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此可也能看出西夏人受到汉文化影响深重,已经渗透到了国家的方方面面,不仅信仰佛教还推行儒家思想,而道教方术也应用在了各个领域。”便表明当时的西夏社会整体上都可以说是在学习汉文化中的儒学风气。

大家好,我们的雨欣侃蓝领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中国的“孝”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在早期各类记载中可以看出,从“殷商”开始就有“孝”字的盛行。而此后的演变中孝也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特色”。在“孝”的传统理念里,我们中国人分为了追孝祭奠先人,享孝侍奉长辈,而在孝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很多注重孝道的朝代,如独尊儒术的汉朝,儒释结合的西夏。本章就针对西夏社会变革中的“孝文化”进行分析,让我们来看看西夏的孝文化演变之路。
一、西夏社会发展与孝的关系
1、西夏社会中的汉文化发展
西夏是由党项羌族于公元1038年至1227年间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建立之始西夏的首领深知汉化求霸业的道理,从而引进儒学为主体的汉文化,以推进国民尚礼好学的风气,对当时西夏从放牧到农业经济转换中有很大的帮助。
与此同时西夏的首领对汉文化的崇拜已经到了一种走火入魔的程度,他们钦佩汉文化的高度发达,又渴望自己民族能尽快汉化,使自己的民族也能步入先进民族的行列。为此褪去自己民族的恶劣习俗,减少“伦理”问题上的事件发生。
西夏未建国前因在唐朝末期时党羌族的拓拔部落因履建战功被赐李唐国性,至此形成了以夏州为中心的藩镇割据势力。在往后的建国道路上也是因受到唐朝时的影响对汉文化的极大仰慕而大力推行汉文化与国家改革。
而宋朝官员富弼在概括西夏文化情况时说“得中国土地,役使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署,任用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属,颁布中国法令”,这充分说明了西夏是在汉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西夏孝道实行
在全面引用汉文化后,西夏也重视起儒学,并以此为主体推行国内的尚学风气,旨在整治国内恶劣习俗,以宣传重视伦理、忠孝为先、敬老尊贤等思想观念。同时又不断的学习汉人的儒学思想、佛教思想。又大量的翻译了各类儒家经书如《论语》《孟子》《尔雅》等。
因大力推行儒家文化使得儒家的伦理观念、道德思想逐渐深入党项人之心。与此同时西夏充分融合里佛教思想与儒家思想,再此情况下形成了西夏独有的一种精神世界,认同以孝为美德。
而在《番汉合时掌中珠》中有这样一个事例“有一个西夏人,持强凌弱,而在人证物证面前拒不认罪。甚至动用了大型也无用,随后审判官引用《孝经》中的一段话说“父母发身,不敢毁伤也”如此拷打,心不思维,可谓孝乎?这才触动了罪犯的良知。”
这样一宗案例也说明了儒家忠孝的思想已经深入了西夏人的社会生活中,对西夏人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后关于孝道的观念,西夏还专门制定了《天圣律令》,专以礼立法的法令。
在全面接受汉文化的西夏,也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发展国家经济从原有的畜牧转型到了农业,进入了封建社会。而伦理道德上也改变了原有党项的恶俗,因推行儒家思想在民族观念上也打上了以礼、孝、德等美德。
二、孝文化在西夏的体现
1、儒家与西夏文化的融合
西夏建国前期,两代雄主便以儒家文化经营国家,在前面便说到西夏首领的引汉化成就霸业。
西夏历代统治者没有因为与汉族人统治的宋朝而有敌视或完全排斥汉人不仅如此在政治上西夏国重用汉族知识份子主持谋仪。同时又采用汉族的婚姻习俗,整治了国内伦理上的问题,又在服饰上沿用了汉文化。可以看出在种种举措上西夏的领导人有很大的眼光与大局观。
虽然西夏全面推行汉化重用汉人,但是民族之间的关系却存在很大矛盾,如西夏初期创造西夏文字时在汉的文字创造上使用“拶”并以此称呼汉人。如此可以直接证明在当时的社会阶级上民族不平等是普遍现象从而衍生的民族歧视也必然会有,除此之外在宋朝也有很多对在西夏国任官的人的负面评价。
西夏元吴称帝之初,以番人野利仁宋、汉人杨守素为谋士,立国授官时又任用多位汉人为文官,后又接纳了汉人文士张元等人参与谋仪,委以重任。由此可看出在西夏时的汉人并不在少数,甚至多到可以在当时的西夏皇室任职,此现象后又引起了宋朝统治者的注意,其中的富弼则上书皇帝议论过此事内容如下:
