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博易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民心如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
這是咱們從歷史課本上學習到的至理名言,可隨着年歲的增長,對世事感悟的加深,以及理論聯繫實際,對歷史更加深入的研究之後,我發現事實並不是如此。
得了民心,不一定能得天下,相反的是,很多得了民心的人,反而還失了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是一個千古謬論,誤導了我們很多年。
對中國自秦朝以後朝代更迭、亂世興亡的歷史研究下來之後我發現,如果一定要找出一個“心”來,影響着天下更替興亡的,是地主階級的心,也就是掌控土地的那羣人的心,得地主心者得天下。
爲什麼這麼說呢?我們順着漢朝以後的典型朝代更迭情況看,就會明白了。
漢朝的建立其實是分爲兩個階段的,第一個階段是起義的農民軍(陳勝吳廣)以及各個戰國舊貴族的勢力反撲,滅亡了秦朝。
秦朝滅亡以後,天下重新進入了亂世,這個時候劉邦開始輾轉騰挪,逐漸壯大勢力,最後演變成楚漢相爭的局勢。
項羽在政治上比較單純,他認爲秦始皇雖然統一了天下,但二世而亡,還不如春秋戰國時代各個諸侯國來得長久。如果我們沒有漢朝之後2000多年的史學知識積累,站在項羽那個時代看過去和未來,會發現,項羽這麼想,也是特別有道理的,因爲他之前的春秋戰國,各個諸侯貴族確實存在了幾百年,而秦始皇雖滅了六國,重新使天下一統,卻的確是二世而亡。
在那個時間點上,你真的很難分辨出來,到底是天下一統的郡縣制更好,還是各地諸侯的分封制更好。
項羽認爲,還是沿用春秋戰國時期的分封制比較好,他只願做一個諸侯王之首,如春秋五霸那般成爲最強的王就行,各國還是由各國的人自己管最好。
所以他沒有滅劉邦,而是班師回彭城。
由於秦朝的改制,當時中國已經產生了不少的地主,新形成的地主階級開始替代春秋戰國時期的貴族階級,成爲基層土地的擁有者和管理者,並且在之後的兩千多年裏,主導着中國社會的治亂興衰。
楚漢爭霸的時候,整個中國絕大多數人都經歷了戰國時代、秦朝末年上百年的戰亂,整個社會滿目瘡痍,生產力被嚴重破壞,人們渴求一個安定的環境。在當時那種條件下,無論是地主階級還是農民階級,都有一個共同的核心訴求,那就是天下一統,沒有戰亂。
這個訴求,項羽的分封制做不到,因爲諸國依然紛爭,人們依然生活在戰亂之中。而劉邦在蕭何的幫助下,重新編戶齊民,止亂治世,獲得了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一致支持。
老農民爲什麼會給楚霸王指一條歪路,因爲人家不想打仗只想安安心心種田啊,但是你項羽給不了……
西漢末年,王莽在衆人的呼聲中,接受西漢末代皇帝劉嬰的禪讓登上帝位,開創“新”朝。
現在很多網友喜歡調侃,王莽是穿越過去的,因爲他登基以後頒佈的一些政策,太有共產主義色彩了……
王莽新朝,第一個改革措施就是改西漢時期的土地私有制爲王田制,“王田制”這個名字取自《詩經》中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究其改革的細則,其實王莽是以王田製爲名,意圖恢復西周時期的井田制。
王田制改革具體的內容是什麼呢?我們來看看王莽詔書的相關內容:
“古者,設廬井八家,一夫一婦田百畝,什一而稅,則國給民富而頌聲作。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其男口不盈八,而田過一井者,分餘田予九族鄰里鄉黨。故無田,今當受田者,如制度。”
王莽關於土地改革的詔書裏面,第一句話就是“古者”,這說明王莽是想恢復古代的制度,王莽其實並不是一個穿越者,他是徹頭徹尾的復古主義者,他想復什麼時候的古呢?就是西周時期的一系列政治制度。
西周時期,平民家庭八家共一口水井,所以稱共一井的八家廬舍爲廬井,所以西周時期的土地制度又叫“井田制”。
王莽說,古代,一廬井八戶人家,一對夫婦有田一百畝,十稅一,國家有用的,人民生活也富足。這是唐虞朝的聖王之道,夏商周三代都遵循這個制度(唐堯虞舜,唐虞盛世,對上古歷史感興趣的可以看海佑的“精讀史記”,目前正在講五帝時期的歷史,很有意思)。……現在,天下的土地制度更名爲“王田”……一家裏面男丁不超過8口,而所擁有的土地超過一井的,要把多餘的土地分給九族鄰里鄉黨,以前沒有田地的人,可以按這個制度來領自己的田地。
這一下全國人民都炸毛了,什麼?多出來的田要我就這樣分出去?門兒都沒有!
