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大量播放清宫戏的原因,大家对于清朝的许多东西都比较熟悉,但是很多东西只是看起来熟悉,如果真的要你去说一说里面的门道,你还不一定说得出来呢!

比如我们知道清兵的制服都是那一身:带着个尖尖的帽子,托这个长长的辫子,拿刀的拿刀,拿矛的拿矛,但是他们身上都还有一个字,你们注意到了吗?可能有的人会说是个“兵”字,有的人会说是个“勇”字,其实两个字都有,而且两个字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身份。而我们的电视剧里面经常把这两个字用错。

原来清朝的军制一开始是八旗与绿营相互补充。八旗是清军最开始的最精锐的满族兵,他们大多都精于骑射,不怕死而且战场经验丰富,但是满族作为一个小民族,光靠他那些满族士兵来统一中国是无法完成的,于是后面的清朝领导就创造性的想出了“蒙古八旗”、“汉八旗”这些个概念,相当于以前的八旗变成了24旗。

不过进入中原的八旗兵迅速腐化,无法承担起与南明残部作战统一中国的任务,于是他们吸收了一大批当时的明朝士兵组建了一个新的建制,叫做绿营兵,八旗兵与绿营兵相互辅助,最后统一了中国。

不论是八旗兵还是绿营兵,他们都属于清朝的正式军队,他们都是终身制的,都可以一辈子享受清朝给他们的福利待遇,是有着“铁杆庄稼”的存在,不愁吃不愁喝的食利阶级。他们的身上都写着一个大大的“兵”字。

也正是因为给八旗和绿营的待遇太好了,没有军功的他们也能够靠着工资和权势过上让人羡慕的生活。

他们的战斗力迅速下降,到了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那些平日里养尊处优乃至于抽大烟的八旗兵和绿营兵对那些农民和矿工出身的吃苦耐劳的太平军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大半个大清国差点儿一下子被太平天国占领。

在这种危急情况下,希望挽救大清国命运的皇族与希望展示才华建立功绩的汉族士人曾国藩达成了共识——招募团练。团练更像是一种曾国藩的私人兵马,只是名义上取得了朝廷的认可。这就是清朝的另外一种兵,叫做“勇。

“勇”是清朝后期最主要的战斗力,但是他们的身份地位却远远不如那些抽大烟、逛窑子的“兵”。“勇”全部都是临时招来的士兵,按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他们就是个打工的,活干完了人就要走,自谋生路去。

虽然“勇”的待遇没有“兵”好,但是“勇”的战斗力是要大大超过“兵”的,因为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出身比较一般的农民、矿工、失业者,吃得起苦,而且不怕死,一般家境好一些的当时也不会来当兵,俗称: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

但正是因为这些“勇”多半生活穷困,他们为了能够让自己或者自己的家人过得好一些,往往比待遇优厚的八旗兵和绿营兵更能打仗,比如后面消灭太平天国的主力的湘军——他们全都是“勇”。

这些“勇”的产生,也给了许多士人以机会,如果你有能力,就可以招兵买马成为一方军阀,做自己的土皇帝。比如袁世凯,他在天津与塘沽之间训练新军——当然这时候的新军可能也不再带一个“勇”字了,但是他们和“勇”的性质是差不多的,他们并不是八旗和绿营范畴之内的士兵。

由于他们直接被袁世凯领导,他们的工资由袁世凯发,他们的伙食由袁世凯提供,他们的政治思想工作也是由袁世凯自己来做——不管背后朝廷有没有出力,新军们的眼里只有袁世凯而没有朝廷。他们只为袁世凯抛头颅洒热血,看起来更像是雇佣兵和私兵。

“兵”和“勇”一字之差,但是两者的差距却太悬殊了!最后的历史结局也完全不一样,“兵”们基本上最后消失在了历史舞台之中,而很多“勇”则改头换面,成了革命党中的一份子,加入了另一轮的历史浪潮当中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