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于曼联和利兹联之间的仇恨关系,经常可以听到的一般的说法是这样的:曼联与利兹的仇恨在英国被称为”玫瑰仇恨“,15世纪时,兰开夏郡的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郡的约克家族支持者为了争夺英格兰王位而爆发持续的内战。唐·里维执教的60-70年代,利兹联就没掉出过前四,当时Big4俱乐部的绝对成员之一,主要的争冠对手,曼联,利物浦,埃弗顿。

刚到曼彻斯特时,对于和曼城的德比战,以及与默西河畔的埃弗顿和利物浦之间的碰撞我有所了解,但对于曼联和利兹之间的积怨则一无所知。在还是老的英甲联赛时,我和阿尔奇·诺克斯去看了一场水晶宫击败利兹的比赛。半场比分是0-0,而下半场利兹完全占据了主动。比赛结束前20分钟,裁判拒绝判给利兹一个疑似点球,观众都疯了。有个利兹球迷冲我大喊:“你个曼彻斯特杂种。”

我问阿尔奇:“这是怎么回事?”

他说:“不明白。”

于是我试图找人问问。但利兹这球场的包厢很小,被球迷包围着。之后水晶宫进球,观众彻底失控了。阿尔奇提议离开,但我坚持不走。水晶宫又进了第二个球,这时我的后背被人用饮料杯招呼了一下,还骂得特别难听。我跟阿尔奇说:“咱们走吧。”

第二天我去问了当时的球衣管理员诺曼·戴维斯。他说:“跟你讲讲利兹吧,这梁子结得可大了。”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60年代。”诺曼说。

-亚历克斯·费格森:我的自转

为什么是60年代,只需要看看当时的英格兰顶级联赛,都是哪些球队在竞争冠军殊荣,或许可以了解一二。

关于曼联和利兹联之间的仇恨关系,经常可以听到的一般的说法是这样的:曼联与利兹的仇恨在英国被称为”玫瑰仇恨“,15世纪时,兰开夏郡的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郡的约克家族支持者为了争夺英格兰王位而爆发持续的内战。16世纪,莎士比亚在历史剧《亨利六世》中以两朵玫瑰被拔标志了战争的开始,故而后世称其为玫瑰战争。利兹是白玫瑰中心,当时的曼彻斯特属于兰开夏郡,红玫瑰一方。利兹城内以白色为主基调的古建筑、罗马柱和大理石与曼彻斯特城的红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利兹联球衣颜色也以白色为主,曼联则是红色,利兹与曼市从头到脚都写满了对立二字。

曼市,利兹

利兹与曼彻斯特两座城市长达几百年都是竞争关系,积怨已久影响到体育界,特别是足球领域的竞争。但这中世纪的战争,也许,顶多,也就有那么一点点点影响吧。主要原因还是得回顾一下60年代英格兰顶级联赛的冠军争夺。

唐·里维在1961-1974年间执教利兹联时拿到大小8个冠军,而当时巴斯比爵士执教曼联16年拿到13项桂冠。唐·里维执教的60-70年代,利兹联就没掉出过前四,当时Big4俱乐部的绝对成员之一,主要的争冠对手,曼联,利物浦,埃弗顿。同时这60年代也是形成前面费格森提到的和默西河畔的埃弗顿和利物浦之间的碰撞的前因,刚到曼联的费格森还是太年轻了,利兹联已无霸气侧漏,但也曾经无比强悍。

60-70年代

60年代曼联与利兹联的斗争,还因为查尔顿兄弟的争锋而看点多多。弟弟博比-查尔顿是曼联的当家球星,哥哥杰克-查尔顿则是利兹联的核心。有趣的是,查尔顿兄弟是双方俱乐部历史上出战“玫瑰德比战”次数最多的球员。

博比-查尔顿(Bobby Charlton):球员时代司职前腰/左边锋。1953年,博比·查尔顿以业余球员的身份加入曼彻斯特联足球俱乐部开始足球生涯,1954年转为职业球员。 博比·查尔顿是1958年2月慕尼黑空难的幸存者之一, 效力曼联期间共代表俱乐部出场759场,打进249球,位列曼联俱乐部历史出场榜和进球榜第二名, 帮助曼联夺得过1968年欧洲冠军杯冠军以及3次英格兰甲级足球联赛冠军等多项荣誉,并于1966年荣膺欧洲足球先生。 1973年,博比·查尔顿离开曼联。1984年6月,博比·查尔顿爵士成为曼联足球俱乐部董事

博比·查尔顿爵士和他的夫人,现在仍经常出现在曼联比赛的观众席,现场直播的镜头,比赛中途寻找博比·查尔顿也几乎成为了特定程序了

杰克·查尔顿(Jack Charlton):球员时代司职中后卫。1961年,唐·里维开始执掌利兹联的帅印,里维的就任令查尔顿不禁为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两人在球员时代曾发生过不快。里维曾考虑将查尔顿出售。但利物浦和曼联提出的报价均无法令俱乐部感到满意。最终里维改变了主意,他决定围绕查尔顿构筑利兹联的防线。

