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地球的兄弟星

金星在太陽系中是次於水星的第二個靠近太陽的行星,繞着水星與地球之間的軌道運轉。太陽與金星的平均距離大約是1.82億千米,是太陽與地球平均距離1.5億千米的七成。金星半徑約6000千米,比地球半徑約6400千米稍小一點,沒有衛星。鑑於金星距太陽的距離、大小和平均密度與地球非常接近,它被稱爲地球的“兄弟星”。

但是,我們知道金星表面的環境與地球絕然不同。例如在地球地上的氣壓是大約1個大氣壓,而金星表面約有90個大氣壓,相當於在地球海中900米深的壓力。再者,金星表面的溫度約460℃,是能使鉛或鋅熔化的過酷環境。90個大氣壓下水的沸點約300℃,所以在金星表面不可能存在液體的水,也不存在像地球那樣的海。

金星的大氣幾乎由二氧化碳(佔96%)構成,其他氮佔3.5%,剩下的0.5%是水蒸汽、硫酸、氯化氫等。像灼熱地獄般的金星表面溫度,主要是由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引起的。地球大氣所含的二氧化碳約佔整個大氣的0.038%,而且是由於人類的活動增加所致。金星或許可以說是最終變暖行星的範例。

再說地球上的大部分二氧化碳溶於海,在海底構成碳酸鹽(構成石灰等物質),積存在地球的內部。實際上,如果將這部分二氧化碳從海底擠出來,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量將與金星同等程度。或許地球與金星誕生後不久是一模一樣,只是命運驅使它們分道揚鑣,變成像現在那樣互相完全不同的行星。至於促成其分道的原因在哪裏,還有待於今後發射的金星探測器才能弄明白。

金星的大氣以高度50~70千米的“雲層”爲界,分爲上層和下層。雲層中央(高度60千米左右)約0.3個大氣壓,溫度約0℃,接近地球對流層的值。雲層主要由濃硫酸的液滴構成,看上去呈黃色。因爲這雲均勻地覆蓋着整個金星,人無法從外部看清它表面的模樣。

不可思議的颶風

從金星上的風來看,地表附近下層大氣只能颳起秒速幾米的弱風。但在雲層上部高度70千米附近,卻能颳起秒速百米、由東向西的高速颶風。這個風與緯度無關,從南到北都有,與金星的自轉方向相同,自東向西刮,4天繞金星一週。這樣高速的大氣大循環被稱爲“超迴轉”,發生的原因或機制尚不清楚。

從氣象學的觀點來看,這種風極不可思議。在地球上,中高緯度的對流層上部有從西向東刮的噴射氣流(稱爲貿易風),冬季時速度也達到每秒百米。但是噴射氣流只存在於相當侷限的緯度區域。再者,在其他行星上也有各種各樣的風,例如木星的赤道地帶颳着每秒100多米的西風,土星也同樣颳着赤道射流,其風速高達每秒500米,其大氣中翻騰着由稠密的氨晶體組成的雲,當狂風颳過時,雲層翻轉,煞是嚇人。另外,海王星也存在超過每秒400米的東風。

但是,除金星以外的這些行星,都具有自轉速度非常快的共同特徵。例如地球的自轉速度(赤道附近,以下相同)是每秒460米,即使秒速百米的噴射氣流也只有自轉速度的二成左右。木星與土星的自轉速度分別爲每秒13000米和每秒9800米,與之相比,赤道的噴射氣流可以說是很低速的。而金星的自轉週期爲243天(一個金星日=243天),很長,自轉速度只有秒速1.5米,相當於人步行的速度。

金星不知爲何其雲層上部的大氣以自轉速度60倍的高速流動,這樣的現象在其他高速自轉的行星上是完全看不到的。何以大氣以固體部分的60倍的速度迴轉呢?這是十分不可思議的,可以說是推翻了以往的氣象學常識。

關於“超迴轉”生成的機制有若干個假說,其中最有說服力的一個是“子午面循環”(南北垂直截面內的循環)與“水平擾動”組合的模型。所謂“子午面循環”,是指在赤道附近大氣受太陽光照射發熱產生上升氣流,其朝向高緯度的極點,通過在極點被冷卻又產生下降流由此引起的循環;所謂“水平擾動”,是指大氣的粘性在水平方向引起的扇風作用。

