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天 下 有 始 , 以 为 天 下 母 。

既 得 其 母 ,

以 知 其 子 ,

既 知 其 子 ,

复 守 其 母 ,

没 身 不 殆 。

塞 其 兑 , 闭 其 门 , 终 身 不 勤 。

开 其 兑 , 济 其 事 , 终 身 不 救 。

见 小 曰 明 , 守 柔 曰 强 。

用 其 光 , 复 归 其 明 , 无 遗 身 殃 ﹔

是 为 袭 常 。

学习感悟

这一章其实还是在讲要合于“道”,抱元守一,回归质朴,清静无为。

上章言“生”。生有大德,有大德然不可见,故曰玄德。玄德常存,故曰常德,虽不可见,存存不灭。眼不可见,心则可见。

有生则有子,有子则有母。

有子有母,万物乃昌。

世人知子忘母,岂人子之德乎?

故人子应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此为本章要旨。

知子守母,不忘本也。这是证道的妙法。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始:原始,本始。

母:根源,指"道"。

河上公注:“始,有道也。道为天下万物之母。”

天下有始,始于大道。大道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的母体。

引申涵义:

母,指蕴涵着世界万物共同本质的普遍规律。

子,代表个别事物现象和具体规律。

把握了世界万物的共同本质和普遍规律,便可对其子事物有所认识。

另外,

另外,“母”不仅用来喻道,同时也是弘扬孝道。第五十四章说 “子孙以祭祀不辍”的妙理,使家族血脉传于无穷。

老子深刻宣说“身、家、乡、国、天下”之间的关系。

《道德经》中隐含了深深的孝道情怀,只是被初学者轻轻放过了。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这段话可以简单理解为既可以通过规律来解释现象,也可以通过现象来总结规律,但是重要的是掌握规律、利用规律,而不是沉浸在现象的表面之中。

我们觉得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可以理解为是对《道德经》第一章中 “有,名万物之母”和“常有,欲以观其徼”的延伸。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兑:口。门:耳目。

兑、门,都是指窍穴,意思是指产生贪欲尚为之处。

尚口者穷,妄为者败;而循其自然,则不劳而理,能虚心应物,将无为而成。

第五十六章说:“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这些都是在讲修行的方法,总体就是表达:向内观,逐渐排除外界的影响,最终达到“致虚极守静笃”的状态。

堵塞表象之浅见,禁闭贪为之欲门,始终无须劳苦。尚口妄语,贪欲施为,终身也不可救治。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事物皆有其本身的自性和规律。

什么是“见小”?能从眼前具体的小事,看到小事的出现原因和未来趋势,也就是“见微知著”的意思,这叫做“明”,即睿智。

什么叫“守柔”?是指行事低调,不与人硬碰硬对抗的意思。这样的态度似乎是常人以为的“弱”,但老子认为是内心的“强”大,是“明”的结果。对事情的前因后果一目了然,就清楚应该如何做才最有利。

“守柔”的真义,是指行为恰当。心理很明白,行为很恰当,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见小曰明,是说能从事物细微处窥见其自性、在其初萌时就能测知其将来可谓是明智。

守柔曰强,是说能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不主观臆断妄言妄为,处事无过无不及,这貌似柔弱,但却能得到成功,所以又可谓强。

范应元说:"小,谓一也。一乃道之子,微而难见。能见一,则真所谓明矣。柔,谓道也。道乃一之母,弱而难守,守之者必坚。志能守道,则真所谓强矣。"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无遗:没有遗留。

袭常: (1)因顺常道。袭,通“ 习 ”。一说为熟习常道。(2)沿袭常规。

民众之不明其理者,是因天性被贪欲蒙蔽所致,但圣人仍然相信其本来天性可复,并用大道至诚不移之德使其恢复天性之淳朴。能这样做,行事自然就顺利,不会给自己招来灾殃。这就是顺应和遵循“道”的方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