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禩的如意算盘是打得啪啪响,他想扳倒雍正,过渡一下,然后自己上位。因此,胤禩才在有了充分准备(关外旗主进京、收服隆科多、自以为掌控了京畿兵权等)的前提下,志在必得、气势汹汹的“逼宫”。那么闹剧为什么没有成功呢?下面咱就聊一聊。
机关算尽的“八贤王”
曾经想得到太子之位的、人称“八贤王”的胤禩,自“毙鹰事件”以后,已经名存实亡了。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康熙帝到热河巡视,胤禩当时因去祭奠母亲,没能在路途中侍奉父皇,只是派了个太监到康熙处说明了原因,同时让这个太监给康熙送去了一只老鹰。但不知怎么回事,当康熙看到老鹰时,那老鹰竟然已经竟快死了,于是康熙非常生气,认为这是八阿哥对自己的诅咒,当着各位皇子的面,说了一些胤禩大不敬的话, 并说:“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 这就是历史的“毙鹰事件”。从此以后,康熙非常厌恶这个他曾经十分喜爱的皇子,不再重用他。甭说太子之位,就是一般的差事,也轻易不再派给他。
经过康熙打压后,支持“八爷党”的官员就没有多少了,尤其是“一、二品的官不多了”,胤禩自己也觉得底气不足了。因而,他们在朝堂上的声势弱了,影响小了。真正的话语权被逐渐剥夺了,虾兵蟹将再多也无济于事。
雍正朝初期,胤禩被封为总理王大臣,也只是雍正对他的“软处理”,根本没有实权,尤其是没有兵权。虽说后来拉拢了隆科多,但九门提督的兵马比起京郊的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兵马,无论是人数还是战斗力,都无法相提并论。也就是说,胤禩虽然通过隆科多得到了点间接兵权,但也就是“杯水车薪”,难成大事。
关外的旗主,虽说借整顿旗务之名来到了朝廷,给胤禩长了脸,助了表面的威风,但实际上,一则带的兵不多(也不可能带多了兵,否则谁守家);二则离开了大本营,又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妄想通过“逼宫”,实行“八王议政”,从而扳倒雍正的过程中,胤禩虽然哄骗弘昼误传雍正旨意,浑水摸鱼,暂时接管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防务,其实并没有真正接管二营的防务,只是起到了暂时让二营按兵不动的作用,为逼宫争取一些时间而已,并不能真正指挥调动二营的兵马。因为,只有皇帝、十三爷胤祥才能真正调度他们。
因此说,胤禩的“逼宫”阵势,是徒有其表,雷声大雨点小,难成大事。
保驾护航的“十三爷”
十三阿哥胤祥号称“侠王”,他的外公是蒙古的土谢图汗王爷。他的名字是康熙根据“国之将兴必有祯祥”而取的。可见,清圣祖是本着大清国蒸蒸日上、兴旺发达的意愿为自己的十三子取名为“祥”的。在清圣祖的眼中,十三爷的出生不只是一个生命的开始,而是大清将兴的前兆。十三阿哥胤从小乖巧,对父皇非常的孝顺和仰慕,才华出众。在一次南巡的时候,康熙曾让随行大臣欣赏过十三阿哥的书法,大臣们都交口称赞。而且,他骑马射箭的技艺非常高超,史书上记载:“精于骑射,发必命中”。这样的皇子,得到父皇的喜爱很正常。
康熙四十七年,胤祥因太子胤礽废立之事,言行不当,惹得康熙不高兴。康熙五十年后,就逐渐淡出了父皇的视野,并被圈禁了十余年。有人揣测说,一方面是康熙对他的不明就里的鲁莽行事予以惩戒,磨炼他的意志,陶冶他的性情,以便能成为后继之君的得力助手;另一方面康熙也是为了自己的帝王之威!
当时,清圣祖看到了皇位争夺的严酷性,也看到了老十三的无求无欲,更看到了他在军队中的威望,万一有什么不测,江山社稷会受到影响。非常之人,采取非常措施,是可以理解的。对于康熙来说,最重要的是天下,是江山,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江山社稷的稳固。因此,不管十三爷也罢,太子胤礽也罢,甚至老四胤禛也罢,只要阻碍了江山稳固,他都在所不惜。
雍正初年,胤祥就深得皇兄的宠用,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二号人物,主掌兵权。他拥有京内和京畿地区绝对的军事权力。尤其是京外二营,主要军官都是十三爷提携的,彼此都有过命的交情,自然能一呼百应。无皇帝谕令或十三爷手令,绝对调度不了。这和十三爷的身体健康与否没有关系,只要他活着,还能发号施令,就能调度兵马,置敌人于死地。
未雨绸缪的“雍正帝”
对付“八爷党”,雍正早有准备 ,登基前就准备好了。而且,雍正早就发现了弘时的不轨行为,因此与十三爷商量后,决定利用弘昼充当他们的“眼线”,摸清“八爷党”的底牌。
在丰台大营,老八胤禩和弘时矫旨,弘昼没有当场拆穿,反而装起了糊涂,让老八胤禩和弘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弘昼在这一点是真是聪明,非常的机警。而且,弘昼还利用第二天早朝的时机,给十三爷通风报信。这个时机选择得非常得当,使得八爷开弓没有了回头箭,“逼宫乱政”之罪被坐实。
因此,不管八爷怎么折腾,也战胜不了病入膏肓的十三爷,“逼宫”的闹剧必定以失败告终。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