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經強大的齊技擊沒能經受得住這個動盪的戰國時代,即使他們有優秀的作戰能力可是卻沒有一套真正激勵他們戰鬥的獎勵機制,這也許是因爲齊國有些君王還不夠賢明,可是這一切也許歸因於齊國的人治思想對齊技擊的保障還不夠。“亡國之兵,兵莫弱是矣”是荀子對齊國後期軍隊的評價,而讓齊技擊一蹶不振的,正是齊國這種要仰仗君王是否賢明的人治思想上。

春秋戰國時期,戰爭連連,這是一個匯聚諸子百家思想的時代,同樣也是一個充滿了殺戮,征服和弱肉強食的時代。這個時代有太多國家在連年的戰爭中費勁力氣地生存下去,可是要生存就意味着得有安身之道,很明顯它就是保護國家的軍事力量。


如果沒有一支能征善戰的軍隊來貫徹國家的意志,那麼一切的立國之本將蕩然無存。這個時期便有幾個軍隊成爲了國家力量的代表,其中齊技擊,魏武卒和秦銳士這三支軍隊是最常被放在一起比較的,可是齊技擊通常被排到了最後。

爲何春秋戰國時期強大的齊國其軍隊卻不敵其他兩國呢?讓我們來看下它們之間究竟有何高下之分。

一、齊軍技擊征戰的軍功和魏秦兩國大有不同,獎賞制度決定了齊軍的發展

荀子曰:“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一句話道明瞭這三支軍隊的強弱關係,可是荀子爲什麼會這麼講呢,是因爲他所處的戰國時期是這三支軍隊強弱關係最爲明顯的時期,是秦國將要統一六國一匡天下。

但我們將時間稍稍拉長一點,從整個春秋戰國時期來展望齊軍技擊的歷程,我們也許就能明白爲何曾經強大的齊軍會比不過魏武卒和秦銳士。齊國之所以強大是因爲處於一個比較優越的地理環境,水利良好,也是一個鹽量富足的地區。

所以經濟實力不弱的齊國當然是有條件來培養一支強大的軍隊的。於是在齊莊公的募兵制下,齊技擊誕生了。這支以個人搏擊爲亮點的軍隊作戰方式多元,成爲了當時英勇殺敵的代表。可是後來齊國的發展告訴我們這支軍隊沒有持續發揮它的作用,究竟是什麼讓它失去了這種銳氣呢?

1.齊技擊英勇殺敵的士氣爲何沒能延續下去?

我們知道人是在建立了規則之下形成了社會,一個良好的社會需要一套健康的機制來使它能夠運行下去。如果將範圍縮小到一支軍隊的話也同樣適用,齊技擊也有一套機制來讓他們正常的運轉,而其中最爲關鍵便是獎懲機制。


齊國的獎勵制度讓齊技擊一開始能夠威風凜凜,它是以金錢來獎賞軍人,你征戰殺敵的人越多所獲得的金錢也就越多,《荀子議兵》中記載“齊人隆技擊,其技也,得一首者則賜贖錙金,無本賞也矣”。

正是在這種激勵機制下齊技擊展現了英勇殺敵的熱情,讓齊技擊一開始能夠以驚人的戰鬥力出現在在戰國的沙場上。不過這種士氣並沒有如齊國君王所想的延續下去,就像一輛原本動力十足的車漸漸失去了燃料。

這是因爲這些齊技擊畢竟也是僱傭兵,拿錢辦事可是不會爲了錢而賣命。金錢的獎賞對於他們的鼓動是有限的,在面對戰亂連連的沙場上,保住性命也許對於他們來說更重要,所以我們沒能看到他們將這股士氣貫穿整個齊國的歷程。那麼對他們來說,除了生命,還有什麼東西是更加重要的呢?

2.齊國的獎勵機制沒有切中齊技擊真正所需的利益

要說齊國這個沿襲着世卿世祿傳統的國家,身份的尊卑是衡別人價值的一道標尺,即使是保衛國家的齊技擊,在沒有被承認有爵位獎賞時,即使獲得再多的金錢也不能夠突破他們的社會階層。所以這種獎勵機制並不能真正地激發齊軍的動力,只能說滿足了他們當前的利益。

而不像魏國和秦國一樣有着不一樣的獎勵機制,魏國的魏武卒當獲得軍功時,是能夠獲得土地的,這意味着軍人能夠給家人保障。

而秦國則有明確的爵位晉升渠道。所以不同的獎勵機制對於軍隊而言是至關重要的,齊技擊就在這種差別之下和魏武卒,秦銳士逐漸拉開了差距。可除了獎勵機制沒有切中他們的利益之外,齊國又經歷了什麼使得齊技擊銳氣大減呢?

