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年后,丹麦最大的党派国土运动领导人马丁·诺达在纪念碑前发表演讲,宣告要把外来移民扔出丹麦。令人意外的是,《丹麦之子》中的种族主义极端派领袖马丁·诺达并不像希特勒那样嚣张,而是一个典型的温文尔雅的政客,但他用平淡的语速说出来的观点,却一点也不逊于希特勒。


这些年,北欧小国丹麦的电影令人刮目相看。《地雷区》《罪人》《狩猎》《征服者贝莱》《黑暗中的舞者》《狗镇》,随手就可以列出一长串。一个人口只有500多万的小国,居然可以产出那么多优秀的电影,令人惊讶。今晚要聊的《丹麦之子》就是最新的一部颇具话题性的丹麦政治寓言电影。影片的故事背景是2024年的丹麦。一对恋人刚刚吻别,突然发生爆炸袭击,23人丧生。一年后,丹麦最大的党派国土运动领导人马丁·诺达在纪念碑前发表演讲,宣告要把外来移民扔出丹麦。当时的丹麦,种族关系高度紧张,冲突不断。马丁·诺达领导的国土运动在竞选中占据压倒优势。


19岁的伊拉克青年扎卡里亚不满移民遭受的歧视和欺凌,参加了一个抵抗组织,被派去刺杀马丁·诺达。不料却落入警方圈套,被捕入狱。引诱扎卡里亚的是打入抵抗组织内部的阿拉伯裔特工阿里。在种族主义者和伊斯兰移民极端势力的冲突中,阿里左右为难,他的妻子也被白人极端主义者用硫酸烧伤。最终,阿里毅然开枪,将在大选中获胜的马丁·诺达打死,阻止了极端政权的上台。


《丹麦之子》虽然讲述的是未来的故事,但绝对有强烈的现实意义。911事件20年来,全世界的种族和文化冲突非但没有缓解,反而愈演愈烈。从美国修建美墨隔离墙,到欧洲阻断移民潮,从法国《查理周刊》遇袭,到俄罗斯圣彼得堡地铁惨案,从印度孟买恐怖袭击,到英国曼彻斯特恐怖袭击。我们似乎每隔几个月都会听到这样耸人听闻的新闻,伴之而来的是欧美国家民众对外来移民的担忧和排斥日甚,导致极端民族主义甚嚣尘上。这就是《丹麦之子》产生的现实背景。


令人意外的是,《丹麦之子》中的种族主义极端派领袖马丁·诺达并不像希特勒那样嚣张,而是一个典型的温文尔雅的政客,但他用平淡的语速说出来的观点,却一点也不逊于希特勒。他把丹麦社会出现的问题归咎于外来移民,要把外来移民扔出丹麦。他认为,丹麦曾经如此好客地收留了外来移民,现在不能这样了。移民通过法律获得了公民权利,丹麦也可以通过法律取消移民的公民权利,这是拯救丹麦的正确方式。


遗憾的是,时间过去了70多年,但是希特勒式的白人至上种族主义依旧阴魂不散。虽然马丁·诺达是电影的虚构人物,但却深刻反映了欧美国家的现实。尤其是近年来,借助于恐怖主义势力的发展,民粹主义日益高涨,极右势力抬头,马丁·诺达这样的新纳粹言论在欧洲和美国屡见不鲜。太平洋对岸那位大嘴巴总统先生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我们面临的是充满仇恨的世界,是越来越危险的世界。除了中国以外,几乎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民众都在担惊受怕,不知道明天将会发生什么。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民族和文化融合才是正道。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被外力消灭。把外来移民赶尽杀绝和打死马丁·诺达,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反而会激发更严重的冲突。如何化解仇恨,融合发展,实在需要人类的智慧和共识。不然,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地球将溶进血海里。

【该内容通过维权骑士士值品牌馆授权发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