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通常所说的黄帝、颛顼、帝喾都是族群代表,他们代表的是一个历史阶段,而唐尧和虞舜、大禹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司马迁之所以把舜帝说成黄帝后裔,有两个原因:一因《大戴记》的导向,二因虞舜成了帝尧的女婿,就使得华夏族与东夷族有了融合,这个特点时期,虞舜一直在尧的祖庙里祭祖,而尧是帝喾的次子,是黄帝后裔,加上女婿当半子之谓,故而把舜帝也列入了黄帝族系。

大家好,我们的小仓鼠打洞学会另一种情怀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文/郑国茂
舜帝是三皇五帝之一;是一个出生贫寒、以孝立家、孝感天地而得以称帝的皇帝。
历史上,关于三皇,有多种说法:
前文说过,三皇是指燧人、伏羲、神农,也就是燧皇、羲皇、农皇。其主要依据是:燧人氏钻木取火,使原始时代利用自然火进步到人工取火,进而教人熟食,以化腥臊,结束了古代人茹毛饮血的历史。燧人氏为人类做的贡献得到人们的喜欢和肯定,于是许以天下而称之为燧皇。伏羲即太昊,风姓。伏羲之前是母系氏族时代,男卑女尊,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伏羲定嫁娶以修人道,从此开创了父系氏族社会,同时始创八卦,结绳织网,教民捕鱼畜牧,以充庖厨。伏羲氏为人类做的贡献得到人们的喜欢和肯定,于是许以天下而称之为羲皇。神农氏则是农耕和医药始祖。在人们不识谷物,食物单一情况下,神农亲尝百草,识别谷物药材,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教会人们种植五谷,用药物为人治病,同时,他设市以物易物,使人们各得其所。神农为人类做的贡献得到人们的喜欢和肯定,于是许以天下而称之为农皇。
人类发展进程中,燧人、伏羲、神农代表了人类文明的三个重要阶段。
五帝是指哪些人?史学界趋近一致的意见: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可见,舜是五帝之一。
我们要了解舜帝,还十分必要先简单了解一下中国历史的发展状况,了解一下三皇五帝中的炎帝与黄帝。
人类历史上,原始公社制度沿袭了数百万年以后,才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这个时候,人类已经发明了农业与畜牧业,生活资料也有了可靠的来源。原始公社制度已经过度到了氏族公社的母权制和父权制,两性关系也由杂交、群婚,过渡到了对偶婚,出现了一夫一妻制。人们开始了定居生活。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农业与畜牧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氏族公社的社会产品已经有了少许剩余,商品交换也就出现了,私有制、奴役制、阶级关系也开始在氏族公社中萌生了。这样,原始人类也就走完了远古洪荒时代,昂首阔步地跨进了文明时代。
最早的时候,我们说中华民族四千年文明史,这是从夏代开始计算的。而实际上呢,多年来,我们对历史的研究都停滞于西周元年(公元前841年),即是说,我们有确切纪年的历史不足三千年。直到1977年夏,历史、考古学家唐兰在《光明日报》撰文:《从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文字看我国最早文化的年代》。文中说:“大汶口文化是少昊文化”,“少昊的英雄是蚩尤”。又说:“我国历史的最早一页是黄帝和炎帝的坂泉之战与黄帝和蚩尤的琢鹿之战,由于黄帝和炎帝讲和了,所以蚩尤被杀。但在少昊民族中,蚩尤仍然是英雄。”唐兰主张中国历史应该从炎帝黄帝开始,有六千年的文明史。
从唐兰开始,中国的史学界才把中国的历史在四千年与六千年之间打了个折扣——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其实,这种讲法还太保守,应该说中华民族一万年文明史才对!即是中国的历史应该从三皇中的燧人氏算起。燧人氏所处的时代是公元前5万年~7724年,即距今1~5万年,伏羲时代距今7000年左右,炎帝时代距今6000年左右,而从黄帝开始的五帝时代,距今约5000年左右 ,历经颛顼、帝喾、帝尧、帝舜时代,直至公元前2070年夏朝开始。
中华民族万年文明史又可以分成前五千年和后五千年,前五千年是文明的产生过程,后五千年是文明的发展阶段。
三皇五帝中,炎帝是三皇之末,黄帝是五帝之首。炎帝与黄帝所处的时代,恰恰是中华文明由产生走向发展的过度与转折阶段。
