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人说:“济康”则是自己原先的名字,凡是自己替人雕刻过的物件上,能盖的都会加盖这个章印,一是表示我已很尽力,同时也权当为自己做了一次广告,希望老客户帮我介绍新客户。老人早先曾读过4年小学,这在农村已算作个“知识分子”了,就凭这4年的学历,13岁开始务农后就当上生产队的当记账员,之后又长年担任大队一级的会计,期间也有被招在浒山棉花加工厂做过季节工的经历,因而自己虽是农民,但在此之前没有好好务过农,若那时再回生产队当农民,感觉实在有点吃不消,于是只好“另辟蹊径”自学雕花这门手艺。

民间有“百工百匠”一说,意味着每一种行当,都各有特定的老手艺人;也曾听到一种对“专家”一词的戏释:是一辈子在重复做着同一件事的人。

雕花匠属于木匠的一种,它是指以木料为主要材料,从中来加以雕塑工艺的匠人。日前曾听慈溪新浦的一位网友说,他的兄长是木匠但也会雕花,但绝大多数的木匠与雕花匠是分离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该行当在我们这一带几乎已失传了。

这几年来我在一直收集传统老工匠方面的题材,为能寻找到一位从事雕花这一行的老手艺人而一直在打听着,但一直没有物色到较为合适的对象。直至今年初,与友人沈凌云先生在一次抗疫值勤时的闲聊中,竟闻悉他的岳父就是雕花匠,至今还是在打理这份老行业。于是在凌云先生的陪同下,不久前专程来到坎墩的黄房北路151号,拜访了这位老雕花匠胡纪康师傅。

这位80岁的老人,至今思路还非常敏捷,加之在交流中也还健谈,这自然让我能更多地了解这门手艺带来了方便。

伏案劳作了一辈了

至今还没放下雕刻工具

老人很坦诚, 说自己没有拜过师,其经验完全是通过边干边揣摩而才慢慢积累起来的,属“无师自通”这一类的老工匠。

他说自己选择雕花这门手艺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是从1962年开始的。

老人早先曾读过4年小学,这在农村已算作个“知识分子”了,就凭这4年的学历,13岁开始务农后就当上生产队的当记账员,之后又长年担任大队一级的会计,期间也有被招在浒山棉花加工厂做过季节工的经历,因而自己虽是农民,但在此之前没有好好务过农,若那时再回生产队当农民,感觉实在有点吃不消,于是只好“另辟蹊径”自学雕花这门手艺。

而自学雕花这门手艺的念头,缘自13岁那年替人刻制的一枚印章:

有一邻居在地头拾得一块青田石,对纪康师傅说:你有文化,能帮我刻个印子吗?答复是“试试看”。 为此拿了一截“雨伞骨子”,特地磨制了一把刻刀,几天后真的将这枚私章刻好了,结果全生产队的人见后一片哗然:“纪康会刻印子格!”也从那时开始,不管相识或不相识的,只要有人要求他刻印章,他都来者不拒,而且一概都是免费的。

事隔9年后,他先替人刻单纯的年糕印模,这与刻制印章并无多大差异,其工具只需要刻刀而异。但后来有人要求他制作“如意年糕”的印模时,那则是规规矩矩的雕花功夫了。因为一套“如意年糕”印模需两块模板合并而成,其中一块是刻制的,另一块则是要用弓锯锯出来的。

弓锯,是雕花师傅的一种专用木锯:取其一段钢丝,上面先用钢刀敲打出精密排列成鱼鳞片状的“刺”出来,再用较粗的毛竹爿强制进行拉直而成为弓形状,且其中除一端固定,另一端须灵活摘挂的木锯。雕花师傅将木板上要锯掉的地方,根据事先画好的图案,先钻好一个一个的小洞,然后将弓锯的钢丝一一穿入其中,然后再可作任何方向的垂直推拉,最终在该块木板上锯出一块完整的图案出来。

没有师父传授

全凭借着实样进行模仿

在我们这一带的雕花师傅,雕刻的最多、也是最大众化的则是婚床上的装饰件,嫁妆中圆木桶类的装饰性把手、木家具类“马蹄脚”和“虎爪脚”,以及厨房间的芥橱门等。

纪康师傅说他当年接到第一笔眠床装饰件的雕花生意,是宗汉有位木匠“硬逼”的。那位木匠是做卖货的(即在自家先制作好婚床,接受潜在的客户事后上门选购),一天这位木匠随带着一套婚床上所需雕刻的木板附件,请纪康师傅加工一套包括倒挂狮子、銮板、护镜窗等一整套的雕刻件。

而在此时,他还未亲自动手雕刻过,自然有些心虚,但又不忍让已到手的生意跑掉。于是,他当时在没有任何雕刻图案可借鉴的情况下,偷偷到周边有式样较好的他人家中去临摹图案,然后再模仿着进行加工。 后在交付给那位木匠时,对方也没有流露出不满意的地方,如此就正式将此作为了自己的终身职业。这年他22岁。

据这位老师傅介绍,全坎墩的雕花师傅并不很多,当年连同自己也只有三五位,所以自己尽管没有在临街处开雕花店,但生意也并不愁。

在家具中所雕刻的图案,几乎以“龙凤”唱主角,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自己也事先在不断变换的。他说,“文革”时是不能在婚床前再放倒挂狮子的,于是就改刻成和平鸽;厨房间四扇芥橱门的中间,原先刻上“龙凤呈祥”,说这是不对的,那就换成“清洁卫生”好了。

凡与雕刻能沾上边的

老人样样得心应手

除了家具雕刻外,只要能与他的刻刀沾上边的,这位老人样样都会。

青年时选择这一行业的诱发点是年少时刻制的一枚印章,于是刻制印章这一行当,他当作了自己的“相近专业”同样乐此不疲。

在他的一处工作台边上的抽屉里,放着全是他刻录的各类印章,其中很有特色的也为数不少。其中有枚菱形的牛角印,上面刻着“慈溪县坎西公社九大队胡济康雕刻证明章”就显得非常有意思。老人说:“济康”则是自己原先的名字,凡是自己替人雕刻过的物件上,能盖的都会加盖这个章印,一是表示我已很尽力,同时也权当为自己做了一次广告,希望老客户帮我介绍新客户。

讲到刻印章时,纪康师傅说:过去在他家后面的不远处有一个宰牛场,当时牛角也不那么值钱,只要自己一张口,对方也允许别人随便拿,因为牛角是刻印章的最好材料。

他介绍道,牛角靠头部的地方是空心的,而到了角尖部分则是实心的。水牛角要大于黄牛角,如要刻制直径大的印章取角尖部分,其他部位也可刻扁印。

他还说:牛角硬,刻起来难度大,因此收费也高些,如有人要便宜一些的,则取木头为材质,后来也有了刻塑料印章的。

而上述这枚印章,套用现在的说法,就是这位师傅自己当年的“产品合格证明”。

尤其是当我接触了将要告诉您胡纪康这位80岁的老雕花匠后,又增加了另外一种感受,那就是他不仅仅为传统的雕刻匠,更是一位民间草根艺术家……

图文|沈斌煊

实习编辑|卓雅

- END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