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经人介绍,程龙红来到瑞昌市残疾人手工基地学习,从简单的竹编手工开始,打孔、穿竹条、编竹框,程龙红不仅学到了非遗项目竹编技艺,每月还有三五百元钱拿回家,这让程龙红心态变得乐观积极起来。瑞昌市残疾人手工传习基地,整合了竹编、剪纸、木雕等多个非遗项目,打造多元素的融合的非遗产品,提升非遗扶贫的造血功能。

本台讯(九江广电全媒体记者 瑞昌台 廖海兵)近来,瑞昌市积极探索“非遗+扶贫”模式,既传承了非遗技能,又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增添了动力。

程龙红是瑞昌市桂林街道桂林村的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为从小得了肌肉萎缩病,站立、走路都很费劲,没有劳动能力,只能待在家里玩玩手机。

瑞昌市桂林街道桂林村建档立卡贫困户 程龙红:“在家里没事做,就没经济来源。”

2018年,经人介绍,程龙红来到瑞昌市残疾人手工基地学习,从简单的竹编手工开始,打孔、穿竹条、编竹框,程龙红不仅学到了非遗项目竹编技艺,每月还有三五百元钱拿回家,这让程龙红心态变得乐观积极起来。工作之余,程龙红最喜欢来到竹编展柜,看竹编做的玩具,她非常想亲手做一个,给儿子当作礼物。

瑞昌市桂林街道桂林村建档立卡贫困户 程龙红:“如果是我亲手做的,给我儿子,我儿子会高兴的,是妈妈做的,给他送的礼物。”

瑞昌市残疾人手工传习基地,整合了竹编、剪纸、木雕等多个非遗项目,打造多元素的融合的非遗产品,提升非遗扶贫的造血功能。

瑞昌市残疾人手工传习基地负责人 李俊银:“这就是竹编的灯笼,这个灯笼取决于我们两大非遗结合,外面是纯手工制作的竹编,里面是我们剪纸大师剪的剪纸。”

目前,瑞昌市目前正以竹编、剪纸这个两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从设计、品牌营销、搭建服务平台等方面着手,将非遗+扶贫工作向纵深推进。

瑞昌市文化馆馆长 何明忠:“我们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服务平台,创新设计的概念,让非遗产品融入现代生活,加强非遗品牌的包装,打造营销团队。”

(来源:九江零距离)

技术编辑:黄碧辰

责任编辑:熊焕唐

审核:付必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