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秦始皇三十六年,嬴政帶着左丞相李斯和幼子胡亥開始了第六次,也是最後一次巡遊,右丞相馮去疾負責留守咸陽,按照慣例,皇帝出巡,理應太子留守,秦始皇沒有立太子,被嬴政寄予厚望的長子扶蘇因爲在焚書坑儒事件中勸說嬴政,被髮配到蒙恬軍中,嬴政的本意並非厭惡扶蘇,而是歷練扶蘇,爲將來的接班做準備。嬴政死後,趙高野心勃勃,成功勸說丞相李斯支持胡亥登基,同時以秦始皇的名義命令扶蘇和蒙恬自盡,因爲一旦扶蘇察覺到嬴政已死,率30萬大軍南下,誰能擋得住。

大家好,我們的鵬舉說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秦始皇三十六年,嬴政帶着左丞相李斯和幼子胡亥開始了第六次,也是最後一次巡遊,右丞相馮去疾負責留守咸陽,按照慣例,皇帝出巡,理應太子留守,秦始皇沒有立太子,被嬴政寄予厚望的長子扶蘇因爲在焚書坑儒事件中勸說嬴政,被髮配到蒙恬軍中,嬴政的本意並非厭惡扶蘇,而是歷練扶蘇,爲將來的接班做準備。
秦始皇三十六年,熒惑守心,由於火星熒熒似火,行蹤捉摸不定,所以古代稱之爲“熒惑”。在古人眼裏,火星近似於妖星,只要行蹤怪異,準沒好事,往往預示着旱災、飢餓、兵亂、死喪之事。“心”指二十八宿中的心宿,其中有三顆星,分別代表皇帝、皇子、皇室成員。
熒惑守心則是指火星在心宿內發生“留”的現象,象徵着皇帝駕崩,丞相下臺,是古代最爲兇險的天象。
熒惑守心的天象發生以後,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天象預示着秦始皇時日無多,嬴政也感到身體日漸衰弱,卻仍然沒有召回扶蘇,致命的錯誤爲秦朝的滅亡埋下伏筆。
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車隊行至沙丘,就在八十五年前,胡服騎射的發起者,奠定趙國強國地位的趙武靈王趙雍,被活活餓死於沙丘宮,天空彷彿依舊飄蕩趙武靈王不甘的亡魂。嬴政飽含舐犢之情,強支病體從病榻上起身,給長子扶蘇寫下了最後一封書信:“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嬴政讓扶蘇把軍隊交給蒙恬,自己立即趕回咸陽主持嬴政的喪事,同時即皇帝位,爲秦二世。
扶蘇曾在北方邊境統帥過三十萬大軍,蒙恬是扶蘇最堅定的支持,只要能夠即位,任何對扶蘇的謀害都會遭到最嚴厲的報復,無論什麼人,動手之前,總要先掂一掂自己的斤兩。
嬴政的想法最終落空,因爲一個小小的程序問題。
嬴政給扶蘇書信要想生效,必須證明遺囑是經過皇帝認定的、合法的,那就要在信上加蓋御璽,而御璽是由中車府令趙高保存的。這份系天下安危的書信並沒有加蓋璽印送給扶蘇,而是留在了趙高手裏。
公元前210年,暨秦始皇三十七年,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溘然長逝,享年五十。
嬴政死後,趙高野心勃勃,成功勸說丞相李斯支持胡亥登基,同時以秦始皇的名義命令扶蘇和蒙恬自盡,因爲一旦扶蘇察覺到嬴政已死,率30萬大軍南下,誰能擋得住?尤其是主將蒙恬,曾參與秦始皇滅六國之戰,並且擊敗匈奴,匈奴人甚至不敢南下放牧,秦國現存的將領當中,沒有誰是蒙恬的對手。
使者帶着胡亥、趙高、李斯僞造的詔書前往扶蘇所在的上郡,要求扶蘇和蒙恬自盡,扶蘇淚如雨下,回房間自殺,蒙恬不相信嬴政會殺自己,堅決不肯自殺,被囚禁,後被胡亥處死。秦朝長城駐軍交給四大名將王翦的孫子王離,王離後率領秦軍與項羽在鉅鹿交戰,被俘後處死。
扶蘇具有皇帝的一切優良品質,與漢武帝太子劉據,朱元璋太子朱標共同被後人扼腕嘆息,扶蘇如果能夠順利即位,秦朝也就不會落得二世而亡的下場。
扶蘇性格略顯柔弱,要是換個脾氣火爆的,親爹兼皇帝要自己去死,估計接到詔書的那一刻,就會反了他孃的,畢竟手裏有30萬大軍,試試總有機會,反正比自殺要好。
扶蘇有沒有反敗爲勝的機會?儘管30萬大軍在手,但是扶蘇和蒙恬只能俯首認命,扶蘇並非死於胡亥之手,而是死於信息差。
首先詔書是以皇帝的名義下發的,扶蘇只能服從。即使把扶蘇的血性逼出來了,不管三七二十一,想要領兵打回咸陽去,解放全秦國,順便解放自己,也是完全做不到的。
扶蘇領兵造反也不能反對皇帝,那是親爹,連父子之情都不顧的人,誰會跟着你賣命?皇長子的名頭不管用,必須藉助皇帝的旗號。造反不能叫造反,那叫剷除朝中奸邪,除暴安良。
怎麼說那都是文字遊戲,要想成事,必須要有一支攻無不取戰無不勝的鐵軍。
軍隊?那好辦,眼前就有30萬,還是蒙恬一手帶過來的。扶蘇、蒙恬發表一番慷慨激昂的戰前動員,然後自信滿滿率軍南下,沒走幾步就會感覺不對勁,怎麼沒一個跟上來的?
