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教重于言行,家长想要孩子具备怎样的行为,自己首先要起到表率作用,因为父母的言行举止,深深影响着孩子。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在这所学校里,家长走怎样的路,孩子就会踩着家长的脚印走下去。

我家孩子经常发脾气,摔东西,对着我们发脾气,对着自己发脾气,摆着一张臭脸,让你看见他就什么心情都没了,就忍不住要嚷他,有时候忍不住想狠狠地打一顿,恨死我了。经常听到周围的朋友这样说自己和孩子的日常。

教育专家在针对孩子发脾气时指出:发脾气时孩子达到自我目的的一种手段,是孩子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一种宣泄。让孩子充分发泄他的情绪,是帮助他心理健康成长的有效手段。因此,孩子发脾气并不是坏事。如果孩子不懂得发脾气,则会影响他心理的健康发展,慢慢将情绪埋在心里,这种憋闷,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很多孩子会以父母为偶像,他们在生活中,往往会将父母的言行作为自己处事的标准。

伟大的父母不在于拥有多少知识,而在于所拥有的智慧;伟大的父母是要让孩子成人,而不是一定要孩子成龙成凤。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若教子”。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品学兼优。然而孩子日渐长大,家长发现孩子身上有太多的坏毛病,感觉孩子难以教化。殊不知,自己的日常行为已经在无形中对孩子产生了很大影响,是孩子难以教化的罪魁祸首。

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遇到矛盾就喜欢大吼大叫的孩子,那么他的家长平时教育的方式也通常是高声,严厉地职责;而懂礼貌,懂道理的孩子,家庭环境一定也是和风细雨;简约朴素的孩子,父母往往不喜欢铺张浪费。

孩子善于模仿,父母如果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容易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大人满口谎言,贪占小便宜,夫妻不和,邻里吵架,牢骚满腹,怨言不断…一边用这样的行为方式影响着孩子,一边“苦口婆心”教育孩子应该如何如何,这样的教育方法,孩子不会信服。

从心理学上来说,3—6岁时整个人生中记忆力最强,接受事物最快的阶段。由于辨别是非,分辨对错的能力及其微弱,这个阶段孩子只会简单地模仿。这个阶段,如果家长的一些不良行为频繁出现,无疑是在强化孩子的负面记忆,孩子会很快学会这些不良行为和语言。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妈妈洗脚”的宣传片。看着妈妈给奶奶洗脚,年幼的儿子端着一盆水,晃晃悠悠地走到妈妈面前对妈妈说:妈妈洗脚!

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注意自身的榜样作用,给孩子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只有以身作则,才能培养出孩子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提高自身修养。家长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要注意自身的点滴行为。父母是教育者,孩子就要听父母的。然而父母自己的言行如何呢?自己做不到,做不好的事情,又有什么资格来教育子女呢?其次,父母最好少说多做。很多时候孩子更愿意看到父母是怎么做的,怎么做到的,而不愿意听父母没完没了地唠叨。因此父母要多做少说。教育孩子爱整洁,父母首先爱整洁。教育孩子不要大声喧哗,父母首先学会轻声细语与人对话。具体行为要比千言万语的大道理有用得多。父母的身体力行就是最好的教育典范。

抚养,教育孩子是为人父母的责任。家庭是孩子的摇篮,孩子的好坏都是在这里养成。作为父母,我们就应该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教会他们正确的为人处世的态度。父母是孩子的领路人,孩子会朝着父母引领的方向前进。教子先教己,而却经常被家长忽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