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爲了避免同時與法國和蘇格蘭作戰,愛德華一世決定先發制人,他再次利用布魯斯家族,並在其領袖羅伯特·布魯斯(在《勇敢的心》裏由安古斯·麥克菲登扮演的“兩面派”並在華萊士倒下後良心發現,領導蘇格蘭繼續抵抗英格蘭人的親王)的協助下,約翰·巴里奧被送進倫敦塔監禁。1292年巴里奧家族首領約翰·巴里奧意外勝出,但他很快發現在蘇格蘭,愛德華與布魯斯的勢力日益強大,擔心夜長夢多的約翰·巴里奧尋求法國的幫助,而一直試圖從金雀花王朝手中收回阿基坦的法國國王腓力四世選擇與約翰·巴里奧結爲兒女親家,公開表示支持“蘇格蘭正統國王”約翰·巴里奧。

在《勇敢的心》電影裏,愛德華一世是一個心狠手辣、老謀深算卻又極具魅力的國王。歷史上,愛德華作爲亨利三世的長子,文武雙全,身材高挑,有口吃但肢體語言豐富,左眼瞼下垂。之所以稱他爲“長腿愛德華”,是因爲他在騎馬時雙腿能夠將馬鞍緊緊夾住,而且他酷愛打獵,但不喜歡用弓箭標槍,甚至不帶獵狗,他熱衷於用短斧直接砍殺獵物。

在第二次“男爵戰爭”中,愛德華手刃了英格蘭貴族領袖西蒙·德·孟德爾,一舉鎮壓了金雀花王朝內部反對派。隨後在1268年,愛德華以個人而非王國名義加入了由法王路易九世主導的第八次十字軍東征,但路易九世並未以耶路撒冷爲目標,而是試圖征服北非突尼斯王國,但他本人在登陸後便死於瘟疫。1272年,亨利三世病逝,此時愛德華遠在西西里,在英格蘭貴族勢力多次請求下於兩年後在倫敦加冕。

登基後,愛德華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強王權打擊貴族勢力,1278年通過《格洛斯特法規》明確了最高法院法官可持調查令調查貴族在領地內的所作所爲。1279年頒佈《莫特美因法規》禁止貴族向教會贈予領地,所有貴族領地買賣均應在國王的監視和默認下進行。

與此同時,愛德華致力於戰爭,通過武力擴大金雀花王朝在歐洲的影響力。1279年,愛德華與法國國王腓力三世簽署《亞眠條約》,英格蘭同意放棄海峽對岸的諾曼底,但作爲交換,卡佩王朝必須用阿基坦公國的部分領地交換,這一舉措保證了金雀花王朝在歐洲大陸核心領土阿基坦的安全。趁着腓力三世與羅馬教廷爭權奪利的機會,愛德華果斷出兵威爾士和蘇格蘭。

1277年,歷時7年愛德華終於征服威爾士全境。熟悉英國曆史的人都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愛德華征服了威爾士,但在頒佈《威爾士法》時卻遇到了威爾士貴族們的極力反對,威爾士人認爲既然愛德華家族想要徹底得到威爾士的王位,必須由一位在威爾士出生,不會講英語,人生第一句話說的是威爾士語的親王來管理他們和他們的王國。而愛德華給出的答案是把即將分娩的王后火速接到威爾士,隨後讓自己剛出生的兒子順利繼承“威爾士親王”頭銜,並迫使一大羣威爾士貴族向嬰兒下跪宣誓效忠完成了對威爾士征服的最後一步。愛德華一世的做法,保障了兩個王國之間長久的精神紐帶,以至於在今天英國王儲依然保留了“威爾士親王”的古老頭銜。

威爾士征服的結束意味着蘇格蘭戰爭的開始,自亨利三世與蘇格蘭國王亞歷山大二世劃定國界後,兩國一直相安無事。但蘇格蘭北部海岸線頻繁受到挪威王國的襲擾。作爲維京海盜直系後裔,挪威國王哈康四世佔領了蘇格蘭西北部的赫布里底羣島,不時登陸搶劫。1266年,亞歷山大三世奪回海島控制權,代價是把自己的女兒瑪格麗特嫁至挪威。1286年,亞歷山大三世去世,由於他的幾個兒子均在他之前便全部過世,在遺囑里亞歷山大三世明確表示傳位於外孫女——挪威公主瑪格麗特(即之前遠嫁挪威的瑪格麗特公主女兒,母女名字相同)但問題是瑪格麗特公主年僅3年而且在回國途中突然暴斃。蘇格蘭頓時陷入內亂,在內亂中脫穎而出的兩大家族——巴里奧家族和布魯斯家族成爲蘇格蘭王位最具競爭力的候選者,巴里奧家族混雜着盎格魯——撒克遜和法國血統,而布魯斯家族則是維京人的後代。

