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吳涇鎮經發辦主任曹曉東看來,政府幫助企業去解決發展過程中的痛點和困難,是理所當然的事。爲給園區企業解決防疫物資缺口,吳涇鎮不少幹部使出了渾身解數——發動身邊的親戚朋友,在微信朋友圈裏找線索、找資源、找渠道。

摘要:我們在吳涇鎮欣喜地看到,一個3.0版本的政商關係正在出現。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頻 12:56節目精彩片段

編者按: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全國400多萬名社區工作者堅守一線,在65萬個城鄉社區從事着疫情監測、出入管理、宣傳教育、環境整治、困難幫扶等工作。對於上海這樣一座超大城市而言,社會治理工作如何從疫情防控中積累經驗、整合資源,從而推動社區工作的全面進步?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市民與社會》節目聯合上觀新聞“思想匯”欄目等單位聯合推出特別專題:破“疫”2020——疫情大考下的社區之治系列大討論。系列節目圍繞五個議題,邀請社區工作者、居民代表、社會組織、屬地單位、專家學者等嘉賓,在黃浦區五里橋街道、浦東新區花木街道、閔行區吳涇鎮、長寧區虹橋街道和徐彙區天平街道五個社區展開探討。今天推出第三期在吳涇鎮的討論活動。

疫情對企業生產經營帶來巨大沖擊,但在上海這個鎮,園區企業註冊數竟然不降反增。

“最近我到吳涇來,聽到了一個讓我挺驚詫的數字,吳涇園區的企業註冊數竟然在1-4月份增長了40%,你們是怎麼做到的?”5月28日,在破“疫”2020——疫情大考下的社區之治吳涇鎮討論現場,上海人民廣播電臺主持人秦暢拋出了這樣一個疑問。

凝聚力來自於“找口罩”?

有人說,是疫情期間“找口罩”的暖心幫助,把企業凝聚起來了。

“公司復工復產以後,防疫物資緊缺,我們通過園區免費拿到兩千多個口罩,一解燃眉之急。”“我們企業員工數量特別多,口罩需求大,通過政府提供的渠道,我們成功購買到幾萬只口罩。”

爲給園區企業解決防疫物資缺口,吳涇鎮不少幹部使出了渾身解數——發動身邊的親戚朋友,在微信朋友圈裏找線索、找資源、找渠道;甚至採用交接班的方式,半夜輪流和國外朋友商量對接……“我們建了各種各樣的口罩羣、額溫槍羣、防護服羣、消毒水羣,把有需求的企業和資源方對接起來。這邊勻一點、那邊救救急,解決了園區大部分企業復工以後的物資問題。”吳涇鎮招商中心主任葉英說。

如果說防疫物資緊缺只是暫時的,那麼疫情對企業生產經營的衝擊則更爲劇烈。

回想起疫情初期的生存危機,上海拉夏貝爾服飾有限公司總裁助理馬元斌仍心有餘悸。年前,拉夏貝爾在冬季商品上投入了大筆資金,可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銷售計劃,企業面臨巨大的資金缺口。走投無路之下,公司找到了吳涇鎮政府。“鎮政府領導馬上幫忙和多個部門協調,和我們時刻溝通材料準備的細節,一直在跟進和推動事情的進展。”兩天後,公司順利融到資,員工工資有着落了。“我們之所以和地方政府有這麼強的黏性,是因爲他們是實實在在地在爲企業做事。”馬元斌充滿感動地說。

△上海拉夏貝爾服飾有限公司總裁助理馬元斌在討論現場

“爲企業求人辦事,一點都不丟人”

用心、溫暖、感情……討論現場,這些頗具溫度的字眼時時出現。“吳涇爲什麼能形成這樣其樂融融的政商關係?幹部們願意傾盡全力幫助企業,你們的動力來自哪裏?”上海市人大代表屠涵英有些好奇。

在吳涇鎮經發辦主任曹曉東看來,政府幫助企業去解決發展過程中的痛點和困難,是理所當然的事。“我們自上而下一直有個理念,爲企業去求人幫忙、求人辦事,一點都不丟人。”吳涇鎮事務所所長李彬說:“在吳涇鎮,企業就像是自己人,不會去想這是你的事還是我的事。”

“雙方建立了相當的感情和信任。”吳涇鎮黨委副書記沈軍這樣總結這裏的政商關係。感情的背後有制度的支撐,沈軍介紹,這幾年吳涇鎮通過區域化大黨建的形式,把整個吳涇區域內所有資源彙集到一個平臺,在這基礎上,又根據產業方向和體制機制方向,做一些錯位的平臺搭建,形成吳涇區域科技創新鏈平臺和時尚產業鏈平臺。與此同時,吳涇鎮致力於打造一個產學研一體的營商機制,推動區域內高新企業與人才、資金、專家資源的有機對接。各類市場要素通過平臺充分流動,政府與企業、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關係也在此間得以深化。

△吳涇鎮黨委副書記沈軍在討論現場

疫情期間,政府搭建的平臺效果得到充分顯現。麥邸食品是園區內一家主要向五星級酒店供貨的代餐加工企業。疫情期間酒店行業不景氣,麥邸也遭遇銷售困難。怎麼辦?鎮招商中心主任葉英爲麥邸和另一家服飾公司“主格”牽線搭橋,主格服飾共享出線上平臺和客源,助力麥邸食品完成了“線上轉型”。“我們入駐‘主格家’微信小程序以來,已經完成了兩千多單交易。”麥邸食品創始人宋重貞說。

營商環境3.0版本:構建企業發展的社會網絡和生態體系

新型政商關係,既講究“親”,也不能失了“清”。

《中國孵化器》雜誌主編、上海科技企業孵化協會副祕書長範偉軍指出,政商關係是有邊界的。“我們在討論政商關係的時候,不能走到另外一個誤區。不能一味認爲我們幫企業做了這個、做了那個就是好事。企業的成功和成長,99.9%是靠企業自身,外圍條件、外部環境始終只是企業成長成功當中極少部分的份額,是外在的輔助力量。”

範偉軍指出,政府服務企業過程中,要考慮營商環境、競爭關係、政府職能、服務抓手的公開公正透明。“政府官員不能一天到晚當救火隊員。”

△《中國孵化器》雜誌主編、上海科技企業孵化協會副祕書長範偉軍在討論現場

而在上海大學基層治理創新研究中心教授黃曉春看來,吳涇鎮正探索出一個營商環境的3.0版本。

“在改革開放之初的1.0版本里,大多數地方政府幹的是築巢引鳳的工作,通過稅收優惠、稅收返還、土地優惠的辦法吸引企業。到2.0版本,我們意識到要打造一個好的營商環境,於是政府向前邁進一步,幫助企業去處理很多內部的協調。”

“但政府和企業的關係是有邊界的。”他進一步說:“我們在吳涇鎮欣喜地看到,一個3.0版本的政商關係正在出現。他打造了一個地方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通過區域化黨建的形式構建了社會化網絡,把各種各樣的組織、企業匯聚在一起。大家在這個網絡中討論資源如何共享和流動,於是商機慢慢地就出來了。”

“在這裏政府不再是衝在第一線,他提供平臺讓企業之間互相幫助,政府則在必要時充當信任背書。在這個地方,你看到一個適合經濟發展的社會土壤和生態體系,這是我們今天邁向新一輪發展時,地方政府更大的挑戰。”黃曉春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