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吴泾镇经发办主任曹晓东看来,政府帮助企业去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痛点和困难,是理所当然的事。为给园区企业解决防疫物资缺口,吴泾镇不少干部使出了浑身解数——发动身边的亲戚朋友,在微信朋友圈里找线索、找资源、找渠道。

摘要:我们在吴泾镇欣喜地看到,一个3.0版本的政商关系正在出现。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频 12:56节目精彩片段

编者按: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国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坚守一线,在65万个城乡社区从事着疫情监测、出入管理、宣传教育、环境整治、困难帮扶等工作。对于上海这样一座超大城市而言,社会治理工作如何从疫情防控中积累经验、整合资源,从而推动社区工作的全面进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市民与社会》节目联合上观新闻“思想汇”栏目等单位联合推出特别专题:破“疫”2020——疫情大考下的社区之治系列大讨论。系列节目围绕五个议题,邀请社区工作者、居民代表、社会组织、属地单位、专家学者等嘉宾,在黄浦区五里桥街道、浦东新区花木街道、闵行区吴泾镇、长宁区虹桥街道和徐汇区天平街道五个社区展开探讨。今天推出第三期在吴泾镇的讨论活动。

疫情对企业生产经营带来巨大冲击,但在上海这个镇,园区企业注册数竟然不降反增。

“最近我到吴泾来,听到了一个让我挺惊诧的数字,吴泾园区的企业注册数竟然在1-4月份增长了40%,你们是怎么做到的?”5月28日,在破“疫”2020——疫情大考下的社区之治吴泾镇讨论现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秦畅抛出了这样一个疑问。

凝聚力来自于“找口罩”?

有人说,是疫情期间“找口罩”的暖心帮助,把企业凝聚起来了。

“公司复工复产以后,防疫物资紧缺,我们通过园区免费拿到两千多个口罩,一解燃眉之急。”“我们企业员工数量特别多,口罩需求大,通过政府提供的渠道,我们成功购买到几万只口罩。”

为给园区企业解决防疫物资缺口,吴泾镇不少干部使出了浑身解数——发动身边的亲戚朋友,在微信朋友圈里找线索、找资源、找渠道;甚至采用交接班的方式,半夜轮流和国外朋友商量对接……“我们建了各种各样的口罩群、额温枪群、防护服群、消毒水群,把有需求的企业和资源方对接起来。这边匀一点、那边救救急,解决了园区大部分企业复工以后的物资问题。”吴泾镇招商中心主任叶英说。

如果说防疫物资紧缺只是暂时的,那么疫情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冲击则更为剧烈。

回想起疫情初期的生存危机,上海拉夏贝尔服饰有限公司总裁助理马元斌仍心有余悸。年前,拉夏贝尔在冬季商品上投入了大笔资金,可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销售计划,企业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走投无路之下,公司找到了吴泾镇政府。“镇政府领导马上帮忙和多个部门协调,和我们时刻沟通材料准备的细节,一直在跟进和推动事情的进展。”两天后,公司顺利融到资,员工工资有着落了。“我们之所以和地方政府有这么强的黏性,是因为他们是实实在在地在为企业做事。”马元斌充满感动地说。

△上海拉夏贝尔服饰有限公司总裁助理马元斌在讨论现场

“为企业求人办事,一点都不丢人”

用心、温暖、感情……讨论现场,这些颇具温度的字眼时时出现。“吴泾为什么能形成这样其乐融融的政商关系?干部们愿意倾尽全力帮助企业,你们的动力来自哪里?”上海市人大代表屠涵英有些好奇。

在吴泾镇经发办主任曹晓东看来,政府帮助企业去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痛点和困难,是理所当然的事。“我们自上而下一直有个理念,为企业去求人帮忙、求人办事,一点都不丢人。”吴泾镇事务所所长李彬说:“在吴泾镇,企业就像是自己人,不会去想这是你的事还是我的事。”

“双方建立了相当的感情和信任。”吴泾镇党委副书记沈军这样总结这里的政商关系。感情的背后有制度的支撑,沈军介绍,这几年吴泾镇通过区域化大党建的形式,把整个吴泾区域内所有资源汇集到一个平台,在这基础上,又根据产业方向和体制机制方向,做一些错位的平台搭建,形成吴泾区域科技创新链平台和时尚产业链平台。与此同时,吴泾镇致力于打造一个产学研一体的营商机制,推动区域内高新企业与人才、资金、专家资源的有机对接。各类市场要素通过平台充分流动,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在此间得以深化。

△吴泾镇党委副书记沈军在讨论现场

疫情期间,政府搭建的平台效果得到充分显现。麦邸食品是园区内一家主要向五星级酒店供货的代餐加工企业。疫情期间酒店行业不景气,麦邸也遭遇销售困难。怎么办?镇招商中心主任叶英为麦邸和另一家服饰公司“主格”牵线搭桥,主格服饰共享出线上平台和客源,助力麦邸食品完成了“线上转型”。“我们入驻‘主格家’微信小程序以来,已经完成了两千多单交易。”麦邸食品创始人宋重贞说。

营商环境3.0版本:构建企业发展的社会网络和生态体系

新型政商关系,既讲究“亲”,也不能失了“清”。

《中国孵化器》杂志主编、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协会副秘书长范伟军指出,政商关系是有边界的。“我们在讨论政商关系的时候,不能走到另外一个误区。不能一味认为我们帮企业做了这个、做了那个就是好事。企业的成功和成长,99.9%是靠企业自身,外围条件、外部环境始终只是企业成长成功当中极少部分的份额,是外在的辅助力量。”

范伟军指出,政府服务企业过程中,要考虑营商环境、竞争关系、政府职能、服务抓手的公开公正透明。“政府官员不能一天到晚当救火队员。”

△《中国孵化器》杂志主编、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协会副秘书长范伟军在讨论现场

而在上海大学基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教授黄晓春看来,吴泾镇正探索出一个营商环境的3.0版本。

“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0版本里,大多数地方政府干的是筑巢引凤的工作,通过税收优惠、税收返还、土地优惠的办法吸引企业。到2.0版本,我们意识到要打造一个好的营商环境,于是政府向前迈进一步,帮助企业去处理很多内部的协调。”

“但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是有边界的。”他进一步说:“我们在吴泾镇欣喜地看到,一个3.0版本的政商关系正在出现。他打造了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通过区域化党建的形式构建了社会化网络,把各种各样的组织、企业汇聚在一起。大家在这个网络中讨论资源如何共享和流动,于是商机慢慢地就出来了。”

“在这里政府不再是冲在第一线,他提供平台让企业之间互相帮助,政府则在必要时充当信任背书。在这个地方,你看到一个适合经济发展的社会土壤和生态体系,这是我们今天迈向新一轮发展时,地方政府更大的挑战。”黄晓春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