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7日,是朝鮮戰爭進程中的一個特殊時間。這一天美軍爲首的聯合國軍向北越過三八線,大舉進攻朝鮮領土,也真正觸犯了中國對半島局勢的容忍底線,志願軍入朝作戰已成定局。當然,此時美國人還不知道,也不相信中國軍隊會在12天后跨過鴨綠江。50年10月19日,志願軍開始抗美援朝,首批派出的軍隊包括6個軍約25萬兵力,入朝不到一週便重創聯合國軍。爲什麼這麼大規模的部隊入境,經驗豐富的美軍竟然沒有察覺,也沒進行充分的戰前準備呢?


首先是志願軍儘量採取了隱蔽過境的方式,而50年代的偵查水平又不像現代這麼高,美軍沒有發現我軍的大規模兵力調動。志願軍在朝鮮戰爭初期並沒有空軍掩護,所以過江多采用夜間行動。由於中國派出的多是輕步兵,幾乎沒有裝甲部隊和重型火炮,加上中國的工業基礎當時比較薄弱,部隊機動也主要靠步行和騾馬,沒有多少汽車,辨識度不高,所以美軍無法在第一時間偵查到中朝邊境線上的軍隊調動情況,這使得我軍部隊在入朝之後佔據了行動上的主動權。


二是部隊名稱具有迷惑性,成功誤導了美軍。“志願軍”三個字,是我方有意爲之,而組成部分卻是地地道道的解放軍主力野戰部隊。抗美援朝初期,志願軍入朝之後的首選打擊目標不是美軍,而是先向實力較弱的韓國軍隊下手,這更造成了美國人判斷失誤。美軍從有限的情報中得知,確實有一支中國軍隊過境,但是部隊數量不會太多。在向杜魯門彙報時,10月底還堅稱中國參戰部隊總兵力僅僅2萬人左右,並且是“志願軍”的形式,中國政府不敢派出官方的軍隊到朝鮮作戰,過江部隊屬於民間自發組織,武器簡陋實力不強,不會對戰局產生影響。


第三是美軍自身不重視,不願意接受中國出兵的事實。一方面美軍希望在1950年的西方感恩節前結束戰鬥回國,主觀上就不希望他國(中、蘇)軍隊支援朝鮮,從而導致戰事拖延;另一方面美方自恃武力強大,認爲中國不敢公然與其爲敵。然而不久後便被證實信息有誤,志願軍龐大的規模令美軍大喫一驚,中國10月份入朝部隊就已經高達25萬人;又過了一個月,志願軍更是增兵至接近38萬人!組成部分也十分強悍,大部分部隊不是老四野主力(38軍、39軍、40軍悉數在列)就是三野王牌,在開戰之初就痛打聯合國軍,迅速把敵人反推回三八線以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