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稍微解釋一下心理界限和情緒界限,前者是關乎你的想法、價值觀和信念等的界限,後者則是反映你的敏感程度、對自己內心感受的瞭解的界限,如你是否會受他人情緒影響較大(是否過於在意他人的話)。心理學中說,界限是指在人際關係中,個體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責任和權力範圍,既保護自己的個人空間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個人空間。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曾說過:"一切煩惱皆來自於人際關係。"

怎麼理解這句話呢?

請你先思考這樣幾個問題:

你的父母是否曾對你說"我們這樣做全都是爲了你"等對你進行親情"綁架"?

在與愛人交往的過程中,你是否覺得自己很自卑或者過度依賴對方?

對於朋友同事的頻繁要求,你是否從來不忍拒絕,即使自己都顧不過來?

如果你遇到過上述的問題,那麼你很可能也在被人際關係問題深深困擾着。而心理學的研究又表明,90%的人際關係問題又是個體心理邊界模糊引起的。

那究竟什麼是界限?

心理學中說,界限是指在人際關係中,個體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責任和權力範圍,既保護自己的個人空間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個人空間。

所有的關係都有界限,它主要分爲外部界限和內在界限兩種。外部界限包括身體界限和物資界限,內在界限則包括心理界限和情緒界限。

稍微解釋一下心理界限和情緒界限,前者是關乎你的想法、價值觀和信念等的界限,後者則是反映你的敏感程度、對自己內心感受的瞭解的界限,如你是否會受他人情緒影響較大(是否過於在意他人的話)。

界限模糊的表現主要有八種:

1.拯救:拯救是人際界限不清最典型的表現。包括把別人的事當成自己的事、過分熱心,過分捲入、過度干涉,過度保護、以拯救者或救世主自居,具有過強的監護人和主人翁精神,把幫助別人當成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等行爲。常在母子關係中表現;

2.控制:控制是中國家庭關係中最常見的問題,常見狀態有四種:控制(又包括硬控制、軟控制和無形的控制,其中無形的控制包括自信、承諾、勇猛等)、依賴、討好、情慾;

3.依賴:依賴與拯救相對。關係中一方是拯救者,另一方就是依賴者,且二者會互相強化。從某種意義上講,依賴就是軟控制:個體利用依賴控制對方,使對方心甘情願而且自鳴得意地扮演起拯救者來;

4.討好:討好主要表現爲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讚揚和尊重,爲此揣摩別人的心思、瞭解別人的興趣,迎合別人的心理,做一些能夠讓對方開心的事;

5.過度敏感:特別在意他人的看法並很容易被他人所影響;

6.分離焦慮:極度害怕分離,對想象的分離都會有強烈的反應,常常反覆要求對方保證不會拋棄Ta;

7.侵犯隱私:過程闡釋、窺探隱私、過度暴露等;

8.干涉:認爲自己比對方更瞭解對方,常常把自己的經驗代入他人身上。例如告訴對方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做。

那如何設置清晰的界限?我們站在阿德勒理論的角度上分析:

首先,我們常常用縱向觀點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即認爲人與人之間是一種競爭關係,人都是有高低等級之分的。而競爭就會有勝負之分,因而這種觀點常讓我們陷入上行社會比較的焦慮中,會被例如"XX又發了一篇C刊/XX的男(女)朋友長得真好/XX的家境真好"等想法吞噬。

而阿德勒認爲,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橫向的,即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儘管每個人所處的位置不同,但是人與人之間是平等地走在同一個平面上。也就是說,我們需要明確,我們除自己之外無敵人,我們最大的對手是突破自己,而不是戰勝別人。

其次,阿德勒的心理學最大的魅力在於給人希望和真正的個體自由。

生活中,人們經常借"愛"之名,行支配和控制之實。

在阿德勒眼中,理想的人際關係大概是"我愛你,但與你無關"。他的主要思想是"課題分離"。即他認爲每個人的課題都是分離又獨特的。我怎麼愛你,這是我的課題,而你要不要接受我的愛,這是你的課題。

爲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託付給別人,這是一種對自己撒謊也不斷對周圍人撒謊的生活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課題分離不是爲了疏遠他人,而是爲了解開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之線。

說到這裏很多人可能會有疑問:如果我都不在乎別人了,我都不依賴別人了,那我不是很自私?實際上,不能進行"課題分離"、一味拘泥於認可欲求的人更是極其以自我爲中心的人。

最後,建立共同體感覺,打敗認知欲求。

什麼是共同體感覺?即一種把他人看作夥伴並能夠從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狀態。我們需要把對自己的執著轉換成對他人的關心,建立起共同體感覺。

我們需要做到以下三點: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其中,自我接納不是自吹自擂,而是接受自己此時此刻的樣子,並有勇氣前進;他者信賴也就是無條件地相信別人。無條件地信賴別人也許會遭到背叛。

但是,決定背不背叛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課題,專注自己即可;他者貢獻不是自我犧牲,而是一種對作爲夥伴的他人給予影響、做出貢獻並從中體會到"我自己是有用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