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再详细一点分析,国家统计局曾将全国居民分成了以20%为等距的高收入组、中间偏上收入组、中间收入组、中间偏下收入组、低收入组这样五等份收入组,其中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7380元,该群体的月均收入只有615元,大大低于月收入1000元。公报指出,2019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

原标题:“6亿人月均收入1000元”,是去掉滤镜后的现实|新京报专栏

“6亿人月收入1000元”依然是我国最大的国情,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尤其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个最大的国情。

“我们人均年收入是3万元人民币,但是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闭幕后召开的记者会上的这番话,立刻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热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两大历史性目标即将完成的大背景下,加快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成为弥补民生短板必须尽快完成的重大课题。

日前有收入分配领域专家解读称,6亿人的平均月收入为1000元左右,是对6亿人这个群体总体而言的,这就意味着6亿人中有收入高于1000元的,也有低于1000元的,并不是这6亿人的月收入都低于1000元或都高于1000元。

事实上,“6亿人月均收入1000元”道出的,只不过是去掉滤镜后的现实——这里说的是“月均”,该数字也指出了塔基人群的收入状况。

而很多人之所以对“6亿人月收入1000元”的提法感到惊讶,其中的缘由多种多样。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经过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人均GDP也已经超过了1万美元,成功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

但是,人均GDP并非是人均收入的概念,两者存在着显著的差别。人均GDP是反映按人口计算的全社会新创造的价值,从收入的角度看包括了政府收入、企业收入和居民收入三大块。也就是说,居民收入只是其中之一而已。要观察我国的居民收入,我们通过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年度公报中,可以获得权威的数据。

我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对居民的收入状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从中也可以找到“6亿人月收入1000元”的证据。公报指出,2019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5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这就可以看出,如果按月计算的话,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335元钱。

而且,考虑到农村实际的收入分配差距,在当年5.5亿农村人口当中,有相当部分的农村居民人均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甚至更低。再加上在城市打工的农村籍常住人口以及城镇居民中的低收入群体,“6亿人月收入1000元”的说法并不让人意外。

再详细一点分析,国家统计局曾将全国居民分成了以20%为等距的高收入组、中间偏上收入组、中间收入组、中间偏下收入组、低收入组这样五等份收入组,其中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7380元,该群体的月均收入只有615元,大大低于月收入1000元。而中间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5777元,月收入也只有1315元左右。这样算来,我国差不多有40%、约5.6亿的人口处于月收入1000元附近甚至更低的范围内。

客观地讲,为了提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近些年来,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实现了低收入群体收入的“加速”增长。尤其是在关乎最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脱贫攻坚战,近亿的贫困户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脱贫摘帽。

在农村地区,实行了“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速也明显快于城镇,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1%,明显高于城镇居民的7.8%。此外,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也为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

根据“提低、扩中、限高”的收入分配原则,政策的“组合拳”正在发挥积极的效应,大量的低收入群体迈向了中等收入群体,城乡收入差距从最高时候的3倍以上缩小到目前的2.6倍左右。与此同时,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也从高峰时期的接近0.5降低到目前的不到0.47。

按照“短板理论”,一国发展成功与否往往不是取决于最富群体的状况,而是取决于最低收入群体状况。事实上,“6亿人月收入1000元”依然是我国最大的国情,也是我国依然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的主要依据。

这也要求,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尤其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个最大的国情。只有如此,许多民生政策才能校准坐标轴,也才能解决民生痛点、实现全面小康。

□李长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