史书记载,炎帝姓姜,名轨,又称神农氏。如前所说炎帝是早期原始农业发展的代表,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创始人。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一是发明了农业,是农业的始祖;二是遍尝百草成为中国医药学的始祖。黄帝姓姬,名叫轩辕,因为居住在轩辕之丘(今河南省新郑西北)又称轩辕氏。轩辕时代,炎帝家族已经香火传承了八世,已经衰败,战乱不断,百姓遭殃。轩辕最终打败了炎帝部落,取代神农氏做了天子,称为黄帝。黄帝发明了指南针、发明了舟车、文字等等,对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功勋卓著,被称为人文初祖。孙中山先生曾颂扬黄帝说:“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我们通常所说的黄帝、颛顼、帝喾都是族群代表,他们代表的是一个历史阶段,而唐尧和虞舜、大禹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史记》载:“舜二十而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这段记载,给我们划定了舜帝的生平基本轮廓线。史料的缺失,我们尚无法给舜帝开出具体的年谱,但是我们可以按照史圣司马迁的记述,将舜帝毕生分成几个历史阶段来研究他的生平。
第一阶段:舜帝二十岁之前。
这一阶段是舜帝以孝成名天下的阶段。
我们有必要首先弄清楚虞舜的族系。
《大戴记·帝繫》篇云:“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颛顼产穷蝉,穷蝉产敬康,敬康产勾芒,勾芒产桥牛,桥牛产瞽瞍,瞽瞍产重华,是为帝舜。”司马迁以此为据,在《史记》中亦如是说:“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勾望,勾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
研究表明,以上帝系并不准确。《春秋传》载,勾芒是少嗥之子,并不是颛顼之裔。依照上面的谱系,虞舜就是黄帝的后裔。事实上,黄帝属于华夏集团,而虞舜属于东夷集团。虞舜的祖先是少嗥,虞幕,是有虞氏部落的后裔。司马迁之所以把舜帝说成黄帝后裔,有两个原因:一因《大戴记》的导向,二因虞舜成了帝尧的女婿,就使得华夏族与东夷族有了融合,这个特点时期,虞舜一直在尧的祖庙里祭祖,而尧是帝喾的次子,是黄帝后裔,加上女婿当半子之谓,故而把舜帝也列入了黄帝族系。
《尚书》记载四岳给帝尧推荐虞舜时说“瞽子。父顽、母嚚、弟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史记》载:“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逃避;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懈。”“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
史书记载中告诉我们,在虞舜很小的时候,他的亲生母亲就死了。瞎眼的父亲给他娶了个后娘。后娘心胸狭隘,嫉妒心强,对虞舜很苛刻,很狠毒,动不动就骂,就打。当后娘给虞舜生了个叫象的弟弟后,后娘对虞舜更厉害。弟弟在他后娘的教育下,也横蛮而不讲理,常常欺侮哥哥,愚顽的父亲、狠毒的后娘、骄横的弟弟多次欲将虞舜置之死地而后快,以至于虞舜尚未成年就被扫地出门,在妫水转弯的地方筑了个茅棚安生,并且开始到历山开荒种地。秋收时打下的粮食,虞舜选最好的首先满足父亲、后母和弟妹。虞舜尽管受尽虐待,但是没有怨言,小心笃谨地善待父母弟弟,以孝心来感化家人,没有半点松懈。史书毫不含混地肯定了舜以孝立家。
《山海经》中有“舜耕历山,象为之耕,鸟为之耘”一说;白话《山海经》中,亦记载有“舐目复明”的故事。常说“无风不起浪”,姑且不论这些故事孰真孰假,如果没有虞舜“以孝立家”的环节,就不会有“孝感动天”的存在,就不会有一系列关于虞舜至孝的故事。
第二阶段:舜帝二十至三十岁之间。
《史记》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
《墨子·尚贤》曰:“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灰于常阳,尧得之服泽之阳,立为天子。”
《史记》亦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皆器不苦窳。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由上可知,舜二十岁孝顺出了名。在二十至三十段岁月里,已经从事了很多职业,开过荒,捕过鱼,制过陶,作过什器,做过生意,烧过灰。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他一如既往地孝字当先。在历山垦荒种粮,收了粮食选最好的先孝顺父母,再留下自己吃的,多余的则分给比他后来历山垦荒或者粮食收得少的缺粮户;在雷泽捕鱼,捕到了鱼选最好的孝顺父母,除自己吃外,常常将鱼分给没捕到鱼的人家,同时,他也十分愿意把自己发现和开发出来的渔场让给那些经验不足没有找准捕鱼场地的人,自己去重新发现和开发;在河滨烧制陶器和在寿丘制什器,他千方百计地减少废品,且决不将不合格的陶器拿到市场上去卖;他在负夏贩米,则遵循公平公道的原则交易,从不欺行霸市。正因为他孝字当先,爱业敬业,诚实守信,与人为善,才得到社会的普遍赞誉,出现如司马迁在史记里所说的“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皆器不苦窳。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的状况。