爲了在高度70千米附近引起大氣的高速回轉,表現旋轉動量的角動量肯定是由行星本身提供給高空的大氣的。另外,想要構成的大氣高速回轉不因摩擦而減弱,就有必要經常將角動量送到上方。正因爲赤道附近的角動量比高緯度的大,角動量經赤道附近的上升氣流來到上方,加之大氣中存在的擾動,也很好地將角動量扇向水平方向,這樣才非常有效地維持了赤道附近的角動量比高緯度大的狀態。所以,如果這個子午面循環與水平擾動的作用很好地配合,那麼繼續將角動量往上送是可能的,並且最終汲取來自行星本身的角動量,積聚在大氣上層,致使那裏的大氣高速回轉。

此外,我們知道土星的衛星泰坦(土衛六)的大氣(主要是氮)以自轉速度的幾倍到10倍左右高速回轉。泰坦與金星一樣,自轉週期長達16個地球日。據此專家推測,自轉慢的行星或衛星或許普遍的是超迴轉的機制在起作用。

概說金星探測史

儘管金星是人的肉眼能夠看到的最爲明亮的天體,但因金星總被濃厚的雲層包裹着,很難探測,即使發射空間探測器也極不容易看清它的真實面目。迄今人類已向金星發射了31個空間探測器,其中22個成功,9個失敗。加上各種路過金星的探測器,到訪金星的探測器總數已超過40個。

這些金星探測器探測了金星大氣的溫度、密度和成分,考察了金星表面和岩層,拍攝了大量金星圖像併發回地球,取得了許多重要的科學數據。但是對金星上極速風暴之謎仍一無所知。爲了查明金星全球大氣複雜的動力系統是如何工作的,具體地說是什麼因素使金星大氣以極高速度迴轉、颶風的成因是什麼、什麼機制能維持金星極區的雙氣旋,以及什麼機制主宰着金星大氣的化學狀態、溫室效應在金星全球氣候的演化進程中扮演着什麼角色等問題,歐洲空間局2005年11月成功發射了名爲“金星快車”的探測器,在2006年4月順利進入環繞金星的極軌道運行,近金點爲250千米,遠金點爲6600千米,繞極軌道一週約24小時,設計壽命爲500天,約2個金星日。

通過金星快車的觀測,清晰地捕捉到地上隱約可見的大氣現象,還有大氣隨場所與高度不同有瞬息萬變的模樣。但現在我們對金星大氣的瞭解還不成熟,仍不清楚作爲金星最大特徵的高速回轉的機制。

對此,日本曾經發射過“拂曉”號的金星探測器,其任務與歐洲空間局的“金星快車”類似,主要研究金星上的氣候,分析籠罩該星球大氣的極速風暴。不過日本“拂曉”號是從物理角度研究金星,而歐洲“金星快車”是從化學角度研究金星。

世界首個“行星氣象衛星”

考慮到大氣迴轉的能源是來自金星緩慢自轉的能量,爲此有必要查明自轉能量以什麼機制傳遞到大氣。顯然,僅調查雲的上層是不夠的。“拂曉”號將實時觀測從地表到雲層上的大氣運動和風速分佈。如果知道在各個高度大氣運動的瞬息變化,則可知道某個高度的大氣怎樣受緊挨其上下高度的大氣的影響。由此能夠推斷引起超迴轉的能量來自哪裏以及是怎樣傳導的。

“拂曉”號進入繞金星的赤道上空運轉的橢圓軌道,並且與利用超迴轉的整個雲層一起繞金星運轉。這樣做可以追蹤從超迴轉偏離的雲的活動細節,由此能夠調查怎樣在大氣中傳導力的。

這樣的工作模式意味着它就像地球的氣象衛星那樣觀測金星。地球的氣象衛星與地球自轉同步繞地球運轉。那樣能夠實時捕捉同一地區的雲的變化。所以,“拂曉”號可謂金星版的“氣象衛星”。

“拂曉”號在靠近金星之際拍攝雲的特寫照片,另外還向地球傳送掠過金星大氣時捕捉到的電波,調查傳遞到地球的電波的摸樣以及溫度分佈等。

當處在與超迴轉同步的軌道上時,則能捕捉金星大氣的運動細節。這一設計雖然簡單,但至今無一個國家進行。“拂曉”號可稱是在地球外的行星以實時捕捉大氣變化爲目的的世界首顆行星氣象衛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