1962年,查尔顿开始与诺曼·亨特在后防线上联袂搭档。后者正是里维对球队进行年轻化改革的最新产品。彼得·洛里默、保罗·利尼以及比利·布莱姆纳等新鲜血液也相继来投。1964年,利兹联杀回英甲联赛。在重返英甲的首个赛季,球队就令整个英格兰足坛为之震惊。球队在联赛中以净胜球劣势惜败曼联。在足总杯决赛中又以1比2不敌利物浦。临时客串前锋的查尔顿助攻布莱姆纳打入了利兹联在全场比赛的唯一进球。

两队之间的球员转会往往也会引发球迷极大的愤慨,尤其以利兹联球员转会曼联为甚。

70年代利兹联的核心球员乔·乔丹和戈登·麦奎因转投曼联,戈登·麦奎因的话,也许解释了积怨是如何加深的

“当我离开利兹加盟曼联时,我说过99%的球员都想为曼联效力,剩下的1%是在说谎。这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好处,因为这种仇恨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可能我的这番话让他们更受伤”“我第一次随曼联重返埃兰路时,他们贩卖着上面写着“犹大”的T恤,每当我拿球,都会响起“垃圾”的歌声。”“这是一种奇怪的对立。在曼联,最重要的比赛一般是面对利物浦,但埃兰路总是敌意最深,气氛最恐怖的客场”“我不知道这种深仇大恨是怎么来的。头几年在利兹的时候,我们根本不把曼联放在眼里,也不存在什么敌意,但是随着曼联获得冠军,利兹苦苦挣扎,这种仇恨也就日渐加深了。”这也可以得到一点信息,早期利兹对曼联也不存有那么大的敌对感觉,所以和15世纪的英国玫瑰战争扯上关系似乎就更牵强了。

到了费格森时代,还有埃里克·坎通纳、里奥·费迪南德以及阿兰·史密斯。英国《每日电讯报》曾将两队之间的对立冠以“英格兰足坛最火爆同时也是最令人费解的仇恨”的名号

那时利兹有个叫杰克的门卫,我们的大巴车一到埃兰路,他就会上来扯着嗓子嚷嚷:“我代表利兹联的董事、队员和支持者欢迎你们来到埃兰路。”我就嘟囔一句:“好的。”

有些球迷会把孩子驼在肩上,向外散发着最可怕的敌意。1991年客场对利兹的联赛杯半决赛中,他们在下半场向我们发起了一些攻势,0-0的比分保持到终场前两分钟,李·夏普为我们打破僵局。那球感觉他越位了有10米。我当时在场地上,而埃里克·哈里森在教练席。有很多人认为他长得像我,某个利兹球迷显然就是其中之一,哈里森被他袭击了,打得结结实实。球迷蜂拥而上,场面乱作一团。不过尽管埃兰路的气氛始终带有敌意,我却挺喜欢那里的。

-亚历克斯·费格森:我的自转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喜欢,费格森先后从利兹联带走了埃里克·坎通纳、里奥·费迪南德以及阿兰·史密斯。坎通纳,曼联传奇7号,绰号国王,里奥·费迪南德,1800万英镑从利兹联转会曼联,打破当时英格兰转会费纪录,当时全世界身价最高的中后卫,这两位已经是传奇,根本不用多介绍了。阿兰·史密斯,很有灵性的一名前锋球员,出自利兹联足球训练班,1998年11月作客利物浦首度在英超上场,结果一鸣惊人,第一次触球就攻破了主队利物浦队的大门,当时阿兰·史密斯才刚刚度过了18岁生日。此后他在利兹一直效力至2004年,各项比赛中共为利兹打进50球。2004年转会曼联,史密斯此举大大激怒了利兹球迷,愤怒的利兹球迷烧毁了史密斯的17号球衣的称号,并把他称为“犹大”。可惜史密斯在2005/2006英超赛季曼联对阵利物浦的比赛中,阿兰·史密斯出脚阻挡利物浦重炮手里瑟的任意球致使左脚严重骨折,受伤休养半年,之后再难重返巅峰状态。

当然,足球流氓的激烈冲突也是仇恨积累的些许因素。70 年代是英国足球流氓活动的高峰期。曼联的激进球迷组织 Red Army 和利兹的激进球迷组织 Service Crew 制造了一系列超级暴力的冲突事件,许多球迷在这两个组织的对抗中受伤。不过这类足球流氓的事件,当时普遍存在,倒也不是就这两支俱乐部球迷之间针尖对麦芒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