王莽在挑戰人性。這個政策就好像現在國家頒佈一個政策,要那些“房姐”、“房爺”,你們把自家多出來的房子,分給那些買不起房子的人一樣,不天下大亂纔怪……
新政嚴重觸及到了國家掌握土地資源的地主階層利益,所以王莽很快就被轟下臺了。而劉秀,他在國家利益和土地豪強利益之間做了平衡,讓渡了一部分國家利益給各土地豪強,所以他能重新支起漢朝這個攤子,讓大家在同一個鍋裏面,再喫了兩百多年飯。
但劉秀此舉,也給東漢王朝留下了豪強尾大不掉的隱患,過了兩百多年,各地豪強奮起,朝廷已經管不了這些“土皇帝”,天下進入了東漢末年、三國紛爭的時代。
漢末最後三個贏家是曹操、劉備、孫權,可是這三人最得民心的劉備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混不出頭。而曹操、孫權卻因得到了士族的支持而建立了穩定而又強大的割據勢力。
直到赤壁之戰後,劉備先是得到荊州士族,後又得到益州士族的支持,才建立了蜀漢。而在漢末,張魯、劉表、劉虞等諸侯勢力都比曹操、劉備、孫權要得民心,可是最終的勝利者不是他們。
在魏、蜀、吳這三個裂國裏面,蜀國施行的政策,一直都是對民衆最友好的,蜀漢的稅制隨漢制,三十才稅一,而曹魏施行的是三十稅十五的政策,也就是農民一年的收成,一半要上交給國家,而且當時的曹魏朝廷,還把持了大量的耕牛資源,老百姓租借朝廷的耕牛去耕田,年收成得交六成。
曹魏的政策可以說是赤裸裸的苛政了,蜀漢和曹魏,哪家的百姓過得更舒服,這是一目瞭然的。可讓人失望的是,對百姓這麼苛刻的魏國,實力在三國裏面,卻一直是最強的,最後還是曹魏統一了天下,雖然被司馬家摘了果子。
究其原因,就是曹魏施行的“九品中正制”籠絡了士族們的心,得到了士族們的支持,天下豪族,半數歸曹魏。蜀漢雖然對老百姓好,但是並不得蜀地土著士族的支持,所以三國末年的時候,姜維在前方苦苦抵抗,鄧艾幾千人的部隊就能繞過去他,攻破成都滅了蜀漢,蜀地崎嶇多山路,這裏面很難說鄧艾沒有蜀地土人的帶路。
再到後來的南北朝時期,一個強者爲尊的大亂世,什麼叫強者爲尊呢?說白了就是誰能得到掌握土地財富最多的士族支持,誰才能取得江山。
隋唐時期,建立隋朝的奠基者,其實不是楊堅,而是北魏大將宇文泰。六鎮兵變中,宇文泰和高歡成爲了贏家。但高歡比宇文泰實力更強,其麾下有二十萬鮮卑勇士,而宇文泰僅有兩萬鮮卑勇士。
但是宇文泰得到了諸如獨孤氏(獨孤皇后)、竇氏等關隴門閥的支持,進行了比較漢化的改革,最終宇文泰家族建立了北周,滅了高歡家族的北齊,統一了中國北方。而楊堅本身就是關隴門閥的一員,他是得到了關隴門閥的支持才能替周建隋的。
隋煬帝太想建立大業,不小心步子邁得太大了,民力被透支,整個帝國又陷入亂局。隋末亂局中,最終的贏家是李唐。
可是在隋末割據勢力裏面,最得民心的顯然是竇建德,人家竇建德死了,河北百姓還擁護他的繼承者,還懷念他。但關隴門閥支持李唐,所以李氏能迅速崛起,一統天下。
唐朝一個很重要的制度就是藩鎮制度,各地節度使擁有屬地自主的經濟和軍事權利。安史之亂後,中央無法制衡藩鎮,各地藩鎮割據,大武將掌握了多數的財富和土地,成爲了最大的地主。
北宋的建立是因爲趙匡胤得到了麾下大將的支持,黃袍加身,但當時的大將,都是唐朝時期的節度使勢力演變過來的,所以趙匡胤建立宋朝,說是得到了武將的支持,其實還是得到了當時手握巨量土地的地主階級的支持。
五代十國裏面,南唐也很得民心,孟知祥所建後蜀也很得民心,可是他們都沒能得天下。
趙匡胤的北宋顯然有很大的問題,他將大將們杯酒釋兵權,各個逼成了大地主,只知道貪污腐敗、奢靡享受,扶持起來的文官階級,也一個個成爲了超級大地主,這些人同樣橫徵暴斂。北宋的官基本上無官不貪,高薪也不養廉,老百姓對貪官們能滿意嗎?
