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一唱起这首歌, 就会想起老秦人两大特点,什么特点:
血勇,坚韧。
历史上的老秦人向来是惹不起的,谁招惹了他,带来的只有无休无止的报复,不把你打怕了打服了,是绝不会罢战的。
而这条妙计,就发明于一场可以完全表现出老秦人特点的战役之中。
一:老秦人发明一条妙计
这条妙计发明于秦穆公时期,秦穆公晚年,因为跟晋国产生矛盾,于殽山被打了个全军覆没,晋国本以为一仗就能把老秦人打怕了,可没想到的是,就这一仗,激起老秦人死不休战的血性,从此便开始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报复。
殽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28年,其后老秦人含羞忍辱,整兵训武,三年之后,自觉羽翼已丰,遂讨伐晋国,主动挑起彭衙之战。
这一战,老秦人依旧战败,回去后痛定思痛,主将都变卖家财,安抚部队,整日里和士兵一起生活训练。
如此准备一年之后,于公元前624年再度出征,讨伐晋国,主动挑起王官之战,这一次,秦国国君秦穆公亲自带兵出征,并流着泪发誓:
如果再失败,我也没脸回来了。
全军就这样盛气而发,渡过黄河,渡河后,秦穆公亲自下令,焚烧所有渡船,以示老秦人有进无退的决心。
王官之战老秦人终于战胜,秦穆公遂带领大军来到崤山,把阵亡将士的尸骨埋好,并亲自祭奠,痛哭三日, 当年的耻辱这才算洗刷干净。
老秦人为什么一年前还屡战屡败,一年后就能取得如此卓越的胜利,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在此战之中,发明了一条妙计,即:
济河焚舟。
其后,这条妙计一直流传下来,四百年后,就有人在战争中灵活的使用。
二:项羽用的很直接
最早使用这条妙计的,大约就是西楚霸王项羽了。
当然,在使用这条妙计之前,项羽在世人眼里,还只是个赳赳武夫,根本不懂什么战法,而使用这条妙计以后,非但秦军闻风丧胆,就连各路诸侯,也都战战兢兢,依序而见,不敢抬头仰视。
公元前207年,秦末名将章邯打败项梁后引军渡河,围攻赵国,赵遂向楚怀王求救,楚怀王命宋义、项羽等带兵救赵,巨鹿之战至此爆发,当时什么情况?
秦将章邯百战百胜,士气正旺,兵力总计四十万,而项羽呢,刚杀死宋义,当上上将军,部队还没完全捏在一起,兵力也只有五万。
以五万心存二志的义军对付四十万士气正旺的秦军,好像项羽是没一点胜算的。
然而项羽,不愧是有名的兵家高手,一出手就用上老秦人发明的这条妙计,渡过黄河后,凿沉渡船,砸碎饭锅,令士卒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示有我无敌,有敌无我的决心。
正因为项羽使用这一条妙计提高了部队的士气,之后士兵才能拼命作战,勇敢杀敌,最终打败章邯。
项羽采用老秦人发明的妙计:济河焚舟,但又不拘泥于济河焚舟,而是稍微做了些变化,变成了自己的:
破釜沉舟。
并在战争史上留下一段佳话,以后呢,项羽也因此一战成名,成为秦末一代战神 ,奠定了在各路诸侯当中的领导地位。
三:韩信用的很巧妙
公元前204年,韩信率军攻赵,当时什么情况?
赵军统帅是早已成名,军界大大有名的智士陈余,而士卒也是燕赵一带的精锐之士,兵力有二十余万;而韩信呢,虽然打了几场胜仗,但在军界,还是个初出茅庐的新人,很被人看不起。
更何况,当时带出汉中的十余万老部队被刘邦带走,现在带领的两万部队,不过是刚刚招募起来的新军。
兵力、兵员素质都远远比不上赵军,这样的情况下,任谁都是看不好这一仗的,可韩信呢,又用上了老秦人发明的这条妙计,并根据实际情况用的非常巧妙。
部队穿过井陉口后,韩信先派两千轻骑多带旗帜,至赵军大营后方埋伏,而他自己呢,亲率主力向赵军挑战,赵军一出,韩信打几个回合,便丢盔弃甲,全军撤退,一直撤到漳水岸边,没有一点退路的时候才扬臂高呼:现在还不拼命,我们都活不了了。
士兵眼见无路可退,于是为了求生,纷纷和赵军拼起命来,一个个战力飙升,像下山猛虎似的,打得赵军慌忙逃跑,等他们想要撤回营地时,营地已被两千轻骑占领。
至此前后夹击,军心已丧,赵军就是想不输也无能为力了。
以两万打败二十万,韩信也因此一役名震天下,成为楚汉相争时期的一代战神,以后呢,凭借威望就能震慑燕地、齐地,最终让项羽都畏惧三分。
韩信采用老秦人发明的妙计打得这一仗,也在战争史上留下一段佳话,称之为:
背水一战。
老秦人发明一条妙计,称之为:济河焚舟;项羽直接使用,称之为:破釜沉舟;而韩信又做了很灵巧的变化,称之为:背水一战。
使用这条妙计的战役还都是他们的成名之战,用过以后,还都成了当时的一代战神。一条妙计就那么好用吗,这是为什么呢?
还是孙子说的好:
置之死地而后生。
人只有处在绝境,才会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这也许就是所谓“军以气盛”的奥妙吧。
参考资料:史记、左传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