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孙策诛戮江东英豪的事情,在《吴书》之中记载不多。孙策诛戮江东英豪之举给孙权以前车之鉴。

提到孙策,大家都不陌生。这位帅哥被人称为“小霸王”,我想小霸王这个称呼,一方面是形容孙策的武功盖世,一方面也是形容孙策行为霸道。孙策最终死于许贡门客之手,而孙策之死恰恰是因为其过于霸道诛戮江东英豪一事。今日一文,我们就来看孙策诛戮江东英豪事件。

一、孙策死后的江东危机

孙策之死事发突然,孙权匆匆即位,当时的孙吴仅仅只有五郡之地,然而面临的问题却是非常之多。在《三国志》中主要概括了这三个问题:

“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

我们可以将其再简化一下,即山越问题,江东本土英豪问题,君臣间的信任问题。

今日我们要讨论的便是江东英豪的问题。孙策之死,实则死于江东英豪之手;江东英豪之所以杀孙策,是因为孙策对于江东英豪诛戮太重;孙策之所以诛戮江东英豪,是因为江东英豪阻止孙策进入江东……那么我们先从江东英豪阻止孙策进入江东开始说起吧。


孙策死于许贡之手,与其诛戮江东英豪有密切关系

二、孙策入江东的背景

孙家起源于江东一带,按理来说孙策入江东应该是属于那种“衣锦还乡”的情况,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孙策入江东反而呈现出一种“过街老鼠”的状况。

富春孙氏在《三国志》中多呈现一种被美化的嫌疑,看起来颇像是江东本地的大族。但是在《太平御览》中却记载孙坚的祖父孙钟是种瓜为生。由此看来,富春孙氏在当地恐怕是没有什么地位,根本不算是什么大族。因此江东大族瞧不起孙氏也是正常的,并没有出现类似于袁绍一样多揽收大族子弟的情况。

孙策入江东,在我们现在人看来是回归故乡再谋发展,但是在当时的人看来却是袁术对于江东的一次侵略。孙策入江东,第一个攻击的人便是刘繇,刘繇是汉室任命的扬州牧,因此孙策的举动无异于是与汉室为敌,属于“名不正,言不顺”的入侵。再加上当时孙策名义上还是袁术的部将,袁术此时又已经颇具反相,因此更加显得孙策也具有“反相”了。在关于孙策入江东的历史书写中,基本上都是如此写的:

“是岁孙策受袁术使渡江,数年间遂有江东。”

由此可见,虽然孙策这一次入江东是自主行为,但是在外人看来孙策的行为就是在袁术的指使下进行的,是为了进攻江东扩充袁术的势力,之后取代汉室。因此从名分上来看,孙策的行为就已经缺了“大义”的支撑。


孙策入江东,在当时人看来是袁术的指派

然后孙策在军队的组成上也让江东人多起疑心。我们举个例子来说啊,孙策率领着一支江东本地人组成的军队入江东,那么很可能江东本地的大族和老百姓会对孙策减少很多疑心。为什么呢?因为都是江东人,他们便不会担心孙策军队对家乡进行劫掠或者是屠杀。

在孙坚时代,孙家的军队还是一支江东人组成的军队。但是经历了将近二十年的异地征战(从江东到西凉到黄巾到董卓到刘表),这支江东军队中的江东人已经所剩无几了。取而代之的是孙策从袁术那里征来的淮泗兵。

因此我们可以想象此时的孙策在江东人心中的形象了:一个不出名的家族,一个依附袁术的将领,一支由淮泗兵组成的部队……因此孙策的形象完全是那种不被江东人所欢迎的形象,而是一个外来的侵略者的形象。

面对着孙策入江东,江东本地的大族不愿意追随孙策;江东的名士例如说许靖等人宁可出逃江东也不愿意归顺逆臣袁术……因此孙策在江东遇到的几乎都是反抗。这也直接导致了后来的孙策屠戮江东英豪事件。

孙策回归江东,实际上并不被江东人所喜欢

三、孙策诛戮江东英豪事件

作为江东的本土势力,江东英豪自然不会让外来入侵者孙策如此简单地进入江东。他们势必要给孙策制造各种各样的麻烦。面对着这些麻烦,孙策采用了一个很干脆的做法,即杀人立威。孙策因为杀戮过重,甚至引发了曹操的反感。

孙策诛戮江东英豪的事情,在《吴书》之中记载不多。《吴书》成书的时候,孙吴政权已经成型并且与江东大族相处融洽,因此在编纂《吴书》的时候对于这段历史也多有回护,仅仅是三言两语,一笔带过。据记载:

“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南之地,诛其名豪,威行邻国。”

说实话,孙策的杀戮之举势必不像《吴书》之中写得那样清淡,不然之后也不会遭受到许贡门客如此大的反抗了。曹操在南征孙权之前,曾经让陈琳写过一篇《檄吴将校部曲文》。陈琳是个很厉害的笔杆子,曾经凭借着一篇檄文骂得曹操体无完肤。