我们完全可以说,舜帝在二十至三十岁阶段,是继二十岁前继续塑造自己、进而完善自我的阶段。
第三阶段:三十岁之后至五十岁之间。
《尚书》载:“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年,汝能庸命,巽帝位?岳曰: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扬侧陋,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闻,如何?岳曰:瞽子,父顽,母嚚,弟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帝曰:我其试哉。”
这段文字所记载的,是尧帝年老之时,遇见了罕见的大洪水。年岁已高的尧帝,自感已经力不能支,便寻找能担起救民于水火的栋梁之才,意欲将帝位让给四岳。四岳说自己德行不够,尧帝便要他推举自己知道的贤人,表明出生不论贵贱,可以是贵族官员,也可以是庶民百姓。四岳便将处在一个家庭环境极其恶劣、但能以孝立家的民间庶民虞舜举荐给尧帝。四岳告诉尧帝说:民间有一个叫虞舜的普通老百姓,他的父亲是个愚顽的瞎眼老头,母亲德行不好,心胸狭隘、忌妒性强,弟弟骄横跋扈,但是,虞舜因“至孝”而影响和感化家人,努力使家庭保持和谐,没有出现作奸犯科者。于是,尧帝亲自到民间访贤,通过面试,果断地将二个女儿娥皇与女英嫁给虞舜为妻,让九个儿子与虞舜相处,以继续观察和考察虞舜的德行。
尧帝赏给虞舜一些牛羊、葛布、粮食和一把琴,并在虞舜原来住的地方给建了仓廪和房屋。虞舜将尧帝赏给的部分牛羊、葛布、粮食分给父亲、后母和弟弟。然而,虞舜的孝心不但没有得到感激,反而招至了接二连三的陷害:涂廪遭焚,掏井下石,请酒下毒等。吉人天佑,虞舜或“以两笠自扞”或者“穿井为匿空旁出”而保全性命。尽管遭到这样极不公平的对待,虞舜仍然不怨恨父母和弟弟,还是对父母孝顺如初;对弟弟友爱如初。
虞舜的孝心与宽大为怀的心胸很得尧帝赏识,开始要虞舜做主管礼仪的官。虞舜将自己根据家庭的实情总结出来的保持家庭和睦的法宝“五典之教”——“父义、母慈、兄友、帝恭、子孝”推广到社会。
《尚书》与《史记》中记载了舜帝进入朝廷做官后的系列表现,“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内平外成。”“辟四门”“流四凶”;“入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史记》中所说的八恺,指五帝中的颛顼后代中的苍舒、隤恺、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八个能给人和美和快乐者;《史记》中所说的“八元”,是指五帝之一的帝喾后代中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八位善人。当舜帝由主管礼仪的司徒被提拔到更重要的岗位后,就举荐了八恺与八元,让“八恺”做掌管土地的官,让“八元”主管“五典之教”,普及家庭伦理道德。后来,舜帝又将臭名昭著的混沌、穷奇、梼杌、饕餮四凶流放到四方边远地区。
为了尧帝的江山和百姓,舜帝进入大山林里,不惧怕豺狼虎豹,不因烈风雷雨而迷失方向。尧帝让舜接受了各个岗位的锻炼,将其一级一级提拔,最后提拔为总揽全盘的百揆,经过多方面的考察,尧帝确信了虞舜是个可以授予天下的可靠接班人,才在黄帝家族的祖庙里,将虞舜宣布为接班人。
第四阶段:五十岁至五十八岁之间。
《尚书》载:“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於百揆,百揆时叙;宾於四门,四门穆穆;纳於大麓,烈风雷雨弗迷。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底可及,三载,汝陟帝位。舜让如德,弗嗣。”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虞舜非常完美地履行推广五典之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职责,当自己升迁而主管其他工作后,就举荐“八元”将五典之教推及到各家各户,家家户户都能够遵从,没有违背的人。帝尧任命虞舜为“百揆”,让虞舜思考朝中百事,总领百官,虞舜兢兢业业,百事井然有序,没有荒废。舜流放四凶,国内没有了凶人,四方诸侯都来朝拜,虞舜亲自迎接,以礼相待,美德传遍天下。虞舜顺应天时,一切都遵从自然规律,阴阳和,风雨顺,没有错乱,没有埋下危机。尧帝说:来,虞舜,你谋事,我考察你的言行,你言语得体得达到极致,行为忠耿,你立了大功,可以提拔。如今已经三年了,可以代替我做皇帝了。虞舜说自己还德不配位,没有立即接受帝尧的禅让。
《史记·五帝本纪》曰:“舜入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尧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巡狩。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
可知,舜从三十岁被尧举用,二十年后尧使摄政,这个时候虞舜五十岁。尧帝的原来的本意是将帝位禅让给他,但是他不愿意让德昭日月的岳父退位,而是自愿做了摄政帝。所谓摄政帝,意思是一些本该皇帝做的摄及朝廷的大事都由他来实践,但是,名分上的帝君还是尧帝。
