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中,仅有正妻所生的子女为嫡子嫡女,其地位要远高于妾室所生的庶子庶女,无论是在继承权、宗庙祭祀权、财产分配权等待遇上都相差甚远。中国古代的嫡庶之分,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时代,周代的「宗法制度」是以血脉来衡量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在周天子分封诸侯时,确立了嫡长子可以继承其父的地位与财产,其他的儿子便只能依其地位的不同,依序继承较少的官爵与财产。

前言:嫡庶之分始于周代的宗法制度,为了血脉正统的传承,以及避免子孙争夺爵位与财产而造成家宅不宁,因此定下森严的等级制度避免争议。其中,仅有正妻所生的子女为嫡子嫡女,其地位要远高于妾室所生的庶子庶女,无论是在继承权、宗庙祭祀权、财产分配权等待遇上都相差甚远。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不易君子

题/古代嫡庶区别有多大?一家人真的要说两家话
文/猫儿眼,一只喜爱文史,爱谈论古今的小猫儿
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每当看到古代宅斗剧时,大户人家妻妾之间的纷争,嫡子和庶子地位的悬殊,那么到底什么是「嫡出」?什么又是「庶出」呢?

(嫡庶)
嫡庶之分的由来
中国古代的嫡庶之分,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时代,周代的「宗法制度」是以血脉来衡量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在周天子分封诸侯时,确立了嫡长子可以继承其父的地位与财产,其他的儿子便只能依其地位的不同,依序继承较少的官爵与财产。

(宗法制度示意图)
然而,要如何“当”上嫡长子呢?所谓的「嫡」指的是正妻,正妻的儿子便为嫡生、嫡子,即正宗、正统的意义,正妻所出的第一个儿子即为嫡长子。因古代有立嫡、立长的规矩,所以一般都由嫡出的子嗣继承其父的位置。
至于庶子,「庶」为旁支的意思,即妾室所生的儿子便为庶子、庶出,一般庶出子嗣不会被列入候选继承人中,但自古以来也有立贤一说,故而若是嫡子行为过于荒诞,或是嫡妻没有生出儿子,庶子才有可能被列入继承的考量。

(嫡庶示意图)
嫡妻与庶妻之分
一般情况下,一名男子只能娶一位正妻,称之为嫡妻,仅有如西晋时的贾充等少数人,因特殊情况得到皇帝的允许才能有地位相当的左、右夫人。
因此,现代人多认为古代男子可以三妻四妾,其实是不正确的观念,尽管古代男子可以同时纳很多的妾,但是被称之为「嫡妻」的原配仅能有一位,就算原配夫人过世,男子再明媒正娶的女子也只能是继室,或被称为续弦。

(在古装电视剧中经常能看到关于嫡庶的元素在内)
除此之外,嫡妻也不能被降为妾,如《唐律疏议》:
「诸以妻为妾,徒二年。各还正之。」
嫡妻只有在犯了七出之罪才能被休弃。也有些女性地位较高的朝代如唐朝时甚至规定,即使嫡妻犯了七出之罪,但符合以下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条也不能休妻(三不去):
一、经历过公公或婆婆的葬礼;二、糟糠之妻不下堂,即嫁娶时男方地位不高,后来富贵的;三、妻子家族以无亲友,若被休弃会无家可归的。

(唐朝仕女图局部)
其他除正妻以外的合法配偶则是庶妻,多被称之为侧室或妾;另外没有透过正式婚姻仪式而纳入的女子,如家里的婢女或从外面带回来的歌舞妓,在广义上也会被称作妾,又称作侍妾。
与嫡妻相比,妾的地位在家族中微不足道,甚至在家中妾的子女不可称呼生母为娘,仅能称之为姨娘,并称正妻为母亲。

(妾室在人眼中地位微不足道)
嫡子与庶子之分
上文中有提到,嫡长子具有继承权,如唐代立嗣的顺序是以嫡长子最为优先,嫡长孙第二,再来才轮到其他嫡子,若是嫡子一脉无人,才轮到庶子、嫡幼孙、嫡庶孙的顺序。
那么拥有继承权有什么好处呢?除了爵位与财产的继承之外,最重要的是获得祭祀宗祧的权利,在一个家族中,每一代仅能有一名男性享有宗族继承权,即为宗主或家主,代表对祖先血统的继承,同时也决定了爵位与财产继承的份额。

(宗庙祭祀)
嫡庶之分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大户人家子嗣对于权力与财产的争夺,如房玄龄在天下太平时从隋炀帝的嫡庶不分看出情况严重未来可能导致亡国,而隋朝最后也的确灭亡了。
对于女子而言,嫡女的地位也远高于庶女,像是皇家嫡出公主与庶出公主出嫁,其封地与陪嫁便相差甚远;大户人家或普通平民百姓家中的嫡女与庶女出嫁,所能选择的男子家室也是不相同的。
嫡庶之分自古以来便有之,我们也要感谢生在现代社会中,无论小孩如何,都是父母的宝贝,没有什么嫡庶的差别。
更多【不易君子】精彩内容请参见:
“鸡肋智囊”范增,置身于天下大势之间而无能为力
刘邦:谁说创业要趁早?审时度势最重要!
延岑:与刘秀刚了一辈子的老乡,被戏称正确答案排除器的时代明灯
宋仁宗的一生哀痛:前半生得不到真正母爱,后半生享不了天伦之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