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縣·祁奚父子陵園(新韻)

慄文政


小園花木竟芳芬,鶯囀空廊處處聞。
舉賢不以仇親論,千年風範示今人。

編者注   祁奚父子陵園位於祁縣城南3公里的閻名村,是東周時期晉國大夫祁奚和其子祁午(晉悼會時中軍尉)的墓葬。

公元前570年,請求告老,祁奚推薦了他的仇人解狐接替他的職務。不料,未及任命,解狐便猝然去世。祁奚又推薦了自己的兒子祁午。當時人稱“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後世也把他奉爲以國家利益爲重,不計個人恩怨的楷模。


公生明、廉生威,很多人知道這樣的道理,也有很多人一次爲思想的巔峯和行動的高標。爲這樣共同的理想,人們在現實社會中建造了和存留了一些先賢的遺蹟,供當下頂禮和效仿。祁奚父子墓就是一個。

慄翁來到這裏,幾乎是一場以德爲鄰的教化之行。陵園並不大,也不算宏偉,根本不能以棋牌形容。但是這裏卻芬芳四溢,草木蔥蘢,鶯啼燕舞之聲不絕。

墓葬,本應是肅殺之地。但是詩人卻以形容“風清氣朗、山明水秀”的文字來形容陵園,或許在邏輯上格格不入,完全沒有睹物思人黯然傷神的感覺。

現在學生在作文時,有一種套路和模式,逢清明必哀婉,逢大事必隆重,絲毫沒有文章新意和思想自主。鄭板橋說文章做法,“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文章如是,詩文亦如是。

於是慄翁筆鋒斗轉,幾乎用自問自答的形式,直接回復了上句引發的讀者疑問,因爲當下我們緬懷的是祁奚精神和祁奚精神背後偉大的人格:“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

因爲光明磊落,所以在行事中,我們無所畏懼。這,纔是詩人真正的用意所在。

詩文中使用了問答形式和邏輯關係,使得詩文蘊含的深厚道理更加凸顯,甚至對當下都有現實意義。(王清茗)


(以上內容作者原創授權發佈,首發今日頭條,行走山西媒體矩陣同步發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