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绘本故事都会标注适合哪个年龄段的孩子读,但其实,绘本是一种0-100岁的人都可以看的读物,只是,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经历,不同认知层面的人来读它,会与不同的感悟。

比如好妈今天要和大家共读的这本书——《安的种子》,虽被标注为适合3-6岁的孩子阅读,但是好妈拿到它,却更想站在父母的角度和大家分享。

这是一个关于等待的故事,等待,是一件需要多学习的事情。在教育孩子上,家长也需要一点静待花开的耐心,可是等待,就是什么都不做吗?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进入绘本《安的种子》吧!

《安的种子》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老师父分给本、静、安每人一颗古老珍贵的莲花种子,嘱咐他们去把它种出来。

本立志要第一个种出莲花来,静思索着种莲花的方法,安想:我有一颗种子啦!

本把种子埋在雪地里,静去查找种植莲花的书籍,安去集市为寺院买东西。

等不到种子发芽的本,恼怒地刨了地,·摔了锄头,就此撒手。

静信念坚定:我一定会种出千年莲花的!

安想,雪大了,我先去把庙门外的雪扫一扫吧~

静用了最名贵的药水和花土,小心地种下了种子。

安和往常一样做着斋饭。

静的种子发芽了,静把它当成宝贝,用金罩子罩住它。

清晨,安又早早地去挑水了。

晚课后,安一如既往的出门散步。

不久,安的种子发芽了,安欣喜地看着眼前的绿叶。

是的,最后只有安成功的种出了千年莲花,虽然安看上去是最不上心的一个,但他又好像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该怎么来理解这个故事呢?有人说,不能揠苗助长,要学会等待,让孩子慢慢地成长和学习;有人说,不能急于求成,要选择时机静待花开;有人说万物生长皆有规律,打破规律和百般呵护都可能不成功……

可是也有人问,本想最快种出来有错吗?还有人质疑,这是在暗示只有某种性格才会成功。关于这个故事,众说纷纭,有人被打动,也有人说这是无聊的价值观。

先不管别人怎么看,我们今天是要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这个故事。好妈想请大家回答两个问题。故事中的本、静、安,你喜欢哪一个?你更像哪一个呢?

关于喜欢谁,我想大部分家长都会选择安,可能也有人会喜欢静。但要说到像谁,多半是本、静、安都有的吧。其实,像谁都没有错,只是这三个孩子分别象征着什么呢?

我们来细细咀嚼一下,拿到师父的种子以后,三个小和尚的行动:

先说本,得到莲花种子以后,他想:我一定要第一个种出莲花。这样的想法,是具有竞争性的。

然后是静,他去查找了种植莲花的书籍,寻求的是技巧。

安想:我终于有了一颗种子,说明他和种子之间建立了联系。

看得出,故事的作者是偏向安的,可是本和静寻求的竞争和技巧有什么错?竞争不对吗,技巧不好吗,我们日常的生活如果缺乏了竞争和技巧,那要怎么进步和生活的好呢?为什么最后,只有安种出了莲花?

其实,我们可以这样想。作为父母,我们的身上都有本,都有静,也都有安。本和静是我们的潜意识,但我们都想做安。所以,我们得通过修炼,来成为安。

安得到种子以后,把莲花种子放在了胸口的布袋里,足见他对种子是很珍视的。可是,他又一如往常的去给寺院买东西、扫雪、挑水、煮斋饭。看上去对种莲花的事毫不上心,他继续不为所动的做着以往的工作,有什么意义呢?

安只是在静待花开吗,等待,是不是什么都不做?

一开始,老师父给本、静、安莲花种子的时候,让他们去把莲花种出来,却并没有要求一定要尽快种出来,或者要开出最好的花。安领会了师父的意图,所以他不急不躁。

不过,在和往常一样买东西挑水煮饭的时候,安并非只是傻傻等待,什么都不做。

你看,安到集市买东西的时候,跑去询问了卖莲藕的主人,他并非不上心,也不是早就知道了规律。他只是在没有改变自己生活节奏的前提下,从生活中去了解知识。

所以,安能够成功的种出莲花,并不是靠漫无目的的等待,而是他对于事物的理解和处理方式不同于本和静。

首先是对目标的理解,其次是对规律的理解,而后是对生活的理解。

师父给予莲花种子的时候,并没有要求什么时候,要种出什么样的花,所以安不急不躁的先去了解莲花的规律、莲花种子的规律,而且在过程中,安并没有为这些事情放弃自己的生活。

这,应该就是我们喜欢安的原因吧!读完故事,恍然觉得,我们的孩子不就像老师父给予的莲花种子一样吗?

养育孩子,不仅要用心的爱他,也应该尊重他的成长规律,给孩子储蓄力量的过程。教育的正确方式,我们做父母的,也同样是一路在摸索、在学习、在逐步的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并且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过好自己的生活,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可是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养育过程中,静待花开,道理大家都懂,但做到真的很难。

从孩子呱呱坠地那一天,我们就对他充满了无限的期待,期待他会笑、期待他第一次喊爸爸妈妈、期待他能读书习字......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对他的期待也越来越多,甚至渐渐发现,孩子的成长追不上我们的期待了......

于是,我们情难自禁的开始焦虑。可是焦虑并不只是我们自己的情绪问题,它会影响到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态度,最终的承受者还是孩子。

所以关于养育孩子,如果我们的家长发现自己太像本,或者太像静,不妨先停下来再读一次《安的种子》。太多时候,静待花开,正是我们缺少的心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