“顷年灵州屯戌军校郑美奔戎,德明用之持兵,朝廷终失灵武,元吴早蓄奸险,务收豪杰。故我举子部第,贫贱无归,如此数人,自投于彼。元吴或授予将帅,或任之公卿,为诚不凝,倚为谋主。
可想而知,在当时的西夏社会上有大量的汉人谋职。不仅如此还有很多平民百姓生活在西夏。而西夏文化的发展变革或许与这些在西夏国中的汉人脱不开关系。而也正是因此,儒家在西夏会在全国推行,如若没有大量汉人在西夏,光靠统治者在西夏发布的政策也不能让西夏很快改变。
2、孝道在西夏社会的影响
西夏在1038年元吴建国后积极接受中原儒家文化,在全国大力兴建学堂、举行科举制度翻译儒家经典。同时自己也以儒家思想编撰了大量的经典著作。其中《蕃汉合时掌中珠》中有“仁义忠心、五常六艺、孝顺父母、六亲和合…”便表明当时的西夏社会整体上都可以说是在学习汉文化中的儒学风气。
仁孝时期刻印的大型辞书《圣义立海》对儒家孝道思想同样有很大宣传作用,也皆以《辞书》中的“三才”为纲,所谓三才是指“天、地、人”是儒家《孝经·三才章》中的内容。这是儒家思想孔子的思想,但是在西夏国却首次以儒家思想编著,如此便可看出在西夏当时的社会情况上,儒家思想对其的影响有多大。
儒学的思想深入到了西夏的各个领域,在国家年号及名字上同样也沿用了儒家的取名方法。如1108年乾顺妃辽国成安公主生子取名“仁爱”,1124年九月,曹妃生子同样子用以儒家的方式取名“仁孝”。这些种种都可以看出在当时社会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庶民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三、西夏引用儒学后的局面
1、佛教儒学的兴盛
年仅周岁的谅诈登上帝位后,太后没藏氏信仰佛教,在西夏国内大力兴建庙宇和佛塔。1050年冬天兴建的承天寺便是西夏佛教圣地之一,也证明了当时西夏佛教大兴的局面。而谅诈成年后停止了藩礼制度,改为使用汉礼。仿照宋朝设立官职,极大完善了当时的中央官职制度。
1099年谅诈的孙子乾顺对外采用和解政策,停止对宋、辽战争让人民得以修养生息。同时在国内遵行儒教,崇尚诗书、弘扬正气,礼聘名儒传教汉学,使党项族开始系统地接受汉文化,为以后的汉化打下了基础。
西夏在自身文化上结合了儒家与佛教创造出了独属自己的文化特色,而今天被我们称作“天书”的西夏文,便是从这个背景下创造的。因此为西夏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导致自身的文化特色有很多民族文化的特点。虽然崇尚汉文化但同样也在吸取其他民族优胜文化,因而导致在今天我们依然还没有读懂西夏时期的文字。这也不得不说,西夏文化的独特性。
在文化典籍中西夏曾从汉文或藏文翻译过佛教经典。而在其他领域西夏国也创作出了大量书籍文献如:《音同》、《五声切韵》《魔断要语》《谨》等。
2、西夏文化艺术
在内推行儒学思想的西夏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的文化特色。其中在文学领域因崇宗乾顺重视文学发展,而本人又有很高的学识及修养,曾创作《灵芝歌》与大臣王仁忠酬唱。
宗教信仰上,西夏统治者笃信佛教,而统治者李德明曾遣使赴宋朝的河东地区五台山进香,又向宋朝请求赐予佛经。由此可以看出西夏对佛教的信仰并不低于儒家。而因宋朝所赐《大藏经》,在天祐民安元年(1090)完成了西夏文《大藏经》的翻译。
不过,虽说儒家佛教在西夏大兴,但西夏内也流传有道教。在史料记载中西夏人“笃信机鬼,尚诅咒,每出兵先卜”用以问吉凶,决疑难。因此可也能看出西夏人受到汉文化影响深重,已经渗透到了国家的方方面面,不仅信仰佛教还推行儒家思想,而道教方术也应用在了各个领域。可以看出当时的西夏社会已经全面接受了汉族文化。
在未推行汉化前,我们可以看出西夏人民族习俗的恶劣与低俗。在推行儒家思想后也可以感受到西夏社会的变化,不由得感慨一个国家有一个英明君主的重要性。为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繁荣的要求是诞生出自己民族独有文化。
结论:
西夏变革中所诞生的独有文化使当今的我们也为之动容。虽说现在并没有留下多少关于西夏的历史资料,但是我们可以从获得的部分文献中可以了解到历史上西夏国的灿烂辉煌。在讲到西夏的孝文化时,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西夏对汉文化的钦佩与崇拜为此还大量引用汉文化推行儒家思想。而身为汉人的我们也应该为自己的民族历史与文化感到自豪。
参考文献:
肖红(西夏的文化研究)
袁志伟(西夏人的佛儒融合思想及其伦理道德观)
李华瑞(论儒学与佛教在西夏文化中的地位)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