人口就业,增加收入,拓宽村民可持续增收的渠道。

2018年年底,魏老家村10户贫困户29人全部脱贫。

2019年,接过前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李超全的重担,“80后”刘训豪成了新任的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

“2020年,驻村扶贫工作队将和村‘两委’一起,在这个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全力以赴,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按照上级安排部署,让魏老家村真正成为一个美丽富裕的新农村。”刘训豪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