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銀行互聯網貸款,正在迎來與金融科技充分融合發展的契機,水大魚大。互聯網貸款其實在商業銀行早有實踐,並在近5年時間裏迅速走向繁榮發展,包括主流商業銀行與各類互聯網平臺、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放貸,也是常見的助貸模式。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 “周觀新金融”(ID:zhougongziducai) ,作者:周公子,36氪經授權發佈。

自去年底到今年5月,與銀行互聯網貸款規範發展的相關政策陸續落地。這不僅關乎銀行、消費金融公司、汽車金融的方向,也關乎數千家互聯網貸款合作機構的發展與挑戰。金融科技大潮之下,互聯網貸款更加明確、規範發展的“大魚大水”時代正在到來。

密集的訊號

去年9月,央行印發《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明確金融科技的核心是利用現代化成果優化或創新金融產品、經營模式和業務流程。藉助機器學習、數據挖掘、智能合約等技術,金融科技能簡化供需雙方交易環節,降低資金融通邊際成本,開闢觸達客戶全新途徑,推動金融機構在盈利模式、業務形態、資產負債、信貸關係、渠道拓展等方面持續優化,爲金融業轉型升級持續賦能。

今年3月,北京金融科技“監管沙箱”首批試點的創新項目首批6個,包括供應鏈金融、微捷貸產品、中信銀行智令產品、AIBank Inside產品、快審快貸產品以及手機POS創新應用。而在這6個項目中,有四個爲銀行互聯網貸款相關項目。

近期,銀保監會下發《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除了將個人消費信用貸款上限調整爲20萬之外,還有諸多看點。圍繞銀行互聯網貸款的合作機構要求、融資擔保等服務邊界,都有了更明確的要求。

這周,銀保監等六部委聯合下發《關於進一步規範信貸融資收費降低企業融資綜合成本的通知》,被業內理解爲是對於上述互聯網貸款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的補充,進一步規範了銀行與合作機構之間可能產生的亂收費行爲。

因此,從監管釋放的系列訊號來看,可謂是對銀行互聯網貸款的發展“全面”管理到位,既明確了積極發展的訊號,也堵上了已經出現或可能出現的問題。銀行互聯網貸款,正在迎來與金融科技充分融合發展的契機,水大魚大。而一直以來與銀行等持牌機構密切合作的金融科技公司,也同時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銀行互聯網貸款加速科技融合

互聯網貸款其實在商業銀行早有實踐,並在近5年時間裏迅速走向繁榮發展,包括主流商業銀行與各類互聯網平臺、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放貸,也是常見的助貸模式;也包括互聯網銀行的快速發展,互聯網銀行的合作模式則更爲多樣,且不受地域限制。

根據央行披露的數據,截至2019年末,個人消費貸款餘額(不含信用卡)6.3萬億元,佔全部貸款的4.1%,規模並不算大,但也意味着未來還有巨大的空間。業內看來,規定銀行互聯網貸款產品額度不超過20萬,是出於防止資金挪作他用的風險,也避免了銀行陷入額度競爭的惡性循環,更有利於行業健康平穩發展。

而從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來看,線上貸款在近五年時間也進入高峯發展期。但從配合監管轉型的方向來看,互聯網金融朝着更偏向服務型的“金融科技平臺”轉型,既是順勢而爲,也是挑戰。但不少對科技投入重視較早,積累了B端市場資源的平臺還是殺出重圍,成爲銀行提升線上獲客效率、風控效率的有效助力。

據信也科技一季報,其科技研發費用已攀升至8760萬億元,無論是資金還是技術合作層面,B端市場獲客頗豐,已與超50家銀行、消費金融公司、信託等機構建立合作關係,並且會持續將重點放在以二三線城商行與農商行爲代表的下沉場景客戶以及以消金、信託爲代表的消金場景客戶上,助力傳統金融機構增強開展零售金融業務、小微金融業務及消費金融業務的技術能力。

樂信集團也於去年宣佈組建金融科技To B部門,截至目前,已與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等超100家機構保持合作,並連續8個季度保持業績增長。據其去年Q4財報數據披露,2019全年科技研發投入達4.16億,同比增長29.9%;而金融科技收入則達56億,同比增長171%。

除了與金融科技平臺合作,大型商業銀行與民營互聯網銀行之間的合作也在悄然加速。近期,工商銀行與新網銀行合作上線“e商助夢貸”,均可以在兩家銀行的APP上申請。與此前常見的對公聯合放貸不同的是,“e商助夢貸”屬於“銀銀合作”的純線上個人信用貸款。

金融科技企業的機遇和挑戰

隨着科技能力的提升和政策法規日益明朗,金融科技企業也在發展方向中找到了正確的“大門”,但挑戰總是伴隨機遇而來。

一方面,金融科技行業的頭部聚集效應正在顯現,無論是資金資源還是技術資源,中小型平臺要殺出重圍越來越難。

另一方面,近幾年來,商業銀行自身的科技投入也在不斷加大。招商銀行於2018年首次披露了在金融科技上的投入情況,達65億。到2019年,這一數字已上升至93.61億,佔全部營收的3.72%。此外,四大行也在2019年年報中首次披露了科技投入的情況,合計投入達585億,且網上銀行和手機銀行業務均伴隨科技投入迎來較快增長。

未來,是否具備爲機構解決問題的科技能力,是否具備產品創新和獲客能力,是否兼具合規和高效的業務能力,都成爲金融科技公司獲得機構合作的關鍵。但值得慶幸的是,至少發展前景已經逐漸雲開月明,金融科技行業正處互聯網貸款發展的“大魚大水”之中,能否抓到“魚”,各憑本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