所以宋朝從立國的時候開始,其內部的隱患就非常的多,這些隱患,大部分都是唐朝的遺留,趙匡胤爲了把整個盤子整全,不得不在很多事情上做妥協,這就造成了北宋政權的先天不足。
由於立國之初勳貴勢力太強大,所以北宋只能拼命擴大科舉,扶持庶民出身的文人士族來制衡勳貴,在反覆的制衡與反制衡鬥爭中,整個王朝的內耗特別大,在面對外敵的時候,幾乎沒有一次齊心協力,導致對外戰爭節節敗退,最後整個中國第一次完全亡於夷狄之手。
元朝的建立是一個例外,因爲這是靠強大武力建立的,而且元朝實質上還是一個遊牧民族建立的汗國,並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封建朝代,所以就不說這個朝代了。
元朝很明顯不得民心(四等人制度),同樣也不得地主階級的心,因爲這些草原蠻子,老想把中原的田地拿去給他們放牧,這樣憨的搞法,自然不得地主階級的支持。
朱元璋雖然是個窮小子,可是他在成勢後,也是得到地主階級的支持才迅速壯大的。
再就是清朝了,在海佑之前的文章《1644年,帝國亡於商人之手》裏面就告訴過大家,清軍能夠迅速平定華北,也是因爲得到了山西晉商資本集團的支持。
在明末的大亂局中,闖王是很得民心的,“迎闖王,不納糧”,跟着闖王鞍前馬後打天下的,也是妥妥的無產階級——北方窮苦農民們。但是闖王還是敗了,因爲大順要施行的政策,侵犯了地主階級的利益。
李自成大順建立的時候,定下的一個基本國策就是“均田免賦”,平均分配田地,免除賦稅。跟着李自成打天下的都是當時北方的流民,流民是怎麼形成的呢?有的是因爲天災,有的是因爲人禍,但是絕大部分,都是在明朝中後期土地兼併中失地的農民,他們沒田種養不活自己的家人,而那些大地主也要不了這麼多人給他種田,於是這些人就淪爲了流民,或乞討、或爲盜、或餓死……
李自成爲什麼要定下這麼一個基本國策呢?就是因爲跟着他混的這羣人,全都是無地無財的泥腿子,“打土豪、分田地”這樣的政策纔有激勵力量。
但是要分田地首先得有田地呀,田地從哪兒來呢?自然是從哪些大地主那兒來。大順軍是來打土豪分田地的,而土豪們爲了保護自己的財產,就得尋找個庇護。但歷史最喜歡開玩笑的一點就是,這羣熊孩子找來找去最後找到了關外的女真……
女真被養肥以後,後悔也遲了……得嘞,我要這頭髮有何用,我要這廣袖弄啥嘞……
一不小心玩脫了,華夏文明遭受重創……
再回到我們的主題,把我們主體歷史的這兩千多年捋下來,我們可以看到,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句話是不對的,得地主心者才能得天下。
那麼這是不是說民心就沒用了不用管民心了呢?這也不對,人民百姓過不好,也會有流民動亂,導致國家不安,得到天下以後,那就得考慮得民心的問題了,所以,這句話應該這麼說:
“得地主心者得天下,得民心者安天下。”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