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管理得精細與否,會影響桃的品質,不過,邢愛國告訴記者,套袋不算精細管理。對桃沒什麼大用處的套袋,對果農的影響卻很大,邢愛國告訴記者,除了成本更高,還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尤其像我們這種自己套袋的,每年買袋的錢就得兩三千,再加上兩個人一個月什麼都別想幹,光忙着套袋了。

原標題:京郊陸地桃開始套袋 桃農盼無袋栽培技術

***訊(記者 周懷宗 王穎)站在桃樹下,邢愛國穿着一個有兜的圍裙,兜裏裝着一摞套水果的紙袋。他抽出一張,兩手各持一角,順着樹上青綠色核桃大小的桃,往上一套,手一擰,一個袋就套好了。他的妻子站在梯子上,重複着同樣的動作。一棵樹幾百個桃,他們兩個人要套半個多小時。然而,邢愛國直言,這種勞動付出其實意義不大。對很多桃農來說,無袋栽培技術或許纔是未來的方向。

京郊大桃陸續開始套袋。***記者 王穎 攝

8畝地,一家人

邢愛國是京郊峪口鎮南營村人,他們家的桃園就在村外不遠處,位於白馬路和密三路的交界處。桃園不算大,總共8畝多,300多棵桃樹。桃樹下零星地種着點兒韭菜、小白菜、青蒜等時令蔬菜,足夠供他們一家6口人喫,但基本沒有多餘的可以賣。

桃樹下,大片的地上長滿了野草,長的地方可以沒過小腿。正是給桃套袋的時候,他們夫妻倆要整天忙於套袋,沒工夫鋤草了。草叢裏養着幾隻鵝,一小羣鴨子。看着鴨子跑遠了,邢愛國的父親就會把鴨子趕回果園中間,任他們在樹下的草叢裏覓食。

邢愛國的父親。***記者 王穎 攝

邢愛國家種了二十多年桃了。從他父親開始,就承包了這片地,栽上了桃樹。二十多年過去,300多棵桃樹換了兩茬。父親老了,邢愛國接過了桃園。

不過,種桃越來越不賺錢了,8畝多桃園的收入,並不能讓他們一家6口人生活無憂,農閒之餘,邢愛國會出門打工,賺點兒錢補貼家用,只是這些年來,地裏越來越忙了,他出門打工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了。

一顆桃,一個袋

從開花到套袋,桃樹要經歷間花、間果的過程,開花的時候去掉一部分,坐果以後再去掉一部分,保留合理數量的果實,保證營養的供給,這樣會長得更大、更好。記者看到,地上的草叢裏,還散落着許多間除的青桃。邢愛國說,最近太忙了,還沒來得及清理。

300多棵樹,最後留下的桃大約七八萬個,多的時候可能近十萬,每一顆桃都要套袋,夫妻倆沒有僱人,全靠自己,大約要套1個月左右。

給桃套的袋子。***記者 王穎 攝

對他們來說,僱人套袋的成本太高了,每個袋本身要3分多,僱人套一個8分,算下來,每套一個袋花費超過了1毛,七八萬個就是七八千,夠他們兩個人外出打工一個月的收入了,還不如自己慢慢套。

“如果僱人,可能會快一點兒,十多天應該能套完。手快的人,一天能套3000個,我們套得慢,兩個人差不多得一個月”。

果農自己給桃樹套袋。***記者 王穎 拍攝

300多棵桃樹並不是同一品種,有早熟的也有晚熟的,成熟時間從6月底7月初,一直延續到9月,而套袋的時間也不一樣,夫妻倆從最早熟的品種開始,挨個套下去,正好趕上桃子生長的進度,“如果都是一個品種,我們倆肯定不行,必須要僱人了,但那樣成本就太高了”。邢愛國告訴記者,即便收成好的時候,8畝多地最多也就賺個10萬左右,“刨除成本,6口人還是很緊張,所以得出去打工”,他說。

要好桃,別套袋

每年桃成熟的時候,邢愛國的桃園都會引來很多采摘客,有的人提前就打好招呼,讓邢愛國給他留着最好喫的桃。

到園子裏採摘的客人,也會向邢愛國諮詢,哪種桃最好喫。但邢愛國的回答,不能總是讓客人滿意,“種桃的人最懂桃,所有人都願意聽我們的意見,有人就是奔着某個品種來的,來了就問某某品種在哪兒,其實那種品種有可能已經過季了”,他說。

套好袋子的桃樹。***記者 王穎 攝

其實,一棵樹上的桃也有區別,向陽的、背光的可能都不一樣,但多數採摘的人,並不注意這一點。管理得精細與否,會影響桃的品質,不過,邢愛國告訴記者,套袋不算精細管理。

當前,各種水果,甚至瓜類在生產階段套袋,已成慣例,對此,邢愛國有些不滿意,“對桃來說,套袋用處不大,只是看起來更好看而已,套上袋,不會被枝葉劃傷,桃的顏色也更鮮豔亮麗,除此之外沒什麼影響,口感反而差一點兒,但現在大家都套,我們要是不套,根本沒人來買”。

對桃沒什麼大用處的套袋,對果農的影響卻很大,邢愛國告訴記者,除了成本更高,還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尤其像我們這種自己套袋的,每年買袋的錢就得兩三千,再加上兩個人一個月什麼都別想幹,光忙着套袋了。不能出去打工,連地裏的草也沒時間鋤”。

在邢愛國記憶裏,套袋已經有十多年了,他不想套,可是沒辦法,“要是不用套袋,這會兒我早出去打工去了”,他說。

專家觀點:

不套袋的不好看但好喫

水果爲什麼要套袋?套袋後是否真會影響品質?爲此,記者採訪了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果樹瓜類栽培研究中心副主任司鵬。他告訴記者,給水果套袋最初是爲了降低病蟲害的風險,但目前,套袋的目的已經不單純是防治病蟲害了。

國內給生長中的水果套袋,起源於上世紀末,司鵬說,“這種方法最初是從日本引進了,對一些水果的病蟲害防治有利,能夠很大程度上降低病蟲害發生”。

果樹套袋有利於防病蟲害。***記者 王穎 攝

不過,司鵬也表示,引進套袋技術也具有時代背景,“套袋技術引進之前,我國病蟲害防治技術水平相對較低,部分病蟲害需要靠套袋來防治。隨着農業科技的進步,果樹病蟲害防治水平已經有了顯著提高,已經滿足了果樹無袋栽培。其實,在我國引進套袋技術的時候,日本就在研究果樹的無袋栽培技術了”。

那麼,不套袋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司鵬說,“從不好的方面看,不套袋會影響水果的外觀品相,套袋的水果顏色更鮮豔,表皮更細膩,不套袋錶皮相對粗糙。從好的方面看,不套袋之後,果實更加通風透光,蒸騰作用更強,養分積累得更多,口感會變得更好。萬物生長靠太陽,陽光見的多了,品質自然更好了”。

司鵬認爲,爲什麼不套袋、品相不好的水果難賣,可能和人們的消費習慣有關,當前有一些高端水果超市開始注重口感,在採購水果時不再把賣相當做第一標準,而是首先考慮水果的口感。“隨着經濟的發展,人們消費觀念也會逐漸改變,慢慢這種現象也會改變吧”,他說。

***記者 周懷宗 攝影/攝像 王穎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柳寶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