要是回過頭去理論,人家準會理直氣壯地問你:“公子、將軍,虎符呢?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戰爭事關生死存亡,當然要全權掌握在國君手裏,所有戰爭的發動與終止,高級武官的任命與裁撤,兵員的徵集與調動都要經過國君點頭同意,如果是沒有國君頒發的信物,別管多高等級的軍官,也是調不了兵的。
信物主要包括三種,御璽、虎符、節。
國君下達書面命令時,一般只是動嘴,真正動筆的是身邊的祕書,寫完交給國君檢查一遍,沒問題了蓋章。只有蓋有御璽的軍令纔有效,否則就算是國君的親筆信也不好使,因爲也沒幾個人見過國君寫的字。
御璽中最出名,經歷最傳奇的莫過於秦始皇嬴政當年用過的傳國玉璽。
秦滅趙後,奪去了秦昭王垂涎欲滴的和氏璧,經過雕琢後,由李斯用篆書在其上雕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以此表明君權神授,皇位永固。
秦滅亡後,子嬰投降劉邦,並獻上御璽。西漢末年,王莽篡漢,派弟弟向太后索要御璽,太后怒而用御璽砸向來人,摔破一角,王莽令工匠用黃金修補,所以傳國玉璽又叫金鑲玉。
在反覆爭奪一千多年後,直至五代十國後唐滅亡,末帝李從珂懷抱御璽登樓自焚,傳國玉璽就此失蹤。雖然此後也曾出現,但是真假難辨。
由於傳國玉璽是中國第一位皇帝嬴政使用過的,加上西東兩漢四百年傳承,已經被神化了。各代皇帝沒有傳國玉璽,總覺得少了點什麼,甚至懷疑是不是不受上天認可啊,皇帝自己都會感到心虛。
虎符是發兵信物,由銅鑄成,形如老虎,背刻銘文。西安出土的秦杜虎符,據考證爲秦惠文王時期文物,是目前出土年代最早的虎符。秦杜虎符爲左半符,虎作行走狀,昂首挺胸,尾巴蜷曲,煞是威風。
虎符背刻銘文,但是內容很少有人在意,秦杜虎符共有銘文九行四十字:“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興土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母(毋)會符,行毆。”
這四十字類似於說明書,介紹了虎符的用法。
虎符一分爲二,國君與將軍一人一半,凡是要調動五十人以上的士兵,就必須要國君手裏的右符。
區區五十人,連剿匪都不夠,所以在得到調兵虎符之前,再高的職務也只是榮譽稱號,中看不中用。
凡事都有例外,如果遇上烽火報警的緊急情況,敵人都打到家門口了,當兵的也不能幹看着,就算沒有虎符,也要跟着將軍往上衝。
由此可見虎符的重要性,本來虎符應該由國君一手保管的,但是國君日理萬機,忙的暈頭轉向,說不定就隨手扔哪去了,萬一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後果不堪設想。所以虎符一般都是專人保管,不僅安全,出了事也方便調查。這個方法實行了幾百年都沒有出過問題,說明還是有效的。
不過,總有人不信邪。
失敗的典型是魏國的安釐王,他這個人疑心很重,不相信弟弟魏無忌也就算了,連手下大臣也信不過,好好的虎符非要藏在被窩裏,枕頭下邊,到底被偷了,要是有專人保管就不會出事,好在結果不壞。
信陵君魏無忌只有虎符,沒有加蓋璽印的書面命令,這也是引起晉鄙懷疑的主要原因。
蒙恬手裏有虎符,但是隻有半個,可惜半隻虎符只能統兵,調兵最多隻能調50人,南下咸陽,說不定半道就被土匪給劫了,根本不可能推翻胡亥,另一半虎符在嬴政那裏,現在應該在胡亥手上,想來人家是不會借的。
節的作用類似於通行證,有了它就可以暢通無阻。要不然兩軍對壘,孤零零一個人跑過來,非說是國君的使臣,還要面見將軍,說出來誰會信。
巡查的士兵首先會認爲是敵方探子,探子不可怕,因爲不會讓你活着回去。萬一是刺客,想要過一把荊軻的癮,你把他帶到將軍面前,無論行刺成功與否,自己都難逃罪責。還不如一刀砍了,提着人頭去領功。爲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用節來表明身份。
璽、符、節,三者齊備,國君的命令才能順利執行,徹底杜絕了外人私自調動軍隊的可能性,保證軍隊完全服從國君一個人的命令
秦軍將士不知道嬴政已死,所以任何人不敢叛亂,想當年嬴政的親弟弟成嶠叛亂,遭到嚴厲懲罰。就算虎毒不食子,嬴政沒有處死扶蘇,但是不會對協同叛亂的將士手下留情。即使秦軍將士知道嬴政已死,也不會不計後果地參與叛亂,畢竟詔書只要扶蘇、蒙恬的命,普通士兵沒必要攙和。
扶蘇死後,秦朝的形勢急轉直下,胡亥和趙高變本加厲的折騰秦朝,唯一能夠挽救頹勢的李斯遭趙高陷害,最終俱五刑,夷三族。扶蘇如果能夠順利即位,秦朝至少不會二世而亡,因爲扶蘇在民間的威望極高,甚至就連陳勝吳廣起義都是打着扶蘇的名號。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