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綜上所述,不難發現儘管東漢末年存在着諸侯紛爭的局面,但這些羣體在相互紛爭的同時總是會將外部勢力先消弭殆盡,而後纔將矛頭指向內部,從很大程度上講這便是該時期沒有產生外族入侵事件的一大重要原因吧。關於匈奴,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秦始皇時期,嬴政就曾派遣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伐,收復了河套地區和賀蘭山地區,並修築長城來防禦匈奴的再次入侵。

引言

話說“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大一統的時候還好,期間國富民強,不用擔心外族入侵。可一旦國家分裂,大量的財力物力被內耗,國家就很容易遭到外族入侵,民族也就很容易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

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後的“五胡亂華”便是一個令人心痛的例子,五胡亂華後,中國人口銳減,政權極度衰弱,開始了長達三百年的分裂,直到隋朝才結束了這一切。唐代安史之亂之際,西涼趁機霸佔西域和河西走廊幾百年,就連以前向唐朝稱臣的吐蕃也屢次東進,侵擾四川盆地。縱觀歷史,不難發現一旦統治內部存在問題,這種悲哀就會持續上演。清朝末年,太平天國與捻軍禍亂中原時,沙俄乘機強佔東北一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土地,西北六十多萬平方公里土地。當然,不僅僅是沙俄,這時候還有英法聯軍攻佔北京,火燒圓明園等等……總而言之,一旦內部產生紛亂,外部勢力就會虎視眈眈。

01

然而,也有反例,春秋戰國和東漢末年的三國紛爭時期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春秋戰國我們很熟悉,春秋是霸主的時代,基本上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一個“老大哥”出現,所以總體而言還比較團結。戰國雖然很亂,但因爲有趙國和燕國北築長城,加上有李牧、樂毅等大將多次擊潰匈奴,才保得北方的平安。而南方的楚國與百越雖戰爭不斷,但一直都是以楚國討伐百越爲主,不足爲懼。在此期間,當時日本和韓國還沒有人居住的痕跡。

02

那麼,三國爲何紛亂36年而沒有遇到過大規模的外族入侵事件呢?我們從四個方位來討論。

首先是西北地區的匈奴問題。關於匈奴,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秦始皇時期,嬴政就曾派遣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伐,收復了河套地區和賀蘭山地區,並修築長城來防禦匈奴的再次入侵。到了西漢初期,匈奴再次囂張起來,本來還依靠着和親暫時能夠緩和關係,後來到了漢武帝時期終於是忍無可忍。最終,漢武帝派遣衛青和霍去病大敗匈奴,並且追擊匈奴幾千裏。據說這次對於匈奴來說打擊不小,迫使匈奴分裂成西匈奴和東匈奴。西匈奴被迫逃亡至遙遠的歐洲,東匈奴一部分向漢朝稱臣,一部分逃亡西伯利亞。所以,直到三國時期,西北部都沒有什麼大的叛亂。雖有小打小鬧,但都被張遼清除,最終曹操統一北方後,西北基本沒有什麼較大風浪。

東北方向,有兩大勢力匯聚着,一個是烏桓,一個是鮮卑。烏桓部落由於內部長期的勢力角逐比較嚴重,所以本來不足爲患。但由於其常年與燕國交戰,實力不凡。曹操一方面想方設法讓烏桓內部的分歧加重,一方面步步蠶食消耗外圍勢力,才得以控制。至於鮮卑族,雖然其勢力相比烏桓還很小,但爲了在南下之前掃除後顧之憂,所以曹操在官渡之戰後就率領大軍數次討伐,直到鮮卑族徹底俯首稱臣爲止。

西南方向,長期以來都是一個十分頭疼的問題。在劉備入主西南之前,南蠻部落就十分囂張,經常騷擾附近居民。劉備入主西南後,一方面派出馬稷進行討伐,一方面收攏當地的居民,聯合起來抵抗南蠻。但由於其部落首領孟獲對於漢族的統治十分反感,所以經常是蜀軍進後孟軍退,根本無法長時間消除後患。直到諸葛亮親自率大軍深入不毛之地,七擒孟獲,最終以德服人,才永遠解決了西南後患,得以安心出師北伐。

東南則是百越之地,很多深山野林,剛開始讓孫權頭疼不已。後來,學習了諸葛亮的策略後,開始有了大的改善。首先,聚攏當地的百姓,實行堅壁清野的策略,使蠻族無法從百姓中獲取利益。然後,採取了高壓策略,只要抓住,就要嚴懲不貸,多殺雞儆猴,最終,平定了東南。

結語

綜上所述,不難發現儘管東漢末年存在着諸侯紛爭的局面,但這些羣體在相互紛爭的同時總是會將外部勢力先消弭殆盡,而後纔將矛頭指向內部,從很大程度上講這便是該時期沒有產生外族入侵事件的一大重要原因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