曹操曾经谴责过孙策的行为

写檄文这个东西,一方面是要言出有物,不能胡编乱造,因为你一旦胡编乱造,被人揭露出来的话这篇檄文就成了笑话了;一方面是要戳到痛处,捡一些对方的痛点来说,不然不痛不痒地说一顿,效果也不好。

陈琳作为著名的檄文小能手,在这篇檄文中特意强调了孙策诛戮江东英豪一事,希望唤起江东人的痛苦记忆,让江东人来一起对抗孙权。陈琳写到:

“而周盛门户,无辜被戮,遗类流离,湮没林莽,言之可为怆然。”

这里面的周盛二家是谁呢?即盛宪与周昕三兄弟。而周家和盛家被诛戮,也是孙策诛戮江东英豪之中最为重要的事例,我们下面会具体讲一下。

因此我们可见,孙策确实是对江东英豪做出了非常恶劣的诛戮举动,因此这种事情才会被曹操作为借口来对孙吴政权进行讨伐。即便是在《吴书》之中多有回护,也一样不能掩盖孙策的举动。


孙策在江东的诛戮行为可能很恶劣

我们先来讲讲孙策诛戮盛宪一事。盛宪是会稽人,是当时江东一带著名的儒士。孔融大家都知道,这个人嘴很毒,但是被他称赞过的人都是世间大才。盛宪就曾经被孔融称赞为“天下大名”。

盛宪做过吴郡太守,又是会稽人,在吴郡和会稽一带都有着非常大的名气。因为盛宪在当地的名气非常大,因此孙策非常忌惮盛宪,一直想要找机会杀了盛宪避免盛宪作乱。结果孙策还没有来得及杀盛宪,便被刺杀而死。因此杀盛宪的任务被落到了孙权的手中。最终孙权杀害了盛宪。

盛宪被杀一事,马上在当地引发了非常大的影响。盛家之人害怕此事会株连家族,因此逃到了山中投奔了山寇。盛宪是一个富有文名的名士,并无反叛的力量,也无反叛之心,但是就如此被孙氏兄弟杀害,确实是令人发指。

我们再来看看孙策诛戮周家三兄弟一事。周家三兄弟指的是周昕、周昂、周?三兄弟。不同于盛宪的有名无实,这三兄弟可以说是有名有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江东本地对抗孙策的中坚力量。

周昕为丹阳太守、周昂为九江太守、周?为袁绍部将,周氏三兄弟很早就与孙家结仇了。如周?曾经和孙坚打过仗,周昕和吴景打过仗,周昂和孙贲打过仗……之后孙策进攻江东,周昂被孙贲打败,之后被许贡所杀;周昕帮助王朗,之后被孙策所杀。可以说孙家三兄弟几乎都被孙策诛戮殆尽。

除此之外,还有王晟、许贡、陆康等人被杀,伴随着这些大家族的代表人物被杀的,是一整个家族被屠戮的悲剧。我们后面所熟知的江东家族例如说“顾、陆、朱、张”,但是里面却少了周家、盛家、王家这些曾经辉煌过的家族等,我们可想而知孙策诛戮江东英豪一事给江东造成的伤害。

孙策后面被许贡门客刺杀,正是因为孙策屠杀江东英豪太过而给自己种下的苦果。在孙策之后,孙权吸收兄长的教训,对于江东英豪的态度从打压转向了安抚和转化,希望化其为己用,让其成为自己称霸江东的助力。虽然其中有诛杀盛宪、沈友之事,但是相对于孙策的时候已经是收敛了很多了。

孙策诛戮江东英豪之举给孙权以前车之鉴

但是毕竟世家大族不会去完全归心于孙权的,因此孙权往往还是会举起屠刀来震慑这一批世家大族,不过此孙权的手段已经变得成熟了许多,不同于兄长孙策惯用的武力,孙权开始玩弄阴谋权势,之后江东发生了数次公案就是很好的见证。其实孙策在临死的时候的遗言,已经为孙权指好了将来应该走的道路:

“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

孙策认为论争夺天下,决胜于战场,孙权是不如孙策的(这个确实);但是论保全江东,团结人心,孙策是不如孙权的。因此未来孙权要走的道路不是像他的兄长一样走上诛戮屠杀的道路,而是要去寻找一条相对和平的道路去团结孙吴政权中的各个大族,在安抚人心的基础上以求孙吴的进一步强大。


孙权未来走的道路,实属应该感谢兄长孙策

四、总结

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比喻去看孙策诛戮江东英豪的事件。最初江东类似于一根长满刺的木棍,这些刺就是江东英豪,孙策的做法是想要把这些刺给全部拔下来,然后将光秃秃的木棍给自己的后人,结果后来孙策反而被刺给扎死了。在孙策临死前想到,这些刺虽然会对自己产生伤害,但是也会对敌人产生伤害,与其拔掉所有的刺,不如做一双手套保护好自己然后用这根木棍去打别人。

江东到了孙权手中后,孙权接受了自己哥哥拔刺的教训,开始转而利用这些刺,而孙家与江东士族的关系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互相帮助、互相利用的阶段。

而这个经验的获得,则是用了孙策的血和无数江东英豪的血才得出来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