愛德華深知無論是巴里奧家族還是布魯斯家族,他們的實力均無法與自己治下的英格蘭相比,但爲了取得出兵蘇格蘭的合法名義。早在瑪格麗特公主從挪威返回時,他便打通了羅馬教廷的關係,羅馬教廷承認了挪威公主瑪格麗特與愛德華一世之子愛德華二世的婚事。如果挪威公主入主蘇格蘭,那麼愛德華二世將順理成章帶上威爾士和蘇格蘭的兩頂王冠。瑪格麗特公主意外死亡後,愛德華一世祕密接觸巴里奧和布魯斯兩大家族,並最終獲得了布魯斯家族的效忠,雙方暗中聯合計劃在蘇格蘭國王競選時打壓巴里奧家族。

1292年巴里奧家族首領約翰·巴里奧意外勝出,但他很快發現在蘇格蘭,愛德華與布魯斯的勢力日益強大,擔心夜長夢多的約翰·巴里奧尋求法國的幫助,而一直試圖從金雀花王朝手中收回阿基坦的法國國王腓力四世選擇與約翰·巴里奧結爲兒女親家,公開表示支持“蘇格蘭正統國王”約翰·巴里奧。

亨利三世

1295年,蘇格蘭與法國在巴黎簽署了共同對抗英格蘭的合約,即歷史上長達200多年的著名的“老同盟事件”。法國與蘇格蘭的同盟結束於1560年,持續265年。它被認爲是歷史上的存在時間最長的外交同盟。

“老同盟事件”幾乎等同於蘇格蘭向英格蘭宣戰。但爲了避免同時與法國和蘇格蘭作戰,愛德華一世決定先發制人,他再次利用布魯斯家族,並在其領袖羅伯特·布魯斯(在《勇敢的心》裏由安古斯·麥克菲登扮演的“兩面派”並在華萊士倒下後良心發現,領導蘇格蘭繼續抵抗英格蘭人的親王)的協助下,約翰·巴里奧被送進倫敦塔監禁。但愛德華不曾想到,眼看蘇格蘭已是囊中之物時,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威廉·華萊士站出來。在《勇敢的心》裏,威廉·華萊士被設定爲一個出身於農民家庭並被英格蘭俘虜作爲奴隸的民間草莽英雄,他反抗英格蘭人的動機是因爲心愛的女人被英格蘭士兵殘忍殺害。但歷史上真正的華萊士來自蘇格蘭西部一個富裕的騎士世家。1296年,威廉·華萊士因殺害當地稅務官成爲金雀花王朝的通緝犯,但愛德華在蘇格蘭的橫徵暴斂引起了各個蘇格蘭階層的不滿,所以當華萊士舉起反抗的大旗時也就不奇怪爲何會得到絕大多數蘇格蘭的響應了。

忙於對付腓力四世的愛德華一世起初對華萊士領導的蘇格蘭軍並不在意,只派了7000人的軍隊前去鎮壓,兩軍在福斯河上斯特靈橋對峙,蘇格蘭人佔據了地勢較高的北邊,英軍則在南岸駐紮。

1297年9月11日,迫於財政壓力的英軍不顧蘇格蘭的地形優勢盲目發動正面進攻,藉助英格蘭,威爾士長弓手的掩護,英格蘭騎兵很快突破華萊士的橋頭防線,但由於後續步兵無法及時跟上導致華萊士能夠從容組織反擊,他指揮蘇格蘭長矛手從高地向斯特靈橋發動衝鋒,後續步兵堵住騎兵後撤去路,而蘇格蘭長矛方陣的步步逼近迫使英格蘭騎兵陷入絕境,斯特靈橋的突然斷裂使英格蘭人徹底失去了勝利的可能。

斯特靈橋一戰,蘇格蘭殲滅了幾乎全部的英格蘭騎兵主力,隨後華萊士拿下約克郡,這個時候愛德華纔不得不正視自己的這個對手。於是從威爾士,英格蘭抽調主力北上作戰。蘇格蘭人在華萊士的指揮下撤回本土作戰,華萊士選擇在中部城市福爾柯克與英軍決戰。1298年,愛德華親自指揮英軍發動進攻,面對蘇格蘭人引以爲傲的長矛方陣,愛德華指揮騎兵從兩翼包圍了蘇格蘭軍,限制了蘇格蘭步兵的後退,缺乏遠程武器的蘇格蘭人只能眼睜睜看着靈活的英格蘭騎兵在自己的四周完成包圍。隨後大批長弓手在戰場上的出現預示了華萊士和蘇格蘭人最終命運,以重步兵爲主的蘇格蘭軍被騎兵關在平原上動彈不得,而從天而降的箭雨讓蘇格蘭人成爲了長弓手絕佳的射擊目標。箭雨過後英格蘭騎兵殺入方陣,蘇格蘭軍瞬間瓦解,華萊士本人拼死逃離戰場,但隨後被部下出賣,1305年被絞死在威斯敏斯特。愛德華一世殘忍地將其分屍,以儆效尤。

威廉·華萊士作爲13至14世紀初蘇格蘭反抗英格蘭的英雄,在不列顛乃至世界歷史上留下了重要的篇章,作爲蘇格蘭自由的象徵,一直到今天爲止,華萊士和他的夥伴們仍然在全體蘇格蘭人心中猶如神一般存在。

文|南書房|外國史篇感謝觀看由「南書房」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覺得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贊、轉發一下。如有不足之處,還望諸位多多指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