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琦说,抗击疫情的任务完成了,虽然没有见到同学们,但班级的群也可以让大家随时交流,经过此次驰援,大家已经约定好,疫情结束后一定要再在武汉相聚。王琦说,原来大学本科就读于东南大学医学院,在本科实习期间,和几名同班同学一起被分配到武汉市武昌铁路医院(现武昌医院)实习一年,有一些大学同学目前在武汉的医院工作。

曾在武汉实习一年 27年后驰援武汉

闫玉翠参与抗疫期间的照片现场展出。辽沈晚报记者查金辉摄

曾在武汉实习一年,让沈阳医生王琦没想到的是,27年后再回武汉却是以驰援这种特殊形式。虽然在武汉与老同学一起战疫,但却无法相聚,大家约好疫情结束后一定要在武汉相聚。

《众志成城共同抗疫——沈阳市抗击新冠疫情纪实展》于近日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开展,共展出沈阳市面向全国征集的抗击疫情珍贵照片200余张、实物300余件。这些展出的照片和实物也见证了一个个感人和暖心的故事。

27年后驰援当年实习的武汉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王琦,自在武汉实习一年后,27年没回过武汉。本来王琦计划着今年回武汉去探望同学们,去自己曾经实习过的城市转转,没想到,却是以驰援这样一种有些伤感的形式重回武汉。

她捐献出近40件与战“疫”相关的物品和照片,包括雷神山医院赠送的奖杯、武汉市政府为援鄂医护人员制作的纪念牌等非常珍贵且有纪念意义的物品。她说把这些难忘的武汉记忆留在博物馆让更多人去了解,感觉很有意义。

王琦说,原来大学本科就读于东南大学医学院,在本科实习期间,和几名同班同学一起被分配到武汉市武昌铁路医院(现武昌医院)实习一年,有一些大学同学目前在武汉的医院工作。“当时实习的时候,武汉市民端着热干面边走边吃的情景历历在目。我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简单的武汉话,比如‘过早’,就是吃早饭的意思。”王琦说,虽然这些年都没有再回武汉,但是对那里还是有很深的感情。

请缨回武汉与昔日同学共同抗疫

疫情袭来,当看着老同学在“前线战场”的种种经历,王琦早已坐立不安,“我的大学同班同学已有5人在湖北一线冲锋陷阵,前些天一位同学作为江苏医疗队队长,也从南京赶往武汉前线。这么多优秀的同学,能够用自己所学专业回到我们最初实习的地方,去回报祖国,我也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早在疫情初始,王琦就第一时间递交了支援武汉请战书,这里边包含的不仅仅是对前线病人的担心,还有对医生职责的坚守,对武汉前线从医同学们的牵挂。

“因为疫情,大家都在忙着全力救治病人,直到离开武汉,也没有机会见见面聊聊天。”王琦说,抗击疫情的任务完成了,虽然没有见到同学们,但班级的群也可以让大家随时交流,经过此次驰援,大家已经约定好,疫情结束后一定要再在武汉相聚。

而对于此次驰援武汉,王琦说自己收获很多,“比如在救治患者的时候,让我感受到了亲人之间的那种爱,夫妻之间、父母和孩子之间,同胞手足之间等等。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曾经我们收治同一个养老院的10余名老人,有的老人已经90高龄。相对年轻的70岁老人会主动帮腿脚不便的90岁老人去拿药和饭菜,这些小细节,都让我非常感动”。

军医父亲给她最强支持

父亲还有家人都给了王琦莫大的支持。“我的父亲是一名军医,拿得起手术刀、扛得动钢枪。”王琦介绍,作为老一辈医务工作者、老一辈军人,父亲一直是她的榜样。若不是年事已高,父亲会第一时间冲向战场,去履行医生的职责。

对于王琦主动申请赴武汉前线,父亲完全赞同,并让她放心去往前线。父亲说:“你是医生,现在这情况,医生就得往前冲,绝不能逃避。”王琦的丈夫是一名驻村干部、第一书记,闻讯后,对她的决定给予绝对支持。疫情期间,他的丈夫也始终坚守在乡村一线。父亲告诉她,家里一切后顾之忧,他会全部承担下来,做好后勤工作,照顾好外孙女。“父亲和丈夫的对我的支持,让我特别感动,没有了后顾之忧,也让我得以好好在武汉工作,全力争取战‘疫’胜利。”

见证雷神山医院的“中国速度”

此次展览中,还有一张照片让人印象深刻。照片上是沈阳七三九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闫玉翠蹲在雷神山医院病房外吃午饭。

这张照片想呈现给观众们的是,用中国速度建造起来的雷神山医院,以最快的速度迎来了第一批新冠肺炎确诊的患者。

闫玉翠回忆,进入雷神山医院A11病区的第一天,看到这个以惊人速度建起的医院空空如也,“走廊和病房空空荡荡,仪器设备、药品、液体、人员,全部都需要我们自己组建”。沉重的药品柜子、操作台,都由闫玉翠和驰援雷神山医院的伙伴们一起手搬肩扛,“抬不动就推,推不动就一点一点挪,大家一直在争分夺秒的干”。

午饭时间,后勤保障给大家送来了盒饭,“有黄瓜片、胡萝卜,虽然清淡,但是这已经是能够提供的最丰富的午餐了,大家都挺累,吃的很香”。2月初的武汉依然很冷,当时雷神山医院还没有地方用餐,为了节省时间,闫玉翠和伙伴们就在病区外席地而坐,垫一个水桶当凳子,饭盒放在地上,迎着冷风就餐。闫玉翠干脆直接蹲在了地上,端着盒饭,仅仅用了5分钟就吃完了午饭,随后大家便又重新投入工作。

95后民警用镜头记录战“疫”故事

此次展览还可以看到一张名为《破疫》的原创歌曲歌词手稿,是沈阳市公安局特警支队24岁的民警姜劲东创作的。这名95后民警刚刚于近日有了满一年的警龄。抗击疫情期间,姜劲东不仅负责用镜头记录一线民警抗击“疫情”的身影和故事,还创作了许多视频作品,并创作了这首原创歌曲。

同时,他被单位派到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与同事们一起24小时不间断维护医院内正常秩序,保障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随时对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置,“一个口罩、一个护目镜、一套防护服就是当时我们在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工作时的标配。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让我得以了解到很多身边同事战‘疫‘的感人故事。有的同事妻子生孩子,还在坚守岗位,没能陪伴妻子;还有的人为了做好本职工作,面对着至亲的病危,也无法返回见亲人最后一面。”

这些都给姜劲东很大的触动,于是他将自己的这种感动,融入原创歌曲破“疫”中,向一线战“疫”人员致敬。

作为年轻人,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疫情期间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希望通过这首歌曲给大家加油鼓劲。”姜劲东说。

辽沈晚报记者朱柏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