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六一节,过麦季,祖母赶着一群孩子,去地里拾麦穗了

原题:过麦季

作者:叶李芬芳

每年的“六一儿童节”,正赶麦季。

那时候,农村收麦还没有大型收割机。一个麦季顺顺利利,不经雨,至少也得十天半月。

过麦季,中小学生都放假两周。我的父亲一定请假从外地回来,帮助收麦。父亲回来,从不空手,提着两个绿色的帆布提包,鼓鼓囔囔的。提包一定先提到祖母家里。

我的母亲贤惠,不斤斤计较,从没有因此掉过一次脸色。

我的一群弟弟妹妹,高高低低,像一群小鸟,蹦蹦跳跳,叽叽喳喳,围着父亲,问这问那。我跟父亲倒怯生,远远的站着,一言不语,像打量一个陌生人。祖母从提包里抓一大把水果糖,散给我们。我们嘴里嚼着糖,眼睛却盯着鼓鼓的提包。

父亲把崭新的衣服一件件拿出来,发给孩子。每个孩子都有一件,当然包括二叔、三叔家的孩子。每个男孩都有一件小汗衣,小汗衣上有美丽的动物图案。每个女孩都有一件短袖上衣,颜色素雅,款式也是我们喜欢的。

我们个个见新不要破,像过新年似的,一齐换上新衣裳。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咧着小嘴,笑嘻嘻。

人是衣,马是鞍。三分长相,七分打扮。小孩子穿上新衣裳,脸像含苞待放的花蕾,个个精神饱满,漂亮。

祖母说:“有新衣裳,还是给小孩穿。”

不过,父亲回来也一定给我的祖父、祖母买新衣裳。给祖母买一件纯棉的白色短袖上衣。给祖父买一件纯棉的白色汗衣。当然,父亲也忘不了我的母亲,一定给她买一件像样的衣服。

父亲特意给我买一本《儿童文学》,因为我上学了,磕磕绊绊能认几个字。一口气,连蒙带猜,刚读完那本书,弟弟妹妹就缠着我讲书上的故事。一个接一个讲着。弟弟妹妹围着我,坐一圈,瞪着一双双明亮的小眼睛,专心地听着,安安静静。我像一位幼儿园的小老师。祖母跟我的母亲说我好德性。母亲说我的好德性是祖母一把手带出来的。

东西不在多少。父亲心里装着一家人,老老少少。

过麦季,在温馨祥和的气氛下徐徐拉开序幕。

天不亮,凉快。大人摸黑下地,割麦。小孩子留在家里,全部交给我的祖母照顾。

祖母也是天不亮就起床,呼咚----呼咚------拉着风箱,先烧一大锅开水,挖到盆里,冷着。

接着,祖母下一锅挂面。那挂面十来把,是父亲省下来的细粮,从外地背回来的。父亲挤火车、倒汽车,再走三里土路,才回到家。

白水下挂面。煮好,祖母倒上提前腌好的葱花姜末。

出锅,再滴上几滴香油。然后,盛到一个瓮盆里,放在堂屋桌子上冷着。

一群弟弟妹妹睡醒了,睁开眼,看不见娘,开始哭喊。祖母闻声赶来,东院跑西院,西院跑东院,给这群大不大,小不小的孩子一个个穿上衣服,领到自己院子里。

祖母的院子不大。院子前边开一片小菜园。菜园外边有一个压井。压井旁边有一棵高大的黑槐树。黑槐树枝叶茂密,投下一片浓浓的凉荫。凉荫下,祖母并排放两个小物桌,几个小凳子。

吃饭前,我负责给弟弟妹妹洗手、洗脸。

压一盆清水,用香皂给弟弟、妹妹洗着一双双小黑手、一张张小花脸。手脸都洗得白生生的、香喷喷的。开始吃饭。排排坐,喝挂面。祖母给每个孩子先盛半碗挂面,喝完,再盛。

那挂面特别劲道,透明,味道美滋滋的,喝过口留余香,每个孩子都让祖母盛一次又一次,撑得肚子像小鼓。祖母却不舍得尝一口。那时候,还缺好面,挂面几乎是最好的饭。

祖母心疼孙子、孙女,先让孩子吃好饭。祖母也心疼儿子、儿媳,接着给收麦的劳力做饭。过麦季,一大家几十口人合锅吃饭。祖母在家比割麦还累人。

祖母先蒸满满一锅杂面馍,接着淖一锅莼菜,用麻汁、香油、盐醋凉拌一大盆。祖母从烟熏火燎的厨房出来,浑身衣服已经湿透,顶头的毛巾落一层烟灰。

“奶奶,我喝茶。”“奶奶,我热啦。”“奶奶,我饿啦!”“奶奶,他打我!”-------

祖母做好饭,也不得片刻清闲。

一群不懂事的孩子围着她,不是这事,都是那事。争东西,打打闹闹,哭哭啼啼。

大舅爷喜欢安静。他来祖母家走亲戚,坐一会都走,从不在家吃饭。祖母怎么也留不住。大舅爷跟祖母说:“二妹妹,你家这群孩子太闹人,闹得我头疼!”

我的祖母特别喜欢孩子。每个孙子、孙女都是她的心肝宝贝。

中午,祖母挎着篮子。篮子里有一兜馍,一壶水。她像赶羊一样,赶着这群孩子去地里拾麦。

在乡下,那时候,过麦季,三岁的孩子不吃闲饭。

2020年5月31日

作者简介:叶小平,女 原名:叶俊萍,笔名:叶李芬芳,河南省宁陵县人,河南华成毛纺有限公司工作,商丘市楹联诗词协会会员,商丘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发表在《梁园报》、《商都诗刊》、《南湖诗刊》、《葛天诗刊》、《豫苑文风》、《西楼文苑》、《金陵文学家》、《小桔灯》《木兰文学》《京九文学》、《北方写作》、《城市头条》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