二、齊國連年用兵以至戰力衰竭不敵精銳的魏武卒

雖然說在春秋戰國時代,戰爭是不曾缺席的國家行爲。可是戰爭畢竟是會折損國家大量的人力和財力,讓國家的實力受損,所以如果不是逼不得已或者勝券在握時,國家不會輕易發動戰爭。不過對於早在春秋時期成爲霸國的齊國卻是一個例外。

這個早已當老大成爲習慣的國家,戰爭總是用來顯示自己崇高地位最好的方式。不過這對於要經歷殘酷沙場的士兵而言,當然是苦不堪言的。齊技擊雖然擁有龐大的規模,不過都是一個個肉體之身的人組成罷了。就在戰爭連連之下,他們的戰鬥力將會經歷怎樣的下坡路呢?

1.魏武卒養精蓄銳可與大量齊軍抗衡

戰國之一的魏國以小心翼翼的姿態在行事,因爲人數遠不夠齊國龐大的魏國經不起連連的失敗,所以每一小步都要精確地計算好來使得這個國家立足下去。所以魏國的軍隊特別精銳,是那種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的作戰策略。

魏國軍事家吳起曰:“兵不在多而在治。”所以這支軍隊在精心培養下成爲了戰鬥力驚人的魏武卒,是魏國的特種部隊。當養精蓄銳的魏武卒碰上連年征戰戰力衰竭的齊技擊,我們便可以想象魏武卒那種以一敵十的場面。


在如何養兵這一塊,強大的齊國也許要向魏國學習,懂得什麼時候停下是齊國處於霸主之位時最應該思考的問題。

2.戰爭連連折損不少精銳的齊技擊,齊軍越發衰弱

就在齊軍遭受重創時,當時的齊國並沒有調整固有的策略,反而是以更加激進的態度要求齊技擊展現他們的力量,齊技擊的積極性在這種沒頭沒尾的戰爭中大大銳減。此時他們除了沒有對他們更有保障的獎勵機制之外,還要時時面臨君王的出言挫傷,齊國的力量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越發頹勢。

而且沒有和領國處好關係反而處處樹敵,造成後來五國伐齊的局面,讓齊技擊再也沒能恢復年的英勇。不管是魏武卒還是秦銳士在氣勢和實力上都能夠比齊技擊更勝一籌。爲何曾經強大的齊技擊爲何演變至此,這一切也許要歸因於齊國的人治思想。

三、秦銳士以法治爲準在軍事建設上勝過以人治爲主的齊技擊

齊國這個國家並非生來強大,它的內部也經歷了幾番波動,在齊桓公尚未即位時齊國的朝政是一片動盪。當齊桓公即位後在管仲的輔佐下,齊國才漸漸恢復盛氣。


這要得益於管仲對於軍隊嚴明的治理,注重軍事的發展,才讓齊國的國防實力大大增強。不過這盛況並非總能保持下去,當齊桓公和管仲相繼逝去時,一切又將重蹈覆轍。爲何齊國的盛衰總是會不停的反覆呢?這和齊國的人治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

1.人治下的齊國要能用好兵得看誰是君王

“亡國之兵,兵莫弱是矣”是荀子對齊國後期軍隊的評價,而讓齊技擊一蹶不振的,正是齊國這種要仰仗君王是否賢明的人治思想上。齊桓公時期,齊國重視軍事,善用兵將,讓齊國軍隊一時威風凜凜。

到了齊閔王時期,齊國連年發動戰爭致使齊國民窮財盡,兵力衰竭,國防空虛,即使擁有再強勁的軍隊也會在這種君王的過度使用下由盛轉衰。不同的君王,在人治制度下的齊國展現了截然不同的局面,一個君王會不會擁兵成爲了軍隊能否強盛的關鍵,而這對軍隊本身而言具有太多的不可控因素。

即使已經培養了一套嚴明的軍事制度,在下一任君王到來時,也會面臨被破壞的考驗。而身爲即將一統天下的秦國可就不是以這種方式來發展軍事,法治是秦銳士成爲最強軍隊的保障。

2.貫徹一套嚴明的軍事律法讓秦軍成爲戰國最強的軍隊

自商鞅變法確立了法治政策之後,每代君王都重視法治的建設,權力將由君王轉移到法律的強制力上,這對於秦軍而言是多大的保障,他們的爵位升遷和高官厚祿不會隨着王位的更迭而改變,即使秦國有昏庸無能之輩,但只要這個國家還能生存下去時。


這一切就會保持不變,這也是真正激發他們動力的原因。不像齊軍制度要隨着君王的更迭而改變,而且沒有一套律法來保障他們的權益。正是遵從法治思想的秦國其下的秦銳士在精神上的堅定性遠超過人治下的齊技擊。而齊國在未能改變這種局面時就消失於這個戰亂紛飛的戰國時期了。

四、結語

曾經強大的齊技擊沒能經受得住這個動盪的戰國時代,即使他們有優秀的作戰能力可是卻沒有一套真正激勵他們戰鬥的獎勵機制,這也許是因爲齊國有些君王還不夠賢明,可是這一切也許歸因於齊國的人治思想對齊技擊的保障還不夠。

最終這些都化爲了歷史的塵埃,讓幾千年後的我們感概在那個戰國紛飛的時代,和平是多麼來自不易。

參考文獻

《管子》

《漢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