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收藏爱好者认为,年代越久的收藏品就越值钱。这其实是个误解。

藏品的收藏价值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价值、稀罕程度和工艺水平上。

一些高古陶器,尽管有数千年的历史,但因其存世量大、制作粗劣,其价值远远低于后世的一些精稀藏品。

喜欢钱币的朋友,请加下面微信交流

收藏界有这样一个说法,当时就很值钱的东西,现在仍会很值钱;当时不值钱的东西,现在还是不值钱。

明清时期,皇帝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制瓷人才到景德镇,专为皇家烧制瓷器。这一时期的官窑瓷器不计成本,极为精良,在当时就身价不菲。

在近年的一些拍卖会上,明清官窑瓷器的精品动辄拍出数千万元的惊人价位。

而一些民用陶器、瓷器,因做工较为粗糙、没有什么工艺价值,直至数百年后的今天,其收藏价值仍然不高,目前也就在百元到万元之间。

收藏品的价格弹性很大,即使是同一件收藏品,其价格也会因人、因地、因时而异。

有的藏品可能收藏价值并不高,但有人出于特殊爱好,有人为寄托某种特别的感情,有人为了配齐系列藏品中的缺品,却视其为珍宝,不惜以大价钱购得。

由于各地的收藏氛围、购买能力不尽相同,一件藏品在不同场合的“身价”可能会有很大悬殊。“地区差”因此便成为精明商人的生财之道。

例如:某国画大师的一件作品,多年前在一般小城市的拍卖会上成交价仅1万元,在大城市则拍出了6万元,再拿到北京,成交价变成了几十万元。

收藏是件很奇妙的事,既被人称为花钱的“无底洞”,有多少钱都能投进去;但同时也有人说,钱少照样能搞收藏。

其中诀窍就在于要学会以藏养藏,即以有限的资金投资于有升值潜力的藏品,在适当的时候兑现收益,再进行下一次投资。

长此以往慢慢积累,收藏的资金投入才会逐步减少,但藏品却会逐步增多。

为何民间藏家出手变现却很难?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国内外的收藏艺术品市场的活跃程度.大批收藏爱好者就加入了这个行列。

不管是腰缠万贯的还是小有积蓄的,都在大江南北跑着,只要听闻哪个地方出了什么好东西,就一窝蜂的涌到那里去淘宝,谁敢说自己没个捡漏的心思。

好了,东西是收到了,真真假假、好好坏坏各个层次的都有。我见过很多收藏者,藏的家里都挪不过地来了,有的睡觉连老伴都不要了,夜夜抱着个宝贝瓷瓶睡觉。

随着现在各方艺术品利好的新闻一多,大家都想时候到了,该出去点东西了,宝贝再不舍得。

这年头也还是钞票实际,有的人便无头苍蝇似得到处跑卖东西,但是,发现想卖点东西没那么容易。

究其主要原因还是个人期望值与藏品实际情况相差太大,眼高手低价格不按市场经济或者藏品实际价值。

有些收藏者,在出手自己的藏品时,完全不按照正常的市场行情来做价值评估,动不动就开口百万千万上亿。

自然而然买家就望而却步了,必定都是钱啊,谁都不想做冤大头。真的藏品、好的心态、正确的市场定位,这三者都不可缺失。

低值高估,是古玩艺术品难以变现的普遍原因。无论是价格亲民的普通收藏品还是身价过亿的民间藏品,多种品类的文化艺术品都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低值高估现象。

低值高估源于藏家对藏品过度的心理预期,其影响不仅仅在“惜售”,更在于整个收藏市场价值评定缺乏一个权威可靠的严格秩序。

特别是高古瓷,近年价格高企,显然与其自身艺术价值不符,这主要受拍卖市场上身价过亿的同类瓷器的蛊惑和一些鉴定专家的误导。

藏家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是同一类器物,也存在精品和普品之分,特别是对于古玩艺术品,更要求精品性与稀缺性。

所以,以拍卖图册上的价格作为自身收藏的参考是收藏之大忌,更是“低值高估”现象的滥觞。

赝品泛滥,也是古玩艺术品变现难的原因之一。

赝品泛滥直接影响到艺术品的正常流通,个别收藏家、鉴定师存在术业不精、见利忘义等问题,损害了艺术品鉴赏的大环境,更伤害了艺术品的正常流通。

在收藏市场中,“作伪”“鉴伪”耗费了藏家太多的心血与金钱,古人就曾有“粮油一分利,百货十分利,珠宝百分利,古玩千分利”的说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艺术品收藏呈现出趋利主义至上的倾向。

古玩艺术品收藏变现难问题如何解决?

1、要摆正心态,不断学习收藏知识。

投资只是古玩艺术品收藏的一种功能,即便是藏家以投资为主,也需要不断地去了解艺术品的其他功能与相关知识。

逐渐的加强自己对藏品的判断力,才能更好的把握收藏市场的形势与走向。

2、要把握住藏品变现的时机。

国内艺术品市场日趋活跃,许多艺术品的市场价位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但是,多年来收藏市场也经历过不少的起起伏伏,想要自己的藏品取得丰厚的回报,就要把握好时机。

一般来讲,一旦某一类型的收藏品突然出现了火爆的行情,并且在较短的时期内有一定的增幅,就应该抓住这样的实际,将手中的藏品出售变现,避免藏品行情行至低谷时难以变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