虞舜做摄政帝时,尧帝已经110岁高龄,因此,实际上虞舜已经挑起了管理国家,协调万邦,治理洪水,恢复国力,保障国民安居乐业的重任。虞舜在摄政帝位置上兢兢业业,政绩斐然。他惩罚了恶性显露的四凶,流共工於幽州,放驩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鲧於羽山。
他“询於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凡事与四岳商量谋划,不自以为耳聪目明,非常重视听取来自四面八方的意见。辟四门以求之於远,明四目足以见识广览,达四聪以求兼听。
第五阶段:五十八岁至六十一岁之间。
《史记·五帝本纪》载,舜“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
舜帝五十八岁的时候,年纪已经118岁的尧帝陨落了。为崇尚帝尧节俭之德,遵循帝尧的遗愿,葬礼十分简节。舜率群臣为帝尧守丧,长住在陵园边搭建的草棚里,睡草垫,喝稀饭,枕木块,虔诚之极。
舜从政多年,励精图治,以身作则,已经理顺了方方面面的关系。“齐七政”、“定五礼”、“定音律”、“调历法”、“统一度量衡”、“举八恺”、“用八元”、“惩四凶”、“订象刑”等等。特别是,舜除去了对他登临帝位持有强烈反对意见的恶人讙兜、共工、鲧、三苗。将讙兜流放到了远离京都的南方崇山峻岭之中;将共工流放到了远离京都的最北方的幽州;将桀骜不逊的鲧流放到东方最边远的羽山;将三苗迁徙到位于帝国西北部的甘肃敦煌一带。“四凶”各处东、南、西、北边远之地,相互之间音讯难通,自身难保,帝国也就少了后患。
虞舜在做摄政帝的八年,帝国的国务常规管理都已经形成,因此,舜与群臣为尧帝守孝三年,国家的各项事务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当时国家的政治形势可以说是一派大好,虞舜正式登临帝位的时机已经十分成熟。意想不到的是,舜竟然悄然去国,离开了帝都。
《史记·五帝本纪》说:“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于天下。”可见,尧将帝位传给贤达的虞舜,而不传给德行不好的儿子丹朱的态度是十分明确的,而且,舜已经作了八年摄政帝。但是,等三年守孝期满,虞舜意在将帝位还给尧帝的儿子丹朱,于是离开了帝都平阳,躲到了南山之南。群臣与百姓都不拥戴丹朱,派人四处寻访舜。最后,舜在四方诸侯以及皋陶、禹、稷等群臣的苦苦跪求下,感叹“天意不可违”,回到帝都即天子位。
《孟子·万章上》说:“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辟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舜登临天子位,做虞舜古国的皇帝的时候,已经六十一岁。
第六阶段:舜帝从六十一岁至百岁之间。
这一阶段,虞舜的所有精力和时间用在励精图治,大力刷新政治、扩疆拓土,创造和完善国家机制方面。
一是整肃纲纪,齐七政、修五礼、禋六宗、徧群神、辑五端、律度量衡;二是设置了分工明确的官制和官吏考核察举制度。如同《尚书·尧典》所记载的:“三年考绩,三载黜陟幽明,庶绩咸熙。” 他任命了二十二个大臣,对官员每三年考核一次,根据考核情况决定升降,加强了国家集权和君王的领导。三是扩大了国家疆域,划分了政区。他注重南、北民族大融合,在实现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大融合的同时,采用“以德化人”的怀柔政策,感化了三苗为首的苗蛮集团,实现了民族大团结,使虞舜古国的疆域“至于荒服”。他在定了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九州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区划,新建了并州、幽州、营州,选定了行政首长——十二州牧。四是制定和颁布了刑法。舜帝“象以典刑”,将刑法条理化,制度化,确定了皋陶掌管刑法。五是确立了帝位五年巡狩之制。二月东巡,五月南巡,八月西巡,十一月北巡。每五年一个轮回,形成制度,目的是为了了解国情民意,统一各种规制,安抚融洽民族关系,考核官员,举行祭祀活动为民祈福。六是刷新政治,纳言从谏。舜帝立诽谤之木,作五明扇,辟四门,广开试听,求贤若渴,纳言从谏。同时,舜帝敬敷五教,厚德载物,德泽天下。
在这一阶段中,舜帝在八十七岁时候将大禹确定为接班人,九十多岁时将帝位禅让给了大禹。最后百岁南巡,下黄河,漂长江,入洞庭,溯湘江,走潇水,抵达南疆,察民情、探山水、教稼穑、治洪水、勤民而死,“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
原创作者简介:郑国茂(舜文化专家),舜福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华传统文化杰出传承人、《舜德载福》总编兼主编、瑞典皇家艺术学院外籍院士、中华道德文化源流研究学者、世界舜文化研究联合会执行会长、湖南省企业文化促进会舜福文化专委会会长、全国首个舜文化研究会——九嶷山舜文化研究会创始人之一。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