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過去半月間,北京商報記者相繼探訪了海淀區大工村廚餘垃圾處理廠、朝陽區循環經濟產業園和首鋼環境產業有限公司等後端處理場所,瞭解垃圾處理的全流程。與朝陽區循環經濟產業園類似,位於魯家山的廚餘垃圾處理廠相關負責人趙曉東則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廠區內部焚燒發電廠和廚餘垃圾處理廠之間已能實現協同。

編者按:垃圾處理能力考驗城市治理水準。《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落地滿月,垃圾分類步入實操,減量之下,北京市生活垃圾處理情況如何?在過去半月間,北京商報記者相繼探訪了海淀區大工村廚餘垃圾處理廠、朝陽區循環經濟產業園和首鋼環境產業有限公司等後端處理場所,瞭解垃圾處理的全流程。近期,北京商報擬分上下兩篇推出系列報道——破題垃圾分類“最後一公里”,分別聚焦後端處理的流程、產業化水平等關鍵節點。

分類投放只是生活垃圾漫長漂流的開始。

在北京的各個小區中,清運車裝載着生活垃圾駛向各個大大小小的垃圾處理中轉站,再被集中送入垃圾處理廠或循環經濟產業園,經過分揀後,有的被送入焚燒爐用以發電,有的則被送去生物分解或回收利用。

“N道工序”

“整個園區裏各道處理工序間基本可達成一個閉環操作。”朝陽區循環經濟產業園王小文說。據瞭解,目前園區內設有一個垃圾填埋場、兩個焚燒發電廠、一個廚餘垃圾處理廠和一個物資回收中心。除了物資回收中心將收運來的廢紙進行分揀、壓縮後外運處理,其餘各廠之間形成一個垃圾處理分工協作。

2002年12月,園區內部填埋場建成,在此後十年間,被收運的垃圾都被拉到填埋場進行衛生填埋。但那時,收運來的垃圾均爲混合垃圾,不同垃圾被堆放在一起,在經過傾瀉、攤平、壓實工序後鋪上渣土,埋在高密度聚乙烯膜下等待分解。

2009年4月,北京市政府發佈《關於全面推進生活垃圾處理工作的意見》。時任北京市政市容委員會主任的陳永表示,將結合“十二五”規劃,調整垃圾焚燒、生化處理和填埋比例,實現全市原生垃圾零填埋。在隨後的2011年2月,朝陽區循環經濟產業園實現了原生垃圾的零填埋。

“目前,進入填埋場地的都是焚燒過後的廢渣。”王小文說,“園區裏建有兩座焚燒發電廠,合計日處理能力可達到3400噸。”

通俗來看,這些被用於焚燒的垃圾運入廠區後,被傾瀉至垃圾池並經歷5-7日的脫水發酵,隨後被投入焚燒爐中。焚燒過後生成的渣滓被送去填埋,煙氣通過前述組合工藝處理後排放。而垃圾在脫水過後形成的滲瀝液經過“生化+膜”處理形成中水進行循環再利用。“目前,處理產生的中水我們會用來灌溉園區裏的花草或是幫助設備降溫。焚燒過後生成的電力則輸送給國家電網。”據瞭解,該園區每年處理焚燒發電的垃圾量爲133.5萬噸,發電量可達5.3億度。

不過,與其他垃圾不同,由於產出量巨大,含水量大且極易變質發臭,整個過程對處理工序全程具有較高要求。

二次過濾

“廚餘垃圾在我國生活垃圾中所佔比重投放前高達70%-85%,含水率約爲70%-90%。”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聶永豐公開表示。在走訪試點社區過程中,社區志願者也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道,居民飲食習慣使得廚餘垃圾佔垃圾總量的2/3。混合放置使得垃圾變質發臭、收運時出現湯汁滴漏,還會增加焚燒、填埋場等垃圾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滲濾液量,提高了處理成本。

新規落地伊始,垃圾分類習慣需要漫長的培養過程,這使得被運往處理廠的廚餘垃圾中仍夾雜其他垃圾。但進入後端處理環節後,廠房不再人力分揀收運來的廚餘垃圾,這便需要設備幫助進行二次過濾。

據介紹,廚餘垃圾進廠後,被倒入上料系統通過雙螺旋結構將垃圾送入大物質分揀系統,6釐米以上物質被篩出,隨後大於8毫米物質被二次過濾,使得漿液狀垃圾進入除砂除雜過程。“這些被篩選過後的雜物會被送去焚燒發電,而除完砂過後剩餘的漿料進入油脂提取系統進行二級提油。”

最終,生成的渣相被用來加工成有機肥料、水相通過厭氧處理生成中水,而油相在提取粗油脂後即可被用來製作生物柴油。與朝陽區循環經濟產業園類似,位於魯家山的廚餘垃圾處理廠相關負責人趙曉東則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廠區內部焚燒發電廠和廚餘垃圾處理廠之間已能實現協同。例如,焚燒發電產生的電能和熱能可供給廚餘垃圾處理,而處理過後的殘渣又被送去進行二次焚燒發電。

據王小文透露,目前園區內的建築垃圾處理廠已在調試階段。投用後,焚燒發電剩餘的殘渣將被送去制磚。“建築垃圾處理廠每年有100萬噸處理量,其中23萬噸殘渣都可做建材用。”

處理能否全覆蓋

在這場垃圾處理革命中,最受關注的依舊是廚餘垃圾的歸處。其能否得到妥善清運和處理,直接關係到垃圾分類行動能否長久維繫。

距離5月1日已逾一月,全市廚餘垃圾分出率飆升。6月2日,市城管委副主任李如剛透露,北京市垃圾分類實施首月,全市家庭廚餘垃圾日均分出量達到740噸。

廚餘垃圾處理廠設計處理能力能否覆蓋日均生產量?

在日均設計處理能力均爲400噸的朝陽區循環經濟產業園和海淀區大工村廚餘垃圾處理廠,廠內設備也已達到滿負荷運轉狀態。“在垃圾分類強制實施後,廠內廚餘垃圾日處理量可達到210-220噸。但因爲餐廳、食堂仍在逐步復工,餐廚垃圾日處理量是140-150噸,最高達到190噸。”技術提供方嘉博文公司總經理助理曹小剛透露。

從北京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分佈圖來看,在全市44座垃圾處理廠中,有23座爲廚餘垃圾處理廠,包括首鋼餐廚廠、豐臺餐廚廚餘廠、順義綜合處理中心、高安屯餐廚廠、南宮餐廚廠和通州生態處理站等。“當某個區的廚餘垃圾處理廠超負荷運轉時,可申請跨區處理,只不過會繳納一定跨區處理費用。”王小文說。

就全市層面而言,廚餘垃圾處理能力能否消化當前日產廚餘垃圾量?北京市城管委設施處副處長蔡華帥回應,目前全市每日廚餘垃圾設計處理能力達到5750噸。3000餘個社區廚餘垃圾整體分出率是2%。“在所有社區均能實現垃圾分類的情況下,全市家庭廚餘垃圾分出率最優可達到15%。”

在不計入餐廚垃圾的情況下,僅以當前740噸/日的家庭廚餘垃圾分出量計算,當全市各社區分出率由當前2%增至15%,分出率達到最優的情況下,全市日均需處理的廚餘垃圾爲5550噸/日,設計處理能力尚且能覆蓋家庭廚餘垃圾生產量。據市城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全市已在醞釀修建新一批垃圾處理廠,未來消化全市廚餘垃圾生產量是沒有問題的。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劉瀚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